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縣土家奶奶七十一歲學畫 七十四歲受邀參展國際文化節-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0/23 09:19:21
來源:重慶日報

忠縣土家奶奶七十一歲學畫 七十四歲受邀參展國際文化節

字體:

陳素英與自己的作品合影。(受訪者供圖)

  10月18日,北京大學第二十二屆國際文化節展廳裏,74歲的陳素英站在自己的畫前,笑得有些靦腆。她是忠縣磨子土家族鄉的農民,也是全國僅有的10位受邀參展的農民畫家之一。12幅描繪土家生活的畫作,讓她走進了北大的展廳。這些作品,獲得了專家“畫出百姓鄉愁與故土深情”的高度評價。

  “沒專家説的那麼好,就是畫些我們村裏的日子!”面對觀眾的點讚,她總是這樣回答。雖然去年她的作品已入選全國新年畫展,但站在北大的展廳裏,她仍覺得“像在做夢”。

  “有繡花功底就可以學繪畫”

  陳素英學畫並非偶然。在磨子土家族鄉,土家婦女大多從小學習挑花刺繡。“農閒時坐在屋檐下繡花,就是大家的消遣。”她説,繡了幾十年的花草魚蟲,手上的巧勁兒還是有的。

  2021年,磨子鄉被列為重慶市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由市紀委監委幫扶集團對口支援,民盟重慶市委會作為成員單位參與其中。幫扶工作組走訪時發現,當地村民繡的花樣雖不講究比例透視,但用色卻很大膽,造型也很樸拙。重慶民盟畫院院長李毅力認為:“這些繡品不受條條框框的約束,流露的是對生活的真實感受,這正是民間藝術的魅力所在!”他提出,既然村民有繡花功底,何不讓他們學習繪畫,既傳承土家文化,也開闢一條新的增收途徑。

  2022年4月,第一期畫工培訓班在由舊鐵匠舖改造的畫室裏開班。陳素英和20多位村民一起報了名,她是其中年紀最大的。

  “照着繡花的法子畫”

  第一期畫工培訓班開課了。起初,不少村民握着畫筆直髮抖,下不了筆。為了打消大家的顧慮,李毅力把土家挑花刺繡、西蘭卡普(一種土家族織錦)等傳統手工藝品的圖片,與齊白石等中外名家的畫作圖冊並列展示。他指着這些作品解釋道:“大家看,無論是大師的畫作,還是土家刺繡,最好的藝術都講究回歸本真,把心裏最真實的感受表現出來。你們不用擔心畫不好,繡花怎麼繡,畫畫就怎麼畫。心裏怎麼想,筆下就怎麼走。”李毅力鼓勵村民。

  陳素英的第一幅畫,畫的是灶&上的白菜。“我照着繡花的法子畫,先描個樣子,再一點點填顏色。”她慢慢琢磨出一個道理:畫畫和繡花其實差不多——都要先想好樣子,再動手畫,顏色也要搭得順眼,把心裏想的模樣一點點畫出來。

  年輕時沒能學畫,如今有了機會,陳素英格外珍惜。她成了畫室最專注的學員,總是最早到、最晚走,一幅畫能反復修改好幾天,直到滿意為止。

  “71歲才學畫,上手太晚了,更要專心學習才行。”陳素英説,有時吃飯吃到一半,想起某個顏色不對,她會立即放下碗筷去調色。

  “讓更多人了解土家的鄉土文化”

  陳素英畫作的主題,全是她熟悉的生活——《土家年夜飯》畫的是團年飯上的臘肉、糍粑和火鍋;《土家蔬果四季香》畫的是地裏的玉米、番茄和竹筍;《土家擺手舞》畫的是鄉親們歡快地跳擺手舞……她説:“種地、做飯、跳擺手舞,是土家婦女的日常生活,這些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裏,不需要特別構思。”

  在展覽現場,北京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藝術總監宋亮站在陳素英的畫作前,端詳後對她説:“您的畫筆下有泥土的芬芳,有四季的輪迴,更有土家人真實的生活。”

  宋亮的話道出了這些畫作能夠入選國際文化節的重要原因——它們展現的不僅是技藝,更是一個民族最本真的生活記憶。現場不少專家&&,這些有鄉土味的作品,是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生活智慧,是農民對腳下土地最樸素的禮讚。

  隨着作品一次次在外展出,陳素英的畫作逐漸被更多人看見。磨子土家族鄉也專門成立了農民畫社,培育出60余位像陳素英這樣的農民畫手。他們的作品不僅在北京、重慶展出,還走向了雲南、浙江、新疆等地。不少畫手通過訂單創作、農産品包裝設計實現了穩定增收。

  如今,陳素英依然每天堅持去畫室繪畫。“只要還拿得動筆,我就要一直畫下去,讓更多人了解我們土家的鄉土文化。”她説。

【糾錯】 【責任編輯:陶玉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