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居宜業大渡口 攝/劉映呈

鋼城老街舉辦“六一”文化節

萬噸商旅融合總部基地(在建) 攝/李顯彥

友間公寓

新工片區“江灣觀景陽&” 攝/劉映呈

月光片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
城市更新提升,一頭連着民生,一頭連着發展。
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尊重人民群眾意願,大渡口區正以深厚的“鋼城底色”和創新的城市智慧,書寫老工業區蝶變新篇。
這裡,城市更新行動貫穿全域,“留改拆增”措施並舉,存量資産不斷盤活、城市短板加速補齊、城市功能提檔完善。當前,大渡口區正在積極探索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機制,以工業遺産活化利用為特色,加快構建“3216”産業格局,聚力提高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水平,打造出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城市。
從“工業銹帶”到“人文秀帶”,從“鋼鐵之城”到“宜居宜業城”,一幅以人民為中心、以品質為導向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高質量發展畫卷正在大渡口徐徐鋪展。
初心為民 煥新老舊小區 繪就民生新篇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大渡口區將老舊小區改造作為城市更新的“先手棋”和“民心工程”,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躍進村街道大堰二村,建成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典型的“重鋼人”生活區。曾經的墻體斑駁、道路坑洼、設施陳舊,讓居民苦不堪言。為此,大渡口區精準摸排基礎設施、環境衞生、物業管理等問題,廣泛徵求居民意見,科學制定改造方案。
如今,整齊的樓棟、平整的道路、成片的綠化、嶄新的公共空間,共同繪出一幅充滿煙火氣的幸福畫卷。改造後的小區,不僅顏值提升,更重拾鄰里溫情,成為老工業城區蝶變的生動注腳。
這些看得見、摸得着的變化背後是一場有序推進的系統更新。大渡口區從“城市體檢”出發,對城市肌理進行全面“診斷”。系統對全域8個鎮街、53個社區、225個老舊小區開展“城市體檢”,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踏勘、居民座談,摸清了每個小區的“健康指數”,共梳理出120余條問題清單,為城市更新提供了科學依據。
“體檢報告”讓老舊小區改造有了“靶向藥方”。大渡口區以“5432”工作法為牽引,探索形成系統化、精細化的推進模式,堅持“老舊變懷舊”的改造理念,注重過程、講求實效,高質量推進老舊小區改造,通過明確職能職責、規劃先行、多元籌資、部門協同,發揮政府主導、居民做主、專業人員參與、社會共同參與的四方優勢,着力改善基礎、提升居住品質、挖掘特色,改造出了一批“有特色、有歷史、有記憶”的老舊小區,讓群眾樂享新生活。
“5432”工作法的背後,是理念的轉變,更是方法的創新。從“體檢發現問題”到“精準制定方案”,再到“協同推進落實”,大渡口正讓老舊小區從“被動修補”走向“主動煥新”。如今,全區26個改造片區、150萬平方米改造任務全面完成,惠及居民近3萬戶居民滿意度高達95%。
守正創新 活化工業遺産 賦能産城融合
發展和轉型是老工業區必須面對的時代考題。在大渡口,鋼鐵的轟鳴聲曾是這座城市最深的底色。如今,當爐火漸熄、廠區沉寂,大渡口區深刻認識到,重鋼搬遷後留下的大量工業遺存,不是城市發展的“包袱”,而是亟待喚醒的“沉睡資産”。
為此,大渡口區以高度的歷史自覺,將防止“大拆大建”置於首位,對老廠房、紅白樓、5號高爐等工業印記做到“應留盡留”,為這座鋼鐵城市留住根與魂,為未來播下種與苗。
位於長江之濱的萬噸商旅融合總部項目,是這一轉型邏輯的生動注腳。前身為始建於1958年的重慶肉聯廠,是新中國“一五”時期的重點建設項目,也是國家156項援建工程之一。彼時,這裡機器轟鳴,是重慶肉類供應的重要樞紐;隨着時代變遷,廠房老舊、空間低效、産業單一等問題逐漸凸顯。
面對老工業區的“成長陣痛”,大渡口區以城市更新為契機,推動“空間重塑”向“産業重構”延伸。大渡口區打通規劃、徵收、確權等環節,推進土地合宗,完善基礎設施配套;通過拆舊改造、優化空間結構等方式,將建築總面積從17.4萬平方米提升至35萬平方米,産業空間成倍釋放。更重要的是,項目將通過“産業乘數效應”,帶來文化旅游業、金融服務業、中介服務業等新型服務業的集聚和發展,形成企業總部服務的知識型服務産業鏈。
