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二十一日,渝中區戴家巷崖壁步道,游客正在喝茶聊天。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這個國慶假期,緊鄰渝中區洪崖洞的戴家巷崖壁老街人潮涌動,單日最高客流突破6.2萬人次。
誰能想到,這片青磚灰瓦、年産值過億元的“網紅”新地標,幾年前曾是亟待搬遷的破舊街區。
通過一場“政府+企業+居民”共建共治的“微更新”改造,戴家巷不僅留住了600年的母城記憶,激活區域價值,街區年産值突破1億元,為全國城市更新提供了生動的“重慶方案”。
“微更新”改造保留街區原味
戴家巷位於渝中區魁星樓和洪崖洞之間的崖壁上。清康熙初年,因戴姓人家居住於此而得名。
這條老巷曾是商賈雲集、車馬喧囂的重要通道,但時過境遷,這裡一度淪為懸崖邊的破舊街區,街巷逼仄,大部分房屋老舊破損,管網不暢、亂搭亂建等問題突出。臨江崖壁雜草叢生,上下高差約60米,居民出行不便,且存在滑坡等安全隱患。
75歲的曾代林老人回憶説:“上下樓不方便,好多鄰居都搬走了。”
這裡地理位置優越,如何讓游客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同時,融入厚重的歷史人文?2018年,渝中區啟動戴家巷老街區城市“微更新”項目。
該項目保留7200平方米的老舊建築,新建臨時商業建築1100平方米,對老舊街區空間進行精細化改造升級。整體規劃包括拆除違章建築、擴寬階梯巷道、新建社區公共廁所、實施下水管道整治等;保留老城墻、吊腳樓、黃葛古樹等重慶元素,從濱江區域向上,修建一條依山就勢的生態步道,增加吊腳樓畔、峭壁黃葛等6處景觀、5處觀景平台。
“改造中,我們按原有建築風格進行修復,盡可能保留青石磚路面,還原老建築的外墻、門窗等。修建步道時,同步實施了約1萬平方米的山體生態修復工程,最大限度保護崖壁上原生的黃葛樹等,並補植了灌木和花卉。”渝中區文旅集團戴家巷改造項目負責人説。
激活老街巷商業價值
據渝中區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更新過程中,政府創新財政投入方式,系統推進片區環境綜合整治,重點完善公共服務、市政基礎設施等民生短板,直接惠及1000余戶居民。
改造後,渝中區積極引入平台公司負責前期商業存量資産更新改造與整合運營,不僅打造自持核心商業區,還引入不少新業態,盤活了過去閒置低端的社區底商,升級再造社區公共空間。
2021年,改造後的戴家巷正式開放。古香古色的街區,與自然相融的生態步道,全新引進的商鋪陸續開張……戴家巷煥發出生機。
“聽説這裡新開了個景區,我們看後覺得綜合條件不錯,就決定在這裡開社區火鍋。”春紅火鍋店長龔曉英説,她租下6戶人家的房屋,目前店內有25張桌子,一天可以翻五六台,生意不錯。
據介紹,隨着片區空間品質大幅提升、商業活力顯著增強,戴家巷社區的人氣不斷攀升,常住人口增加約80%。戴家巷老街區城市更新項目因探索“政府+企業+居民”共同實施模式,入選住建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可複製經驗做法清單(第一批)》。
街區年産值突破億元大關
走進戴家巷,錯落有致的青磚灰瓦、年代久遠的古城墻、古枝盤虬的黃葛樹映入眼簾,一種“老重慶”的感覺撲面而來。
另一方面,戴家巷以臨崖體驗和街區風貌為引流點,已入駐甜點、咖啡等各類特色小店,街區商業氛圍更加濃厚,臨街底商租金漲幅達8倍左右。
改變的同時,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漸漸深入人心。
區級平台公司主動承擔起片區運管的職責,牽頭與周邊商家合作,創新組建起“商家聯盟”,讓政府和商鋪、居民共同參與街區管理,進一步提升各方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責任感。
“看到這裡好起來了,居民們都願意出錢加裝電梯、重新裝修房屋,或方便自己生活,或租給服裝循環店、精品民宿等。”滄白路社區綜合服務專幹張娜介紹,僅是曾代林居住的25號樓1單元,就有18戶人家重新裝修後變成民宿迎接游客。
日益成熟的主理人店舖生態、豐富多元的消費場景使得戴家巷快速“出圈”。目前,戴家巷入駐特色小店達40余戶,主理人商家以輕餐為主,佔比80%,其中咖啡店數量最多,文創零售佔比10%。
“以前客人基本是本地的,後來外地客人越來越多,現在每天都有外國客人。”一家咖啡店合夥人田雨娟説。
10月21日下午5點半,在古城墻前,來自巴基斯坦的Zee正在和好友喝咖啡。他們遠眺千廝門大橋和江北嘴摩天大樓,一邊搖晃手中醇厚的咖啡,一邊聊着趣事。“我到過中國70多個城市,重慶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地方!”Zee説。
據介紹,戴家巷街區年産值已突破1億元,今年國慶中秋假期,街區接待客流35.6萬人次,整體實現營業額450余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