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鄉村醫生開出兩種“藥方”:“治病”也“治窮”-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0/24 09:37:47
來源:重慶日報

一位鄉村醫生開出兩種“藥方”:“治病”也“治窮”

字體:

陳恒剛説,他既是離群眾最近的幹部,也是離群眾最近的醫生。記者 彭瑜 攝

  清晨,潼南區壽橋鎮碉樓社區,陳恒剛的衞生室門可羅雀。這位曾經的“名醫”,如今更多時候在接待村民諮詢政策、調解矛盾、謀劃産業。

  從醫24年,他抽屜裏存放了金額數萬元的藥費欠條;當村支書17年,他帶領鄉親硬化道路、發展産業,讓全村人均收入翻了幾番。

  兩種身份,一場跨越多年的選擇,陳恒剛用行動詮釋:治病救人是醫者仁心,拔掉窮根才是更大的“藥方”。

  從“掙錢行醫”到“治病救人”:一本欠條背後的覺醒

  1981年,16歲的陳恒剛面臨人生第一個重要選擇:是接受黨組織培養當村幹部,還是跟隨姨父學醫?

  “我不當村幹部。”少年心直口快,“行醫掙錢些!”

  一本《中醫學》全是繁體字,他硬是背了7個月;《中醫方劑學》《中醫脈學》不僅要記要背,還要學會望聞問切。3年後,他拿到鄉村醫生證書,先後在3個站點行醫,口碑漸起。

  “那時請木工一天工錢1.2元,我月收入30多元。”陳恒剛回憶,“群眾熱情,不是端荷包蛋,就是張羅介紹對象。”行醫20餘年,他最高月入3000余元。而2007年時,村幹部月薪僅170元。

  但真正讓他對“行醫”二字有更深理解的,不是收入,而是責任。

  村民向紹軒高血壓腦出血,經他中醫調理後重新站起,活到80多歲;余淑琼的丈夫凌晨兩點肺氣腫發作,他摸黑趕兩公里山路救治;鄒先診老人彌留之際,他守到最後一刻……

  “人家是把生命交給你了。”陳恒剛説,“姨父當年教我,不管技術如何,首先要有醫德。”行醫越久,他越明白:守護生命健康,比掙錢重要得多。

  “窮病”得治:一本賬本改變的人生軌跡

  在碉樓社區衞生室,陳恒剛拉開抽屜,取出一本泛黃的賬本。密密麻麻的欠賬記錄,有的墨跡已淡,有的頁角卷邊。

  “粗略算算,還有好幾萬沒收回。”他苦笑,“很多連去世了都沒結清。”

  一頁頁翻過,有的是“欠了還、還了欠”的循環,有的是近幾年才還清的陳年舊賬。“熟人熟事的,總不能先收錢再看病吧?”這句話,他説得雲淡風輕,卻道出鄉村醫生的無奈與仁心。

  2007年底,57歲的老支書譚福昌找到他。“我曉得你有個賬本。”老支書開門見山,“知道為啥欠這麼多錢嗎?”

  “窮唄。”

  “窮也是病,得治啊。”老支書感嘆自己老了,有心無力,“你年輕,有文化,對全村知根知底,我希望你接下擔子,把村裏的窮根給治了。”

  這句話,讓陳恒剛白天坐不住,夜裏睡不着。行醫24年,他的“大數據”比誰都準:全村哪家窮、哪家富,哪塊田漏水、哪塊地積雨,誰得什麼病、家人在哪打工……他瞭如指掌。

  親友勸他:“瘋啦?40多歲的人了,當村幹部工資少,還得罪人!”

  但最終,他選擇了“出山”。“村民太窮,窮根不治難醫病。”他説,“這次,我不能錯過。”

  治窮根:從“赤腳醫生”到“産業帶頭人”

  上任後,陳恒剛的衞生室漸漸“冷清”了——村民三天兩頭找不着他,只好去鎮上的醫院或診所。他卻説:“我可以少掙錢,群眾要富起來。”

  第一把火,他從“老本行”燒起。深知長期飲用不乾淨的地表水有害健康,他爭取到100口深水井項目,讓村民喝上安全水。

  接着是修路。在他的帶領下,到2018年全村硬化16公里水泥路,實施土地整治,為産業發展打下基礎。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幹部。”壽橋鎮有養小龍蝦的傳統,但群眾積極性不高。陳恒剛捲起褲腿,先搞5畝試驗田。兩年摸索、成功盈利後,村民紛紛跟進。

  他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術、指點銷路,帶動200余戶養殖700余畝,年産值達數百萬元。

  2019年,他趁熱打鐵發展集體經濟:小龍蝦和稻蝦米102畝、枳殼間作黃精70畝,吸收52戶村民入股。

  截至目前,碉樓社區集體經濟累計分紅17.1萬元,去年分紅6.7萬餘元。錢包鼓起來的村民,陸續償還了欠他的醫藥費。

  “儘管當了村支書,我依然是村民的家庭醫生。”陳恒剛説,“社區發展、群眾健康,我要兩手抓。”

  這位離群眾最近的幹部,也是離群眾最近的醫生,用17年時光,完成了一場從“治病”到“治窮”的初心接力。

【糾錯】 【責任編輯:陶玉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