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
市經濟信息委黨組書記、主任 王志傑
渝中區委書記 黃茂軍
江北區委書記 陶世祥
重慶工商大學教授 易淼
主持人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夏元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保持製造業合理比重,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産業體系。要優化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重慶應該怎麼幹?
實施“四個加快”
推動重慶工業經濟總量“十五五”躍上4萬億元
近年來,重慶牢牢錨定實現新型工業化這一關鍵任務,持續建設“工業立市”“製造強市”,保持製造業合理比重,持續做大做強做優工業主引擎,正在加快建設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産業體系。
“推動全市工業經濟總量躍上4萬億元新&階,建成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全面提升‘重慶製造’競爭力和影響力,是‘十五五’我市工業經濟發展目標。”市經濟信息委黨組書記、主任王志傑&&,我市將實施“四個加快”,具體包括——
加快提升“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能級和競爭力。以建設3個萬億級主導産業為支撐,建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為引領,推動新一代電子信息製造業、先進材料與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在融合發展中持續壯大;迭代升級“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持續培育壯大一批新興支柱産業和未來産業;支持企業“智改、數轉、綠色化”,促進生産性服務業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優質高效發展。
加快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緊盯産業鏈薄弱環節開展技術攻關“揭榜挂帥”;加快産業創新綜合體建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促進創新成果加速産業化。
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以“産業大腦+未來工廠”牽引“四側”協同、促進“四鏈”融合,加快培育一批工業智能體和“未來工廠”,加速生産組織方式重構升級。
加快培育壯大優質企業矩陣。提升“AI+企業碼上服務”能力,逐步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專精特新企業星光閃爍”;加快建設有全球競爭力、有自主核心技術的世界一流汽車企業集團;促進專精特新“小巨人”、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在未來5年實現“雙倍增”。
做好“四個突出”
建設“國際經貿樞紐、國際交往樞紐、制度型開放樞紐”
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是應有之義。
作為全市服務業發展重點區域和“重慶母城”,目前渝中區已建成全市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的現代服務業體系,服務業增加值佔全區GDP比重超過93%,位列西部第1。
“圍繞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不斷擦亮‘渝中服務’品牌,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將是全區‘十五五’重點發展內容。”渝中區委書記黃茂軍&&,為此渝中區將做好“四個突出”——
突出“立柱架梁、創新制勝”,推動産業體系“從聚到強”。全面實現以創新賦能産業、以産業支撐發展“雙輪驅動”,更加聚焦高端、注重品質、強調數智、突出綠色,力爭全區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95%以上、生産性服務業佔服務業比重達到65%以上。
突出“聚勢賦能、數實融合”,推動産業動能“從新向質”。堅持“走創新路”“打融合牌”“吃改革飯”,大力發展“四首經濟”,高水平建設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載區、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區、西部高端專業服務中心、科創中心特色功能區等。
突出“破立並舉、集約集聚”,推動産業環境“從好變優”。持續深化“樓均論英雄”改革,繼續推進可持續城市更新,加快形成一批“上下樓就是上下游”“一棟樓就是一條産業鏈”特色産業集群,提升産業鏈效率和競爭力。
突出“擴大開放、區域協同”,推動産業要素“從內及外”。主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國家戰略和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加強與東盟、中歐班列沿線等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深化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先行示範區建設,全力建設國際經貿樞紐、國際交往樞紐、制度型開放樞紐。
聚焦“三項內容”
持續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主引擎”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也是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的重要領域。作為我市工業大區之一,近年來江北區因地制宜建設“22411”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成效斐然。
江北區委書記陶世祥&&,目前江北區先進製造業發展呈現3類特點——産業總量穩中有進,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産量32.1萬輛,佔全市總量近40%;新質含量加速釋放,新一代電子信息製造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佔全區工業總量超85%;龍頭體量積厚成勢,今年以來全區招徠重點企業及項目112個,集聚一大批專精特新及創新型中小企業。
“持續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主引擎’,江北將聚焦三項重點內容打出‘組合拳’。”陶世祥&&,首先是聚焦“招大引強”提能級,把招商引資作為全區經濟發展重要抓手,圍繞長安係、海爾係等龍頭企業“強鏈、補鏈、延鏈”,大力培育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加速催生新質生産力。
其次是聚焦科技創新增動力。優化科技創新體系,推動研發創新和製造業“智改數轉”,加快“産業大腦+未來工廠”建設,將發展數字經濟與推進數字重慶建設結合起來,不斷拓展産業新領域、開闢産業新賽道、提升産業新實效。
第三是聚焦企業服務優環境。擦亮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區“金名片”,常態化開展貼近、貼身、貼心“三服務”,優化“政府有為、市場有效、普惠有感”營商環境。
優化産業布局分工
建立現代化産業體系承載新質生産力發展
重慶工商大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易淼認為,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産業體系,需要優化産業布局分工,建立現代化産業體系,從而更好地承載新質生産力發展。
易淼&&,做好産業布局和産業分工,不僅是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的重要路徑,也是涉及産業體系層面的生産關係調整,將對新質生産力發展産生積極作用。
一方面,重慶應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等創新,應用科技創新成果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布局建設未來産業。同時進一步完善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更好地支撐産業布局系統優化,為新質生産力發展提供現代化産業載體。
另一方面,重慶要引導各區縣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明確主導産業和特色産業,促進各類先進生産要素向新質生産力集聚,以此形成更加有序、更高質量的産業分工格局。在此基礎上,通過産業分工加速推動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從而更好地適應新質生産力深刻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