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渝中區上清寺街道美專校社區,提起“牛戶籍”牛培培,居民們沒有不豎大拇指的。這位1981年出生的社區民警,從警十五載,歷經交警、特警等多崗位錘煉,自2015年起將根深深扎進了0.251平方公里的社區裏。他姓牛,人更“牛”,憑着一股子為民服務的“牛勁兒”,成為了轄區群眾口中交口稱讚的“自家人”。
一本民情筆記,十年社區春秋——他是行走的“活地圖”
“牛警官對社區的情況,比我們這些老住戶還熟悉!”這是美專校社區居民們常説的一句話。這句樸實的評價,是牛培培用十年光陰“走”出來的口碑。
每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照進社區,牛培培總是第一個出現在警務室。他的工作包像個“百寶箱”,裏面珍藏着三樣法寶:一本邊角磨損卻記錄得密密麻麻的民情日記,一疊隨時可以遞出的便民&&卡,還有一份隨着人口流動、房屋變遷而不斷實時更新的網格圖。整理完前一天的社情民意,他的“每日三巡”便雷打不動地開始了。
“早上買菜見到他在巡邏,接送孩子看到他在護校,晚上散步還能遇到他在巡查。”居民的感慨勾勒出牛培培一天的工作軌跡。他的身影,穿梭在社區的樓棟巷陌,也烙印在居民的心間。這“三巡”,巡的是安全隱患,查的是治安盲點,聽的更是群眾的家長裏短。
為了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牛培培將“院壩懇談會”“三官一律進社區”這些傳統方法用活、用深。他不在辦公室裏等群眾上門,而是主動把辦公桌搬到院壩裏、樹蔭下。群眾反映的問題,他一件件認真記錄在案;做出的承諾,必定給予回音。十年來,300余起糾紛在他的調解下煙消雲散,40余戶困難家庭在他的幫扶下重燃希望,200余場群眾見面會,將會場變成了連接黨心民心的連心橋。
這十年,他把自己走成了了一張有溫度、會思考的“社區活地圖”。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社區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
為民解憂,“牛”警官暖心24小時——他是群眾的“定心丸”
社區工作千頭萬緒,核心只有一個——“人”。牛培培始終堅信: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天大的事。他的手機24小時開機,身影也總在居民最需要的時刻出現。
社區裏至今流傳着他“七天根治三年頑疾”的事跡。2019年一個雨天,付奶奶向他求助,家中房屋因山坡滲水已空置三年。牛培培一句“您放心,這事我管到底”,便冒着雨反復勘查、多方協調,僅用一週就徹底解決了難題。老人緊握他的手熱淚盈眶:“你修好的不僅是房子,更是我們一家人的心!”
2023年5月,牛培培在院壩會上聽説獨居的劉奶奶,立刻上門走訪,並把電話號碼設為老人手機的緊急聯絡人。不久後一個傍晚,他接到老人摔倒的求助後,火速趕往、緊急送醫,墊付費用並守候至家屬到來。出院後,劉奶奶親手送來一封筆跡顫抖的感謝信,哽咽道:“你就像我親兒子一樣……是你救了我這條老命。”這份超越職責的親情守護,正是牛培培“人民至上”理念的最生動寫照。
2025年5月,轄區王嬢嬢接到詐騙電話,稱其銀行卡涉案需轉賬至“安全賬戶”。信以為真的她驚慌失措地衝進警務室:“牛戶籍,我只信你!你快教我怎麼轉?”牛培培一聽便識破騙局,果斷勸阻:“這是騙子!絕不能轉賬!”後經詳細解釋,王嬢嬢頓時醒悟,後怕不已:“我那12萬養老錢……要不是只認準你,可真就沒了!”一句“我只相信你”,是百姓對他毫無保留的託付。
從修房頂到救性命,再到守錢袋,這種事太多太多,牛培培用一次次及時的奔赴,為社區居民服下了一顆實實在在的“定心丸”。
從“單打獨鬥”到“多元共治”的平安密碼——他是社區的“創新者”
新時代的社區警務,不再是民警的“單打獨鬥”。牛培培深諳此理,他將自己的工作角色從“管理者”向“組織者”“協調者”延伸,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凝聚社會合力,共築平安共同體。
作為市公安局警務實戰教官,牛培培將專業優勢發揮在轄區醫院的安保工作上,他打造“移動最小應急單元”,築牢醫院安全防線。在口腔科醫院、華美整形外科醫院、國賓婦産醫院,他不僅開展常規的最小應急單元培訓,講解處突知識,親自示範鋼叉、盾牌等器械的使用,更創新性地提出了“動態佈防”理念。他指導安保人員根據人流量高峰、重點科室位置等因素,靈活調整巡邏力量和應急響應方案,讓安全防線“活”起來,極大地提升了醫院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美專校社區轄區面積0.251平方公里,活躍着500余名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他們穿梭不息,是城市運行的“毛細血管”,也常因“能不能進大樓?”“送餐超時”“車輛刮蹭”等問題陷入糾紛,直接影響生計與情緒。
牛培培敏銳地捕捉到這一社會治理的新課題。在上清寺街道牽頭下,他聯合渝中區委社會工作部、新就業群體代表、物業協會、司法所、社保所以及公益律師,創新成立了“新就業群體矛盾糾紛調解專班”,為這些城市“新市民”搭建了一個説理、解難、維權的專門平台。
今年1月,外賣小哥小李送餐時不小心擦挂了私家車。車主堅持去4S店維修,報價1000元,對小李而言無疑是沉重負擔。焦急中,小李找到調解專班。牛培培和專班成員們迅速介入,耐心協調,最終促成雙方達成一致:在轄區一家信譽良好的維修店進行修復,費用僅需200元。矛盾圓滿化解,雙方都對結果&&滿意。自年初成立以來,這個專班通過“線上微信接單+線下周一坐班”的模式,已累計為新就業群體解決勞資、保險、工傷等各類糾紛80余起,調解成功率達到100%。
十五載從警路,一顆赤子心。在同事與群眾眼中,他是傾囊相授的“老大哥”,更是隨叫隨到的“貼心人”。面對居民“牛戶籍,幾天沒見都想你了”的親熱稱呼,他總是謙遜笑道:“社區工作平凡卻關係萬家安寧,做好每件小事就是成就。”這正是牛培培,一位人如其名、實幹真“牛”的民警。他以日復一日的堅守,詮釋着“人民公安為人民”的深刻內涵;更用為民服務的“牛勁兒”、守護平安的“牛力氣”,展現了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基層的蓬勃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