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母城記憶 十八梯的“新生”-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0/24 09:38:13
來源:重慶日報

留住母城記憶 十八梯的“新生”

字體:

夜色中的十八梯傳統風貌區。(本報資料圖片)記者 尹詩語 攝/視覺重慶

  從繁華的解放碑出發向着長江而去,行走約500米,就來到了山城重慶“上下半城”交匯處,一大片青石房屋、木制吊腳樓沿着數百米長的石階分佈,錯落有致。這裡就是巴渝特色最為鮮明的區域之一——十八梯。

  作為“重慶母城”的代表性區域,十八梯見證了重慶城的發展。而今,這裡已改建成了十八梯傳統風貌區。

  重慶在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的進程中,打造了29個傳統風貌區,這些傳統風貌區堪稱留住城市記憶、城市有機更新的標誌性成果。

  功能演變

  從交通要道到老舊居民區,十八梯是重慶城區最古老街道之一

  十八梯是重慶城區最古老的街道之一,與“八百年重慶府”的歷史一樣長。

  當時,重慶城內修築石梯官道連通上下。附近有一口古井,居民在此取水,古井前有十八級階梯,“十八梯”由此得名。

  重慶開埠時期,長江航運開始興盛,地理優勢成就了十八梯,這裡的市政基礎配套逐步建成,各種商號行口林立。

  此後,隨着重慶城墻的拆除、城市交通迅速發展,以南區路和北區路為代表的現代公路開始連通“上下半城”,十八梯的交通功能淡化,逐漸演變為居民區。

  很長一段時間內,大量外來人員涌入,大部分原有居民搬離,不少建築和基礎設施老化,生活居住條件滯後……

  “以前的老房子都是幾十年前的平房,還有不少居民自己搭建的‘土房子’,許多甚至是木質結構。由於年久失修,墻壁常有裂痕,地上污水橫流,夏季總是散發着陣陣腐臭味,生活環境非常糟糕。”在十八梯住了20多年的老居民廖先生回憶説。

  城市要發展,這種狀況要改變。渝中區政府宣布對十八梯進行危舊房片區改造。

  傳承記憶

  改建要盡量修繕、保護原有建築,還要想辦法留住市井文化氣息

  為了保存十八梯這段重慶母城的城市記憶,渝中區分別委託多個設計單位編制十八梯保護實施方案、交通組織方案,並通過專家評審。

  幾年後,重慶市規劃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暨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十八梯傳統風貌區被劃定為重慶市29個傳統風貌區之一,規劃保護範圍東至重慶日報社,南接解放西路,西至中興路,北臨較場口,總面積約88畝。

  “不僅要盡量修繕、保護原有能用的建築,還要想辦法留住十八梯的市井文化氣息。”投資建設十八梯傳統風貌區的杭州新天地集團相關負責人説,與新建一片現代化商業體不同,如何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才是重建十八梯的根本。

  為此,項目方與渝中區通過上門走訪原住居民,組織歷史文化專家實地考察、翻閱歷史檔案等方式,幾易其稿,最終確定了十八梯傳統風貌區的建設方案:

  要傳承十八梯的市井文化、煙火氣息。比如搖井取水、轎鋪文化等;

  保留大自然賦予十八梯的一草一木,如十八梯的&階、樹木等;

  重建的建築要依照原地形進行修建,並採用十八梯獨特的吊腳樓形式;

  修繕、保護十八梯能用的建築、景點,讓老建築“活”起來……

  精心設計

  融合梯段、古樹、&院等元素,打造獨一無二文化場景和人文體驗

  為了做到以上幾點,設計師根據原有的建築體量和尺度,在尊重和保留原有地形、堡坎、樹木、梯段等歷史信息特徵,滿足現代商業功能需求和消防規範的前提下,對每一棟建築進行個性化的設計和表達。

  設計師廣泛調研和採集了不同時期重慶民居的建構方式、審美情趣、材料工藝和功能需求,結合商業策劃和文化研究的設計要求,力求以山城人蓋山城房的邏輯來進行建築設計,廣泛採用了巴渝地區挑、吊、跨、架、鑽、轉等營造手法。

  很重要的一點是,設計師結合文化研究對十八梯地區歷史故事和信息的整理,融合梯段、古樹、&院、水井等景觀元素,打造獨一無二的文化場景和人文體驗。

  一方面,恢復和重塑了如轎鋪、公館、茶樓、戲院、當鋪等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建築單體,結合文化業態和演藝需求,形成沉浸式的文化體驗。

  另一方面,利用豐富的場地和外部空間,將集市、&院、場壩、梯坎等具有山城特色的公共空間和建築相互結合,從而最大限度地保留和還原十八梯市井生活的空間載體。

  為了保證在實施過程中能夠完美地實現精細複雜的建築設計,項目施工方還特意為每一棟建築制定了“立面身份證”制度:通過精確的3D模型和圖紙,清晰、明確地説明建築單體的材料、工藝、細節、做法要求,並體現出與周邊場地和其他建築的關係。同時梳理所有的建築材料和工藝需求,按照磚作、瓦作、木作、石作四大門類,對每一個建築構件的種類、樣式、材料、裝飾都予以説明和規定。

  2021年國慶節前夕,改建後的十八梯傳統風貌區正式開放。

  全新名片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十八梯傳統風貌區累計接待游客106.1萬人次

  10月16日一大早,天清氣爽,記者漫步在十八梯傳統風貌區的青石板路上。雖然此時許多商家尚未開門,但街道上已經迎來了不少游客。

  來自非洲貝寧共和國的留學生凱文告訴記者,自己剛參加完一場中外交流活動,聽聞“十八梯”的歷史,於是決定來此看看。“在我的國家,這種舊居民區多年都難有變化,相比之下,這裡的變化令人驚艷!”凱文説。

  來自湖北武漢的張婧説,早就聽説了十八梯的名聲,這次是來親身體驗一番,“剛在街角的面館吃完重慶小面。這裡沒有新式商場的‘高大上’,卻有一份喧鬧城市中獨特的寧靜。”

  改建後的十八梯傳統風貌區,保留原有的“七街六巷”脈絡,又新增了諸如非遺街區等觀光節點、景觀節點,讓游客在感受重慶母城獨特魅力的同時,也享受到美學潮流、味覺盛宴、時尚休閒的立體化服務。

  新生的十八梯,成為重慶又一張“母城記憶”的名片。據統計,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十八梯傳統風貌區累計接待游客106.1萬人次,單日最高客流接近15萬人。

【糾錯】 【責任編輯:陶玉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