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綦江體育館鳥瞰圖

代家崗老舊片區舊貌換新顏

雙龍社區食堂

綦江區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台

垃圾分類主題口袋公園
綦河潺潺流淌,波光映照着這座城市品質躍升的堅定步伐。晨光下,道路寬闊通暢、房屋整潔亮麗,綠道串聯山水,公共空間活力涌動,每一處景致仿佛都在訴説着片區煥新與精細管理的故事。
近年來,綦江區積極探索契合自身特質的品質提升路徑,以系統思維重塑城市格局,聚焦“三河三路一沿線”發展主軸,把城市更新作為重要抓手,持續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全面推動城市內涵式提質。綦江區住房城鄉建委、區城市管理局等多部門協同發力,精細化規劃與系統化推進正讓每一寸土地都承載着宜居、宜業、宜游的理想圖景。
到2030年,綦江將形成功能完善、特色鮮明、安全韌性、宜居宜業的高品質城市格局。一幅現代化人民城市的多彩畫卷正在綦江山水之間徐徐鋪展。
全域謀劃 繪製城市提質新藍圖
午後的陽光灑在綦齒社區七村新粉刷的米色外墻上,幾位居民坐在嶄新的休閒長椅上閒聊。樓下,曾經蛛網般的管線已全部規整入地,新劃的停車位整齊有序,孩子們在平整的小區道路上嬉戲。這個擁有34棟老樓、始建於上世紀80年代的老舊家屬區,正經歷着一場由內而外的“逆生長”。
綦齒社區七村的煥新,正是綦江區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最生動的注腳。面對這片逐步出現外墻脫落、屋頂漏水、停車難等“老年病”的老舊小區,簡單修補早已難以為繼。綦江區的破解之道,是跳出“小區改小區”的局限,將每一項改造置於全區“一盤棋”的頂層設計中統籌謀劃,讓城市更新成為系統工程,而非孤立修繕。
為此,綦江區立足城市特點,構建了“1+4+N”的城市更新規劃體系。以《綦江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為統攬,編制完成《綦江區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創新提出“一軸三區多廊”的空間結構:沿綦河打造城市更新主軸“一軸”,文商旅融合區、産城景融合區、産業智能與綠色化升級區構成“三區”,沿通惠河、沙溪河、孝子河等水系打造生態美麗宜居的“多廊”。
在實施層面,綦江區51平方公里更新範圍,劃分綦河兩岸片區、九龍大道片區、橋河片區、三江街道片區等4個重點更新片區。針對不同區域特點,將更新對象細分為歷史文化保護、老舊小區改造、城中村整治等5大類,實施29個重點項目。規劃體系如同一幅精心描繪的城市藍圖,為每一寸土地的改造提供明確指引。
“這套體系為城市更新繪製了清晰的‘導航圖’。”綦江區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居民們也真切感受到變化:“走出家門,就能感受到城市更新帶來的新變化,生活便利又安心。”
數據最能説明成效:2024年,綦江區啟動共同片區等城中村改造項目2個,改造面積達191萬平方米;完成登瀛場等老舊小區改造14個,總面積117.7萬平方米。城市肌理在規劃引領下不斷重塑,老舊小區煥發新生,居民幸福感、獲得感持續攀升。
創新思路 推動城市更新加速度
中午十二點,綦江區雙龍社區食堂的窗口前已經飄出飯菜的香氣。居民王大爺刷完餐卡,端着兩葷一素的午餐坐到老鄰居旁。“同樣的飯菜,我們老人價比普通價便宜兩塊呢!”他笑呵呵地説。窗外,幾位老人正沿着新修的緩坡步道散步,步道巧妙地連接着高低錯落的樓棟,將社區食堂、養老公寓和活動中心連成一個整體。
這幅閒適的生活圖景,在一年前還難以想象。作為建於上世紀80年代的老舊小區,雙龍社區面臨着很多“問題”:房屋老化、設施滯後,最棘手的是,13米的天然高差將社區割裂成數個孤島,讓簡單的回家路都變得困難。
面對難題,綦江區住房城鄉建委另辟蹊徑,充分挖掘社區消極綠化空間,拆除危房3棟、約3700平方米,騰挪出約5500平方米的公共空間。項目團隊創新山地設計手法,因勢造坡,緩解區域內13米垂直落差,聯通上下居住區便民生活圈。以新建社區服務用房、養老公寓、社區食堂、停車庫等約2萬平方米建築體為支撐,打造集山地交通、公共配套、社區服務於一體的立體綜合體,讓老舊社區重新煥發生機。
近年來,綦江區堅持實施軟體硬體同步提升,將“15分鐘生活圈”理念貫穿更新全過程,立足“小切口”做好“大服務”,在拆遷的土地上新建濱江公園、廣場、文化紀念園等公園綠地;利用徵收及劃轉的部分建築,增設農貿超市、停車場、社區食堂、養老公寓等城市功能設施,通過打造社區綜合服務體,細化一系列利民惠民舉措,切實提升群眾生活服務質效,彰顯城市“煙火氣”“人情味”。
創新,始終是推動城市更新的核心動力。綦江在城市更新實踐中,目前已探索出多元路徑:複合更新模式在下北街等項目中風生水起,通過“徵收+保留+劃轉”組合拳,實現文化保護與功能提升的雙贏;在全市率先探索實施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産權調換“房票”結算模式,既消化存量商品房,又讓群眾享實惠;更具前瞻性的“運營前置”理念,確保每個更新項目從策劃之初就謀劃長遠。綦江正在用一系列創新舉措,讓城市既有“面子”更有“裏子”,讓“宜居之城”的願景,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觸手可及。
