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備11.8萬套“高精尖”應急救援裝備 重慶基層應急實現“10分鐘響應”-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0/26 09:50:20
來源:重慶日報

配備11.8萬套“高精尖”應急救援裝備 重慶基層應急實現“10分鐘響應”

字體:

  近段時間,沙坪壩區磁器口街道沙磁巷,江邊多了兩台應急衛星預警叫應設施。別看它個頭不大,關鍵時刻卻能“扛事兒”。一旦遇上漲水、滑坡等,哪怕斷網、斷電、斷路,它能第一時間“發聲”,提醒群眾轉移。

  重慶已配備11.8萬套“高精尖”應急救援裝備,同時強化鎮街應急救援隊伍管理、提升人裝融合水平,積極推動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深度融入“141”基層智治體系,基層風險防範、預警叫應、避險轉移、先期處置等實戰效能全面提升,基層應急實現“10分鐘響應”。

  “黑科技”扎根基層

  “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控”

  近日的一個深夜,涪陵區應急救援支隊接到消息,有游客在武陵山國家森林公園游玩時迷路被困。救援隊員抵達現場後發現,山林間植被茂密,再加上已是深夜,救援難度大。

  關鍵時刻,救援隊員迅速啟用大疆T100無人機,其搭載的熱成像技術穿透夜色與密林,很快捕捉到被困游客的熱源信號,最終游客被成功救出。

  智能裝備賦能風險監測、預警、處置,正推動基層應急管理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控”。

  沙坪壩區磁器口街道沙磁巷江邊安裝的兩台應急衛星預警叫應設施,已成為一道“風景線”。該處是全市重點防洪區域,應急衛星預警叫應設施投用後,一旦漲水威脅到附近群眾,設施可第一時間發送預警信息和轉移指令。

  叫應設施同樣“落戶”武隆區羊角街道新坪村地質災害監測點,一旦有滑坡風險,即便在斷網、斷電、斷路等極端情況下,設施也能預警,提醒當地群眾轉移,同時回傳實時畫面,助力應急管理部門遠程指揮和調度。

  截至目前,重慶創新建設了1409套應急衛星預警叫應設施,已覆蓋41個區縣835個鄉鎮(街道)。

  “我市已配備應急救援裝備共11.8萬套,較2022年底增長了8.3萬套,裝備初步實現體系化、梯次化、模塊化,實戰能力大幅躍升。”市應急管理局相關人士介紹,具體到鄉鎮層面,按照“標配+選配”的模式,配備皮卡車、370MHz對講機、北斗終端、衛星電話等,選配防汛抗旱、森林滅火、地震地災3個裝備模塊,進一步保障基層先期處置。

 “人裝默契”

  基層隊伍作戰能力顯著提升

  聚焦基層應急救援“最後一公里”,重慶還通過強化鎮街應急救援隊伍管理、提升人裝融合水平,確保各類突發情況能第一時間高效處置。

  此前,榮昌區安富街道一門面發生火災。榮昌區應急指揮中心立即啟動“聯戰”機制,同步調度區應急救援支隊和消防救援力量。得益於平日“聯訓聯演”打下的基礎,雙方協同配合,應急救援隊員負責現場警戒、群眾疏散和器材搬運,消防員專注專業滅火,火情被迅速撲滅,未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損失。

  防範森林火險時,協同的價值還體現在“人力+裝備”的精準聯動。

  今年森林火險橙色預警期間,大渡口應急救援支隊利用無人機空中巡查,車巡、步巡等方式攜帶油鋸、風力滅火機等裝備對中梁山片區進行巡護,安排2車10人攜相關森林防火裝備前置到兩處森林防火檢查站,既確保了火情早發現、早處置,也讓隊員們與裝備“磨合默契”,進一步提升應急救援效能。

  市應急管理局相關人士介紹,按照《重慶市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管理辦法》,重慶正高質量推進應急救援隊伍組建,要求區縣級支隊專職救援人員足額配備至50人以上,鄉鎮級大隊整合專兼職力量實現總人數20人以上且專職人員穩定在10人,並啟動全市應急救援隊伍“大點驗”,以此全面夯實應急力量基層基礎。

  同時,科技賦能、以戰領訓,基層救援隊伍加強新配發裝備的操作訓練等,推動人裝融合提質增效。

  目前,全市鄉鎮應急救援隊伍已形成叫應報災、快速機動、音視頻回傳、救早救小4种先期處置能力,能在10分鐘內響應,到現場後10分鐘回傳音視頻,為後方指揮調度、統籌決策提供關鍵支撐。

  融入“141”

  數字應急指揮調度“一盤棋”

  今年汛期的一次暴雨中,涪陵區義和街道一路段因暴雨大面積積水,街道“141”基層智治平台收到信息後,自動生成處置預案,並第一時間通知應急救援大隊。

  救援隊員趕赴現場,48分鐘後完成排水作業。高效處置的背後,離不開涪陵區“大安全大應急”系統的支撐。

  涪陵區應急管理局相關人士介紹,“大安全大應急”系統構建了“1+N+1”架構,1個駕駛艙(風險隱患“一張圖”、監測預警“一張網”、指揮調度“一盤棋”),N個安全場景(包括城市生命線、公共安全、安全生産、自然災害等場景),1個應急移動端(渝快政端)。系統與三級治理中心協同聯動,實現“看得見、能監測、會預警、快處置、可復盤”的功能。

  重慶高新區“基層智治平台”在暴雨搶險中同樣展現出效能。該平台通過智能感知設備實時偵測降雨強度、積水深度、積水面積等,如果各指標超過預設閾值,就會依託三級治理中心自動發出指令。與傳統處理模式相比,這種數字化處置方式使應急處置效率提高60%以上。

  在南川區頭渡鎮,感知設備實時“盯梢”金佛山“178”環線熱門露營點,一旦有異常,信息第一時間回傳“178”環線智慧防汛安全應用場景,並通過接入“141”基層智治平台,形成“科技預警+網格響應”。

  “防汛工作從‘人力硬扛’邁向‘智慧守護’,減輕了基層應急人員的負擔,大家有更多精力去排查其他隱患。”頭渡鎮應急管理崗工作人員蔡明倫感慨。

  市應急管理局相關人士介紹,通過推動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深度融入“141”基層智治體系,打通數據壁壘、打牢數字“地基”,數字應急更智能,城市安全更可控。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