“該項目建成後將利用便捷的地理位置及重要的濱江節點等要素,重新規劃萬噸冷儲物流園,在改造破舊建築、保留歷史建築的同時,進行增量擴容,設備更新,以冷鏈物流、食品加工為産業核心,配套發展産業孵化、濱江美食、休閒娛樂,着力打造産業創新升級、産城一體、文化旅游、濱江休閒等現代化商旅融合的農産品集配總部中心。”大渡口區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
萬噸商旅融合總部城市更新項目的實施,是大渡口區探索産城融合的縮影。近年來,大渡口區將低效工業用地和老舊産業空間作為城市更新主戰場,堅持“留改並舉、産城融合”——“藝度創”文創基地,將昔日的石棉廠舊址,打造成為藝術創作、展覽、音樂、工藝美術交融的文創空間。斑駁的紅磚、裸露的鋼梁,與年輕創客的畫筆與旋律交織,成為城市更新最具活力的注腳。擬建的大渡村城市更新項目則以“藝術+産業”模式引入青年藝術家入駐,打造創意工作室和市集活動,重現義渡碼頭的煙火氣。
産城融合,核心在“産”,關鍵在“融”。不僅如此,大渡口區以産業結構調整為引擎,加快編制産業地圖,從“一鋼獨大”轉向精準布局大數據智能化、大健康生物醫藥、新材料“三大主導産業”,以及生態環保、重慶小面“兩大特色産業”,産業集群企業總量已近1000家。
從老廠房到新園區,從生産空間到生活空間,大渡口正探索“以産促更、以更興産”的城市更新邏輯:在發展中更新、在更新中轉型,讓鋼鐵記憶轉化為創新動能。
永續致遠 探索可持續之路 綻放鋼鐵之花
城市更新的意義,不止於重塑空間,更在於塑造城市的可持續生命力。
對曾因鋼而興的大渡口來説,如何盤活老舊工業資源,讓工業遺産在更新中重生,是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關鍵命題。
大渡口區把老舊工業片區作為城市更新的重點區域,堅持“留改拆增”並舉,通過對重鋼片區、義渡片區等老工業區的全面摸底,系統梳理出可盤活利用的廠房、倉儲、宿舍等資源,建立工業遺産保護與再利用清單。同時,堅持産城融合、綠色發展,以低效工業用地及産業空間為載體,以工業遺産活化利用為特色,結合大渡口的産業規劃體系,補齊産業生態鏈,增加城市産業集群。
位於新山村街道的“友間公寓”,便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實踐之一。
“友間公寓”前身是閒置多年的重鋼大學生宿舍區。通過改造提升,這片老舊宿舍區蝶變為集青年公寓、共享辦公、創業孵化、文化活動於一體的綜合空間。改造堅持“微改造、精提升”原則,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建築結構和工業記憶,對內部空間、配套設施進行優化,打造出開放多元、充滿活力的青年社區氛圍。
不僅如此,依託“義渡就業列車”品牌,現在公寓內聚集了中青社、次元突破、孝誠社工等機構,建成“知喜盒子”青年聚場和手工陶藝空間,為青年提供就業指導、創業孵化、社區活動等多樣化服務。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在這裡安居、創業,老建築煥發新活力,城市更新成果也真正融入了百姓生活。
大渡口區還積極創新機制,推動城市更新從“項目更新”向“機制更新”轉變。建立城市更新專項協調機制,完善“項目儲備—實施—運營—退出”的全鏈條管理;推行“更新+産業+資本”聯動機制,引導社會資本、産業資本共同參與更新;通過建立“更新資源名錄”和“更新專項規劃”,劃定六大更新片區,讓城市更新更有章可循、更可持續。
不僅是空間重構,更是精神延續。重鋼紅白樓、重慶工業博物館、5號高爐、123號煙囪等工業遺存被完整保留並重新利用,成為工業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而在生態修復、城市治理、社區營造等維度,大渡口同樣注重長遠考量:全區各類公園81個,綠道貫通山水人城,重鋼崖線山城步道、釣魚嘴濱江步道、橋梓塘步道串聯起城市的綠色脈絡。生態之綠、産業之新、文化之魂,共同構成大渡口城市更新的底色。
大城之道,在於恒久。如今,大渡口區的城市更新,已從單個項目的探索,昇華為一場系統性的發展模式變革。它昭示我們:老工業區的轉型,絕非推倒重來,而是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通過“留改拆增”並舉,大渡口將工業遺産轉化為發展的寶貴資本,走出了一條投入與産出平衡、歷史與未來對話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昔日,鋼鐵之火在這裡熊熊燃燒,鑄就了工業榮光;今朝,通過城市更新的精心擘畫,那朵承載着城市記憶與人民夢想的“鋼鐵之花”,正以更具活力、更可持續的姿態,在長江之畔絢爛綻放,照亮一座老工業城區的光明未來。(王靜 王美蓉 圖片除署名外由大渡口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