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365天,沿着同一段路循環往復,清掃、清運是不變的日常,旁人眼中的枯燥於他們而言早已沉澱為生活的底色。每日與那抹橙色擦肩而過,熟悉得如同空氣,卻從未問過一句姓名,他們是城市裏最熟悉的陌生人。
10月26日是環衛工人節,試着放緩腳步靠近他們才發現他們肩上扛的不止是掃帚,還有撐起小家、守護大家的堅守與擔當。
“把路面清掃乾淨,心裏很舒坦”

凌晨5點開始,張小賢在清掃街道。
凌晨5點,夜色未褪,寒意浸骨,稀疏的街燈勾勒出街道的輪廓。一旁的菜市場已率先甦醒:攤販彎腰擺弄菜蔬,肉鋪老闆揮刀分割鮮肉,彼此間鮮有言語。直到一陣有節奏的“沙沙”聲傳來,打破了這份寧靜——環衛工人張小賢的一天,從緊握掃帚開始。
大掃帚看著尋常,實則暗藏門道,並非一上手就能用得順手。剛入行時,張小賢掃不了多久就胳膊酸痛,垃圾還總掃不規整。她通過反復練習、調整力度,直到掃帚尖能穩穩貼着路面,將塑料袋、枯樹葉一一歸攏成堆,再推起小推車運往垃圾中轉站。

張小賢清掃街道上零散的垃圾。
一趟清運歸來,她立刻換上小掃帚開啟“精細化作戰”:身子微微前傾,眼睛緊盯路面,連路邊石縫裏的細小紙屑、零食碎渣都不肯放過。遇到馬路中間的白色垃圾,她會緊盯車流間隙,快步穿過馬路清掃乾淨,再迅速退回人行道,動作又快又穩,既怕耽誤交通,也怕意外發生。
一整天下來,她沿着同一條街道來回走了數十趟,可剛清掃乾淨的路面,轉眼就可能冒出新的垃圾。更讓她心裏不是滋味的是,偶爾會遇到冒失的路人,隨手丟下一個袋子、一個煙蒂,偶爾硌得人心慌。但她沒有多言語,只是默默轉過身,重新拿起掃帚把路面清掃乾淨。
“街道乾淨,我心裏才舒坦,至少路過的人能看到我的勞動成果。”説這話時,她的臉上寫滿了驕傲。
“靠勞動賺錢養家不丟人”

張小賢將在路邊撿到的電動車雨衣折疊好。
12年前,為了多照顧家庭、陪伴年幼的兒子,在外務工的張小賢回到南川,成為一名環衛工人。那時兒子剛上小學,她在學校附近租了房,離工作地點不遠,方便兼顧兩頭。
“剛開始幹這行,真的難。”回憶起最初的日子,張小賢的指尖不自覺摩挲着掌心——那是常年握掃帚磨出的老繭,粗糙卻乾淨。“每天忙完活兒,胳膊都抬不起來,晚上給孩子蓋被子,動作都吃力。”夏天,垃圾站的臭味常讓她犯噁心,雨水打濕灼熱的路面,蒸騰的熱氣裹着異味,讓人喘不過氣。
關關難過關關過,事事難成事事成。她沒有被困難擊退,反而慢慢“克服”了那些艱難。支撐她的,是家人溫暖的陪伴。她翻出今年國慶節的視頻,畫面裏,讀大二的兒子正幫她推垃圾車。她笑着説,兒子上小學時就常來幫忙,還會主動提醒沿街商戶扔垃圾;如今在外求學,每次放假回來,依舊會主動搭把手。
“孩子小時候幫忙,我沒太在意,現在他長大了還主動來,我真的很感動。”讓她暖心的是兒子從不嫌棄她的工作。她曾問過兒子,怕不怕同學或老師看到?兒子的回答很堅定:“不怕,靠勞動賺錢養家不丟人。”
這句話,像一束光,徹底照亮了她的心底,也讓她更加堅定:勞動不分高低,憑本事吃飯,心裏踏實,腰桿也直。
“雙向的溫暖,讓堅守更有力量”

凌晨5點開始,張小賢在清掃街道。
時間久了,張小賢和周邊店舖的老闆們成了熟稔的“老鄰居”——大多時候,他們或許叫不出彼此的名字,卻能用細碎的行動,傳遞着雙向的溫暖。
晨光熹微時,她推着垃圾車走過店舖,問候像鄰里嘮嗑般自然:“你昨天沒開門呀?”“嗯,有事耽擱了。”對方一邊應着,一邊順手整理貨品。撿到隔壁店舖的電動車雨衣,她會細心疊好放在門口,輕聲留句提醒:“撿了件雨衣,看著像你家的,放這兒啦。”這些簡單的交流沒有華麗辭藻,卻滿是安心的暖意。
輪到晚班,她會把提前做好的晚餐寄放在附近店舖的冰箱裏,哪家方便就放哪家。飯點時,店主會主動幫她熱好飯,還騰出桌凳讓她歇腳:“大家幹活都不容易,能幫一點是一點。”她也記着這份好,自家種的玉米成熟了,做了玉米粑,總會分給相熟的店主嘗嘗鮮:“平日裏他們更照顧我們,這些小事記在心裏,暖乎乎的。”
除了鄰里間的溫情,來自社會的關懷也讓她倍感溫暖。城市管理局搭建的“勞動者港灣”是他們歇腳休憩的溫馨角落;夏日酷暑時,單位和愛心人士及時送來清涼飲品與防暑藥品,讓他們真切感受到被重視、被呵護。

張小賢的細碎日常,是千萬環衛工人生活的縮影。他們穿着橙衣,執帚穿行在街巷,把對家庭的牽掛、對家園的責任,都揉進每一次清掃裏。沒有耀眼的光環,卻用最樸素的堅持,擦亮了城市的每一個清晨與黃昏。(王婷婷 胡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