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4日,重慶市川劇院,話劇《滄浪之水》正在上演。記者 尹詩語 攝/視覺重慶
79個扎根生活、脈動時代的群眾文藝節目,2064名群文演員,如璀璨星辰,從全國各地匯聚山城;超過6000萬名觀眾,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共同見證並托舉起第二十屆群星獎終評盛事。
一個多月來,第二十屆群星獎終評活動如火如荼地進行。從街頭廣場到鄉村舞&,從經典戲曲到現代歌舞,群星獎惠民演出更是一場場視聽盛宴,是“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編織了一幅全民藝術與城市煙火交融的動人畫卷。
藝術走出殿堂 星光灑滿山城
本屆群星獎惠民演出的場地不再局限於高雅的藝術劇院,而是選擇在人流量大、貼近市民生活的公共空間,走進了街頭巷尾、公園廣場、軍營校園。
9月26日,巴南區融匯茶花廣場、九龍坡區巴國城廣場、大渡口區步行街風雨舞&廣場三地同步上演廣場舞類惠民演出。
10月18日,曲藝類演出深入江津區鼎山街道幸福廣場、永川區興龍湖廣場以及沙坪壩區巴渝書場。
10月20日,舞蹈類演出走進重慶市武警總隊機動支隊北區禮堂、渝北區文化劇場和重慶移通學院綦藝大劇院。
在沙坪壩巴渝書場,從渝北趕來的退休教師陳啟明感慨:“在這麼雅致的書場裏,聽着這麼接地氣的故事,感覺藝術一下子就走進了心裏。”
南北精品薈萃 講述時代故事
本屆群星獎參評作品內容豐富、特色鮮明,涵蓋了民族風情、革命歷史、老年生活、鄉村振興、家庭倫理等多元題材,充分展現了我國群眾文藝創作的蓬勃生機與深厚底蘊。
曲藝惠民演出中傳統與創新交融——群口快板《小雨燕游學記》,通過雨燕的遷徙見聞,藝術化地展現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壯闊圖景;評書《烈火濃情》將觀眾拉回2022年重慶山火救援現場,致敬逆行的平凡英雄。
舞蹈惠民演出實現歷史與現實對話——來自北京大興區文化館的《質本潔來還潔去》,平均年齡超70歲的舞者詮釋生命哲學,令人動容;重慶本土作品《永生》,以紅岩精神為主題,構建起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
廣場舞惠民演出讓非遺與生活相擁——來自江蘇的《我家住在江海邊》,將南通藍印花布元素融入舞蹈;湖北的《雕花剪紙》,創造性地融入了現代街舞。
這些作品不僅保留了傳統藝術的韻味,更注入了新時代的氣息,讓人“看得懂、聽得進、有共鳴”。
惠民潤澤人心 文化點亮生活
群星獎惠民演出,不僅僅是節目的展演,更是城市溫度與文化活力的生動體現,打破了舞&與觀眾的距離,讓頂尖的文藝作品直接服務於最廣大的人民群眾。
在九龍坡區巴國城廣場觀看廣場舞演出的周玉玲阿姨用手機全程錄像:“回去立馬學起來。”
在永川區的演出現場,活動創新採用了“節目表演+群體致敬”的立體結構,向群眾文化戰線的老前輩、消防英雄和科技助農的科學家團隊表達崇高敬意。
為了讓更多人共享這場文化盛宴,主辦方不僅提供免費門票,還開通了線上直播通道,線上線下累計覆蓋超6000萬人次觀看,這場盛事具有最堅實的基座,也收到了最熱烈的迴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