精管善治 讓城市管理更具溫度
夜幕降臨,綦江通惠街道浸水社區巷口燈光次第亮起。老人散步、孩童嬉戲,柔和的燈光映照着一張張笑臉。“多虧了‘綦管家’,幫我們裝上了路燈,現在晚上出門再也不用摸黑了!”居民張阿姨笑着説。
這一盞盞亮堂堂的燈光,點亮的不只是夜路,更照亮了綦江區城市治理進社區的創新路徑。
近年來,綦江區城市管理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黨建為統領,創新構建“一核雙驅四提升”工作體系,探索出一條兼具智慧與溫度的基層治理新路。
據悉,綦江以“黨建統領”為核心,打造具有辨識度的品牌“綦管家·齊心治”。區城市管理局主要負責人帶頭下沉社區召開聯席會議,協調解決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36名黨員幹部常態化進駐38個社區、411個基礎網格,收集意見建議200余條,把黨的組織力轉化為城市服務力。
“智慧治理”成為提升效能的重要引擎。依託區數字化管理指揮中心,推動治理從“人防”向“智防”轉型。運管服平台實現實時派單、極速調度,案件按期處置率達99.9%,“小事不出社區、問題不過夜”成為常態。同時,當地深化“大綜合一體化”執法改革,落實“鎮街吹哨、部門報到”機制,推動執法力量常態下沉,形成“1分鐘響應、1小時核實、快速處置反饋”的快反機制,累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900余件,讓“治理速度”成為群眾感知最深的變化。
在機制推動下,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綦江新建小微停車場3座,推動59個停車場“錯時共享”;整治人行道、車行道4.7萬平方米,實施“點亮渝燈”行動,維修路燈2000余盞、線路1.3萬米,讓“腳下有路、頭頂有光”成為現實。3個口袋公園、4個綠化提升項目陸續建成,垃圾分類、城市傢具體檢、化糞池清掏等精細化管理全面鋪開,舒適宜居便利的城市日漸可感。
更可貴的是,綦江讓群眾成為治理的主角。通過“院壩會”“聯席會”等議事機制,城市管理部門與居民代表面對面商議停車、綠化、保潔等事務;“城管開放日”“服務主題周”等活動讓居民走進管理現場,從“為民做主”走向“與民共治”。
“城市治理不是冷冰冰的制度,而是有溫度的服務。”綦江區城市管理局負責人説。如今,一座乾淨、整潔、有序、安全、智慧、韌性的美麗綦江,正從社區的每一盞燈光、每一條步道中煥發新生。
智慧賦能 打造城市治理樣本
在綦江,城市治理的“智慧力量”正悄然生長。
今年7月11日,指揮中心工作人員通過綦江區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台,將一處通信井蓋破損案例派遣至處置單位後,僅用2小時便完成修復,消除了安全隱患。這件看似細微的案例處置,正是綦江以智慧賦能推動城市提質的生動注腳。
近年來,綦江區城市管理局堅持科技賦能與精細管理雙輪驅動,圍繞“繡花式精細、法治貫穿、多元共治、智慧賦能”四個方向,持續完善城市治理體系,織密責任網格、細化部件管理、強化執法溫度,探索出一套有“綦江味”的城市治理樣本。
智慧賦能,讓治理更高效。依託人工智能、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綦江區建成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台,打通業務指導、監督檢查、公眾服務三大系統,形成數據採集、事件處置、指揮調度一體化的“智慧中樞”。橋梁、公園、照明設施、井蓋等12類智能場景、652套物聯網設備全天候“在線”,AI系統自動抓拍佔道經營、垃圾堆放等問題,實現從“人找問題”到“數找問題”的轉變。今年以來,平台立案超2萬件,城市治理實現“極速響應、閉環處置”。
機制創新,讓管理更精準。綦江以“智慧環衛一體化”為抓手,推動城市清潔從“掃乾淨”向“掃得精、掃得細”轉變。通過整合保潔力量、引入自動清掃車和智能收運系統,實現作業機械化、調度數字化、監督全程化;建立環衛專業監督+屬地責任+社會評價等為一體的監督機制,確保環衛體系高效運轉。
與此同時,綦江還聚焦群眾需求,深化垃圾分類全鏈條治理,推進“增綠添彩”行動等,讓口袋公園、共享停車、智慧公廁等民生項目走進百姓生活。數字城管平台迭代升級,AI識別與“非現場執法”同步推進,數據共享體系初步形成,“一網統管”的城市運行格局正在加快成型。
從一台清掃車的智能升級,到一張治理網的全面貫通,再到一座口袋公園的精緻呈現,綦江區正用“科技之筆”描繪“精治之城”。智慧賦能的城市,不只是更整潔有序,更讓市民在有溫度的服務中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幸福與安心。(賀娜 姚蘭 圖片由綦江區住房城鄉建委、綦江區城管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