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足區的青山綠水間,散落着不少中小石窟。它們不像北山、寶頂山那樣聲名顯赫,卻同樣承載着燦爛的文化記憶。近日,大足石刻研究院推動實施的大足石刻中小石窟藝術村落項目(以下簡稱藝術村落項目),成功入選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主辦的“2024—2025年度最美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展示活動”創新案例。
這一榮譽,不僅是對中小石窟保護成果的肯定,更是對“文物活起來、鄉村美起來”實踐路徑的高度認可。10月21日,記者就此進行了探訪。
為中小石窟穿上“防護服”
在大足,有68處中小型石窟,年代跨越唐、宋、元、明、清,像被時光遺忘的珍珠,散落在18個鎮街的密林深處,此前長期面臨風化、滲水、岩體失穩乃至盜擾的威脅。
“它們的‘病痛’各不相同,保護難度極大。”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蔣思維介紹,為給這些中小石窟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家”,藝術村落項目應運而生。項目為包括陳家岩摩崖造像在內的21處石窟,量身打造了保護建築,就像為它們穿上了防護服。
更重要的是,智能安防系統的全面引入,可實現遠程實時監控,相當於為這些石窟配備了24小時在崗的電子保鏢。
除此之外,還應該如何守護這些國家的寶貝?答案不僅在於技術,更在於人與制度的合力。
20多年來,大足陸續聘請了77名義務文保員,他們中有年過八旬的老人,也有正值壯年的村民。
王學豹就是其中之一。他在陳家岩摩崖造像旁守護了18年,住過不足4平方米的臨時棚屋,挖過數不清的引水溝,他説:“它們是國家的寶貝,我要守好。”
大足石刻研究院保護工程中心的修復師們,則在狹小的空間裏細緻作業。面對岩體失穩、滲水、彩繪剝落等“重症”,這些“石刻醫生”根據受損程度分批“救治”,有的進“ICU”緊急修復,有的則住進“普通病房”進行系統性維護。
走出“石窟寺+文旅”創新路徑
如果説保護是藝術村落項目的根基,那麼融合與活化則是其靈魂。該項目並非孤立地進行文物修繕,而是將石窟保護與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走出一條“石窟寺+文旅”的創新路徑。
在建設過程中,藝術村落項目匯聚了建築、文化等多領域專家的智慧,並開啟了“以老帶新”的傳承模式。
本地的能工巧匠們將世代相傳的木作、石作、瓦作技藝,傾囊相授給年輕一代。叮咚的斧鑿聲間,傳承的不僅是手藝,更是村民心底沉睡着的那份對家鄉文化的認同與自豪。
同時,在空間布局上,大足石刻研究院不僅為每一座中小石窟建有保護建築,還配套了管理用房、公共衞生間、步道與安防設施,形成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務鏈。
“我們不僅要修復石頭,更要喚醒文化記憶。”蔣思維介紹,項目通過打造鄉村石窟寺文化景點、構建文化公園、設計文物主題游徑等方式,推動“石窟寺+”文旅産品開發。此前沉睡的中小石窟不再是孤立的歷史遺跡,而是化身為一處處“鄉村石窟寺文化景點”和微景觀,並串聯起文物主題游徑、構建鄉村石窟文化公園的核心要素,成為推動當地農商文旅融合發展的亮眼名片。
為全國中小石窟保護探路
根據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我國現有石窟寺及摩崖造像5986處,絕大多數為中小型石窟,普遍面臨保護力量不足、設施欠缺、監測困難等問題。
“我們不僅在保護大足的石刻,更在為全國的中小石窟保護探路。”蔣思維&&,保護的最終目的,是讓文物活起來,因此,該項目從立項之初就跳出“為保護而保護”,將石窟保護與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條以文化引領鄉村發展的新路徑。
環境的煥然一新、文化價值的彰顯,不僅提升了村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更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到文化遺産的保護中來,形成了保護與發展的良性循環。這一從“文物守護”到“鄉村賦能”的成功實踐,為大足乃至全國眾多中小石窟的未來,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