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城煥新 渝中更新-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0/28 10:42:58
來源:重慶日報

母城煥新 渝中更新

字體:

  戴家巷老街區

  珊瑚公園 攝/唐安冰

  魯祖廟傳統風貌區 攝/李雨恒

  馬鞍山城市更新項目

  十八梯傳統風貌區 攝/張春曉

  半山崖線 攝/尹詩語

  在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的20.08平方公里土地上,渝中區承載着重慶3000年建城史的厚重記憶,也面臨着超大城市老城區“建築密、人口密、路網密”的獨特挑戰。

  作為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渝中摒棄大拆大建的粗放模式,以“留改拆增升”並舉、“投融建管運”一體的系統思維,在補齊功能短板、傳承歷史文脈、激活産業活力的實踐中,蹚出了一條超大城市中心城區高質量更新的新路徑。

  如今的渝中,老小區換了新模樣,老街區有了新活力,老産業添了新動能。“母城煥新”的故事,還在繼續。

  補短板優服務 老城區煥新生活質感

  “住了30年的老房子,以前墻皮掉、管道堵,現在不僅外墻刷得亮堂,還加了電梯,出門就是小花園,這日子越過越舒心!”雙鋼路小區居民王秀蘭的感受,正是渝中區老城區居民生活品質提升的縮影。

  作為重慶“母城”,渝中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舊建築佔比超40%,60歲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達33%。老城區普遍存在的諸多城市病,不僅讓居民犯愁,也極其影響來渝游客體驗感。

  補短提質,到底應該從哪入手?渝中區堅持“群眾所願即城市所向”的理念,打足了提前量。

  該區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廣泛精準徵求居民意見,徵集到針對小區外墻隱患整治、排水管網改造、消防隱患整治、無障礙設施改造等眾多高頻訴求。

  同時,該區還在全市率先開展全域城市體檢,發現除了老舊小區設施差,核心商圈停車難、背街小巷環境亂、公共服務覆蓋不均等,都是居民和游客反映集中的“痛點”。

  找準了癥結,渝中開始“對症下藥”,一場覆蓋居住、交通、生態、服務的補短提質行動,在這座老城裏舖展開來——​

  創新制定52項改造標準“菜單”,推動900萬平方米老舊小區品質功能提升,完成老舊住宅加裝電梯230余&,打造養老、食堂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30余個,雙鋼路小區入選全國“共建美好家園”典型案例,中山二路改造項目獲評全國無障礙環境建設優秀典型;

  挖潛地下空間,建成長7.5公里、串聯19個地下車庫、近1萬個車位的解放碑地下環道,完工東水門大橋EF匝道、金銀灣配套道路等一批“緩堵促暢”項目;​

  依法拆除危房近1萬平方米、違法建築1.1萬平方米,新改建排水管網 135公里、老舊燃氣管網259公里,新加裝燃氣安全裝置15.57萬戶;

  精心打造19.1公里黃金水岸線,打造22個城市公園、24條山城綠道、30個山城花境,珊瑚公園治理提升獲評美麗重慶建設首批典型案例,半山崖線和環城墻步道獲“重慶最美山城步道”……​

  從聽民意、做體檢,到找癥結、補短板,渝中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讓老城區煥發新活力,也讓居民的幸福感、游客的滿意度,在細節裏不斷提升。

  保風貌活文脈 舊街巷延續山城記憶​

  “沒想到小時候逛的魯祖廟,現在這麼洋氣,還沒丟老重慶的味兒!”國慶假期,帶着家人回魯祖廟的劉先生,看著熟悉又陌生的街區,滿是感慨。

  魯祖廟有100多年歷史。清末民初是“匠市”,抗戰時期是“書市”,後來成了聞名的“花市”。70%以上的建築,建於上世紀20至70年代,是重慶建築文化的“活標本”。

  經過3年多的精心改造,1萬多平方米的街區既保留了柏廬建築群、民生路105號民居等文物保護建築的原有風貌,又聚集了精釀酒吧、獨立烘焙店、潮流咖啡館等新業態,成為渝中新晉熱門打卡地。​

  這種“保留風貌、傳承文脈、徐徐圖之”的改造理念,貫穿於渝中各個城市更新項目始終——​

  十八梯傳統風貌區改造中,青石板路、吊腳樓、民居院落等歷史風貌被完整保留,“七街六巷十八景”的空間格局得以延續;​

  戴家巷以崖壁空間為特色,完整保留老城墻、吊腳樓、黃葛古樹等傳統遺存,在守護山城崖居風貌的同時,成為兼具休閒體驗與市井風情的濱江特色街區;

