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構建與之匹配的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如何實現從“講好重慶故事”到“傳播好重慶價值”的升維?10月29日,“新聞傳播與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重慶工作站”(以下簡稱“工作站”)揭牌成立。

“工作站”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與重慶社會科學院(重慶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共同打造。
現場,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胡正榮與重慶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蔣朋橋共同為“新聞傳播與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重慶工作站”揭牌。

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作為我國新聞傳播學領域當之無愧的“國家隊”“領頭羊”“主力軍”。重慶社會科學院(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作為中西部地區唯一直轄市的“思想庫”“智囊團”,擁有包括重慶市網絡輿情研究中心在內的一個市級新型重點實驗室、三個市級新型重點智庫。
重慶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蔣朋橋&&,雙方共同建立“工作站”,就是要答好以高水平的新聞傳播研究服務中國式現代化事業,構建與中國式現代化相匹配的傳播能力、話語體系和敘事邏輯這一時代課題。
“工作站”如何建?
蔣朋橋&&,“工作站”的建設將遵循“優勢互補為基,協同共贏為要,成果産出為本”三個原則。具體將融合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國家政策、頂尖團隊、學術資源與重慶社會科學院地方深耕、實踐案例、在地資源,富集要素,畫出最大“同心圓”。通過聯合研究、決策諮詢、人才培育、數智協同等方式,打造學術共同體,始終與國家戰略、中國式現代化重慶實踐、重慶傳播創新“同向、同頻、同步”,唱響最美“協作曲”。緊扣“一帶一路”、雙城經濟圈、文化強市、網絡強市、數字重慶等重大部署,開展前瞻性、戰略性政策研究,建言獻策。探索“産學研”融合,在理論闡釋、實踐研究、決策服務、學科建設,特別是提煉可複製“重慶經驗”上,耕耘最茂“豐收林”。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胡正榮稱,“工作站”的成立具有重要意義。從近處看,“工作站”的成立加強了學術鏈結和智庫共建;從遠處看,其目的是推動黨的創新理論的傳播與落地,總結和傳播重慶的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經驗。
胡正榮對“工作站”提出了三個期待:一是希望工作站産出的成果能夠服務重慶市的經濟社會發展,通過跨學科聯動,總結歸納重慶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五位一體”發展方面的經驗;二是期望基於重慶的成果,創新和豐富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與路徑,將“重慶經驗”上升為全國性的案例和實踐模式,擔當黨和國家的智囊團和思想庫;三是期待工作站能大力開展跨學科和交叉研究。
重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張琼&&,近年來,重慶積極推動對外宣傳與對外開放、國際傳播與城市發展“雙融合”,着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向世界講好現代化新重慶生動故事,探索開展了一系列豐富的、火熱的、獨具特色的地方傳播實踐,為深入觀察、解讀、研究新聞傳播如何賦能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絕佳的“試驗田”和豐富的“樣本庫”。
張琼説,“工作站”的建立,開闢了一個高質高效的資源節點和區域支點,為服務中國式現代化事業、為觀察現代化新重慶實踐打開了一扇智慧之窗,更為凝聚國內外新聞傳播學界和實務界架起了一座友誼之橋。
她希望工作站成為理論闡釋的“先鋒”;成為決策諮詢的“高地”;成為人才培養的“搖籃”;成為交流互鑒的“窗口”,推動國際同行經驗互鑒,向世界講述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故事,讓現代化新重慶故事成為中國故事的鮮活注腳。
新聞多一點>>
新重慶故事如何“圈粉”全球 專家貢獻“金點子”
在同步舉行的“新聞傳播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重慶實踐”研討會上,眾多專家、企業大咖紛紛為如何講好新重慶故事,“圈粉”全球建言獻策,貢獻“金點子”。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胡正榮説,國際傳播要精準傳播、精細運作,不僅僅是講美食、美景、非遺、考古,經濟、政治、社會都值得傳播,呈現立體中國故事。信息網絡時代,更要用好AI,從以前的“一洲一策”進而到“一國一策”“一群一策”,實現“千人千面”。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科研處處長、《新聞與傳播研究》副主編劉瑞生&&,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城市實踐是國家現代化的核心引擎。以重慶為例,重慶九龍坡的“雲上民主村”、統一的“執法+監督”數字平台、“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等等。這些正是國際傳播的“金名片”。重慶2024年推出15件重點民生實事,包括新增“錯時共享”停車泊位5.3萬個、改造老舊小區2620個、加裝電梯1400餘部。這些數據背後,是“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的生動詮釋。重慶依託巴渝文化,打造洪崖洞、長江索道等IP,2024年接待入境游客超200萬人次,同比增長45%,以文化符號彰顯文明底蘊。
“讓重慶跳出重慶,轉向更貼合當下世界認知、更易引發共鳴的傳播邏輯,其核心就是向今天的世界講述今天的重慶。”重慶市委網信辦綜合處、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和移動網絡處處長龔偉介紹,重慶打造了“青春紅岩”等延續性活動,邀請大V大咖參與,將網絡流量轉化為向上向善的動力。通過雲端鄉音基層出圈計劃,搭建互動平台,實現“人人都是正能量傳播者”,提出傳播即銷售的理念,達到流量價值變現。特別是在三方面場景進行了嘗試,背簍專線、潮汐攤區、扁擔輪渡等,形成了煙火山城的城市傳播IP;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打造“讓網友更懂重慶車”帶動線上銷售,賦能産業;推動幹部變主播、手機變農具、直播變農活,助力鄉村振興。
“黨的創新理論傳播是思想的傳播、信仰的傳播、力量的傳播”,西部國際傳播中心董事長趙武君從近年來用筆和鏡頭向世界講述中國式現代化的重慶篇章,生態文明建設、“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陸海新通道建設等重慶故事的豐富經驗,從故事化表達:讓黨的創新理論可聽可感;國際化敘事:提升理論傳播的全球影響力;融媒體傳播:讓黨的創新理論無處不在等三個維度,分享了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國際傳播的工作體會。
重慶社會科學院對外學術交流中心主任、重慶市網絡輿情研究中心負責人劉曉敬則&&,在服務現代化新重慶建設中,網絡輿情分析研究所扮演的角色在於,觀輿情脈動、知民生所盼;察網絡聲浪、明治理方向;覽環球資訊、聽世界迴響;拓國際傳播、講重慶故事。輿情是國際傳播的鏈結器,可以串聯8D魔幻風貌、歷史、民俗、美食等文化符號,也可串聯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渝車出海”等開放實踐,並通過分析精準把握不同國家的文化接受偏好,將單向內容輸出,轉化為國際社會與重慶的雙向共鳴。
“我們的業務營收90%都來自海外。”重慶帕斯亞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鄧永進則從業務角度,分享了如何將重慶解放碑、江北大劇院、麻辣重慶火鍋等重慶風貌、重慶元素、重慶特色融入游戲場景,走向世界。
重慶佳左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總經理左越分享了“中國時段”(電視中國劇場)項目在拉美地區的實施經驗,提出了精準定位、多元拓展、融合傳播、情感共鳴、技術賦能、産業聯動等路徑方式。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國際新聞與傳播研究室副研究員、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景嘉伊在《全球南方視角下的中拉認知與傳播範式重構》中分析了基於全球信息流動的中拉傳播版圖,提出構建中拉傳播新格局的關鍵領域,包括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內容建設、以數字技術暢通交往環節、以文化新態贏得關鍵群體等。
上游新聞記者 嚴薇 攝影 鄒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