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架無人機低空掠過,一粒粒青菜頭種子如細雨般撒進平整的土地……近日,在“世界榨菜第一村”——重慶市涪陵區江北街道二渡村,無人機直播讓菜農們直嘆“洋氣”。
聽説無人機播種比人工作業一畝地能省150元,菜農們紛紛圍住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潘曉江,詢問:“人工砍菜太累,成本又高,什麼時候也能用機器收啊?”
潘曉江回應:“快了,區里正在大力推進風脫水榨菜和鮮食榨菜的標準化生産,從選種到加工、銷售,全部都要走標準化的路子。將來種得輕鬆,賺得更多!”
田埂上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
從單打獨鬥到抱團發展
專委會成産業新引擎
2024年,涪陵區青菜頭種植面積達73.84萬畝,榨菜産業實現人均純收入3805元,總産值突破155億元。
尤其讓涪陵人自豪的,是當地獨有“風脫水榨菜”技藝,經自然風乾、傳統工藝腌制,成就了鮮香脆嫩的獨特口感。然而,這項傳統技藝依賴天氣的程度高,製作周期長、成本高。
還有涪陵“鮮食榨菜”——用新鮮青菜頭經特定加工工藝及配方製作,每斤賣到20元。近幾年,市場上涌現大量低價“鮮食榨菜”,嚴重衝擊精品榨菜市場。
涪陵區供銷合作社黨委書記、主任熊鐵騎坦言,過去涪陵榨菜多種植分散、産銷銜接弱、産業鏈協同不足,“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從種子到銷售的全鏈條標準化。”
涪陵區榨菜産業覆蓋23個鎮街、40余家企業、2000多個加工戶和197家專業合作社。區供銷合作社成立“榨菜産業專業委員會”,廣泛吸納重點企業、規模合作社、科研單位、服務組織和流通代表,集中力量突破共性技術難題、聯合申報項目,把分散的環節串成鏈,以統一聲音對外談判,成為産業升級的“新引擎”。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保姆式服務”覆蓋全程
在二渡村,大家總能看到渝東南農科院榨菜研究中心原主任范永紅在田裏忙碌的身影。雖然已經退休,他仍守在基地,手把手指導農戶:選什麼種子、地耕多深、溝開多寬、如何勻播……事無巨細。“標準化,第一步就要落在田裏。”
涪陵區供銷合作社依託完整組織體系和城鄉服務網絡,大力推進覆蓋榨菜全産業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為農戶提供“耕種防收”全程或單環節託管,開展“保姆式服務”。
這種“你種菜、我服務”的模式,既緩解了“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難題,也提高了榨菜産量和品質穩定性。
如今,涪陵區供銷合作社已構建起以區為農服務中心為樞紐、鎮街基層社為支點、各類農機和植保組織共同參與的服務體系,牢牢穩住了榨菜産業的“第一車間”。
此外,為農服務中心還提供代辦、代賬、融資等服務,讓他們更專注地開展標準化生産。
用標準守住“老味道”
讓榨菜成為“涪陵名片”
9月15日,在涪陵區供銷社會議室,榨菜專委會的成員單位再次齊聚,商討推進“風脫水榨菜”和“鮮食榨菜”標準化工作。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涪陵就在全國率先推出榨菜生産標準。40多年來,榨菜産業歷經手工作坊、商品化、半自動化、自動化、智能化五個階段,標準體系也在不斷迭代。
從2022年起,涪陵區供銷合作社就聯合相關部門、協會及老字號企業,共同制定《風脫水榨菜》《鮮食榨菜》行業標準,對原料、風乾、腌制、加工等每一道工序都做出細緻規範。2024年,由涪陵推動制定的《榨菜(腌漬和壓榨的蔬菜)——規格和測試方法》國際標準新提案獲全票通過,正式立項。
目前,涪陵榨菜在種子、生産環節標準化率已超90%,半成品加工標準化率達80%,成品實現100%標準化。一套覆蓋全産業鏈的標準體系,正推動“長江上游榨菜優勢特色産業集群”加速形成。(記者 彭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