  山城巷堅持依山就勢、因勢利導,以“最小干預”原則守護老巷肌理,力求原味呈現“吊、挑、&、錯”的獨特山城地貌,重現“天上街市”景象;​

  大田灣—賀龍廣場—文化宮片區煥新開放,與相鄰的馬鞍山·堂裏串點連片,蘇式建築風格與西南大區建設時期的歷史軸線得以還原,再現“西南大區”傳統風貌……

  如今,行走在渝中的街頭巷尾,既能看到青瓦白墻的老建築、蜿蜒曲折的青石板路,感受老重慶的市井煙火;也能遇到潮流咖啡館、非遺手作店、文創書店,體驗現代生活的時尚便捷。

  歷史與現代在這裡交融,傳統與創新在這裡碰撞,讓渝中這座“母城”的文脈在城市更新中不斷延續,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興産業聚合力 新生態重塑發展價值

  作為重慶“母城”,渝中區的服務業、旅游業底子本身就豐厚。

  渝中服務業佔比常年保持在90%以上,年接待游客超8900萬人次,文旅産業增加值佔比超過15%,是名副其實的支柱産業,解放碑、洪崖洞、李子壩等更是全國游客必到的文旅地標。​

  而城市更新這把“鑰匙”,正為這些優勢産業打開新空間、造出新場景。​

  一方面,渝中用“留改拆增升”的組合拳,為發展爭取到更多空間。​

  例如,改造世貿大廈、地王廣場、民族大廈等低效閒置載體,盤活基良廣場、泛華大廈等4個“兩久”項目,讓老空間煥發新活力;平穩有序拆除菜園壩水果市場等一批低效業態,騰挪發展空間近10萬平方米。​

  另一方面,渝中還堅持在空間更新的同時,不斷拓展新場景、重構新業態。​

  例如,用輕工設計院閒置空間,打造集餐酒、文創、辦公一體的嘉陵東村56號特色複合空間;把鵝嶺貳廠這個老舊印鈔廠,改造成年均人流量超400萬人次的文創園;百年老街魯祖廟煥新亮相,成為“全時段休憩理想目的地”,戴家巷老街區拓展出“日賞風景、夜覽燈火”新體驗。​

  産業重構帶來的區域活力、價值預期,進一步激發了居民、資本等主動參與城市更新的意願和熱情。順勢而為,渝中區加快了“多方共建共享”的探索步伐。​

  該區通過鼓勵市場直接投資,以閒置地塊、經營權等資源撬動社會資本,鵝嶺貳廠、山城巷等分別吸引超億元商業直投;嘗試創新“政府支持+居民出資”機制,引導戴家巷居民自更新、微更新,入選第一批全國城市更新可複製經驗做法清單。​

  為了吸引更多力量參與進來,渝中還拿出了一系列 “硬支撐”:​

  資金上,積極包裝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項目、拓寬融資渠道,發行城市更新專項債108億元,撬動固定資産投資超200億元;​

  運營上,引進專業優質運營主體,把産業發展規劃、市場需求、項目運營融入前期方案,實現“策劃—建設—運營”系統推進、無縫銜接。​

  從小區的“微更新”到街區的“精改造”,從功能補短提質到産業復興振興,渝中,堅定信念、闊步向前,奮力走出一條有民生溫度、文化深度、發展速度的更新之路。​

  渝中城市更新成效及榮譽

  ●重慶市渝中區戴家巷老街區探索“政府+企業+居民”共同實施模式,入選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可複製經驗做法清單(第一批)。

  ●重慶市渝中區山城巷更新項目探索微更新一體化運營方式推進老舊街區改造,入選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可複製經驗做法清單(第二批)。

  ●重慶市渝中區近3年發行城市更新專項債,撬動區域固定資産投資,形成投資拉動力,入選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可複製經驗做法清單(第三批)。

  ●重慶市戴家巷老街區更新改造項目入選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名單(第一批)。

  ●重慶市渝中區解放碑地下環道城市更新項目入選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名單(第二批)。

  ●重慶市渝中區戴家巷老街城市更新項目入選2023年中國人居環境獎(範例)。(王靜 劉廷 圖片除署名外由渝中區住房和城市建設委員會提供)

【糾錯】 【責任編輯:李華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