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質量發展之“勢”看巴渝五年巨變-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0/20 08:37:17
來源:重慶日報

從高質量發展之“勢”看巴渝五年巨變

字體:

  “十四五”期間,重慶加快建設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量從2020年的4.3萬輛增長至2024年的95.3萬輛,躋身全國第一方陣;工業增加值由6991億元提升至8912億元;成為中西部地區首個經濟總量超過3萬億元的城市;人均GDP突破10萬元。

  五年來,重慶高質量發展蹄疾步穩,巴渝大地活力奔涌,生機無限。

  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

  10月8日,賽力斯發布消息,今年1—9月,賽力斯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突破30萬輛,增長勢頭穩健,其中問界全係累計交付突破80萬輛,刷新中國新能源汽車豪華品牌交付速度紀錄。

  從一家寂寂無名的彈簧廠,蝶變為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回溯賽力斯的崛起之路,不難發現,科技創新是關鍵一招。

  時針撥回到2020年,距賽力斯發布首款新能源汽車SF5已過去8個月,但市場並未激起浪花。2021年,SF5兩年累計銷量不到1000輛,在全國新能源汽車品牌中排在一百名開外。

  彼時,無人駕駛、智能駕駛座艙等新技術、新功能正在興起,而SF5隻是一款傳統意義上的“電車”,缺乏領先技術。

  痛定思痛,2021年4月,塞力斯攜手華為,踏上技術創新的新征程。

  雙方充分發揮科技優勢,接連推出問界M5、M7、M8、M9等車型,大獲成功。其中,穩居國內50萬元以上豪華車銷量冠軍的問界M9,採用全球領先的超大型9000T壓鑄技術,提高了車身的整體剛度、強度和安全性能。

  在智能化方面,其輔助駕駛功能借助DE-i3.0平台,可精準識別900余種駕駛場景,並根據場景調節動力系統,為消費者帶來更舒適的駕乘體驗。

  在動力上,全新一代賽力斯超級增程系統中,綜合油耗降低15%,噪音感知頻次降低90%,熱效率高達44.8%,居於行業領先水平。

  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張興海坦言,技術創新推動産業創新,“新汽車”實現了智能電動、數字空間、智能互聯等五大變革,賽力斯正通過跨界合作與技術創新,積極推動汽車智能與安全向更高水平邁進。

  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實踐在重慶不斷上演,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建設按下“快進鍵”——

  在長安,新藍鯨動力技術實現全球首創全域全場景動力解決方案,“金鐘罩”電池技術提升電池安全性達到國標兩倍以上;

  在慶鈴,氫動力技術取得突破,在國內首次完成氫能卡車跨省幹線道路的實載測試,成渝兩地已投放上百輛氫能源物流車……

  不只是汽車産業加速崛起,科技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正驅動重慶“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建設成勢見效。

  如今,重慶筆記本電腦産量連續11年位居全球第一,晶圓産能較2020年翻一番,柔性顯示産業規模位居全國前5,新一代電子信息製造業發展蹄疾步穩。

  重慶建成全球最大的氨綸單體裝置和己二酸生産基地,在尼龍66全産業鏈上打破國際壟斷,玻璃纖維産能列西部第一、全國第三,全國首款自主牌號鋁合金汽車板研發成功,崑崙玻璃搭載於國産高端手機,先進材料産業提質擴能。

  此外,重慶還升級打造軟體信息服務等3大支柱産業,通機裝備、微耕機産量分別佔全國的40%和70%,冷酸靈、重慶啤酒、涪陵榨菜等入選首批中國消費名品,軟信産業規模躋身全國第一梯隊。

  以協調發展提升區域能級

  初秋的清晨,嘉陵江面薄霧氤氳,一艘千噸級貨輪緩緩駛入利澤航運樞紐的船閘,約10分鐘後,順利通過船閘駛向下游。

  “以前跑船,最怕枯水期,航道窄、水位淺,稍不留神就擱淺。”跑船20年的老船長張建國感慨,“現在利澤航運樞紐通了,一年四季都能通航。”

  作為長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嘉陵江曾因梯級開發不足,導致航運效率不高,受制於季節性水位變化,枯水期大型船舶通行困難,川渝水運潛力遠未釋放。

  為打通西部水運“大動脈”,川渝兩地共同出資建設長江上游航運中心重大項目——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工程。從2019年動工到2025年投用,建設工期貫穿“十四五”時期。

  今年3月,利澤航運樞紐進入運營階段,嘉陵江幹流四川廣元至重慶朝天門段15個梯級全部連通,建成高等級航道680多公里。

  “以前,從四川廣元港紅岩作業區出發到重慶朝天門,要半個多月時間,如今船舶過閘時間快多了,一週左右即可到達。”重慶高速航發集團利澤公司董事長張楊&&。

  隨着這座橫跨嘉陵江的“超級工程”投用,川渝開闢了川東北、新疆、甘肅、陜西等地長途大宗物資運輸通江達海的新通道,不僅改變川渝水運的格局,更有效帶動沿線經濟加速發展,持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十四五”期間,重慶在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推動城鄉融合、帶動山區庫區強縣富民等方面持續探索,努力打造更多區域協調發展標誌性成果。

  雙城經濟圈建設跑出加速度。五年來,川渝共下一盤棋,共建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科技創新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比如,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趁勢而起,兩地匯聚600多家零部件企業、300多家相關軟體企業,區域本地配套率達80%。

  城鄉融合按下快進鍵。“十四五”期間,重慶主城都市區與山區庫區人均GDP的比值從2020年的1.71:1縮小到2024年的1.66:1,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從2020年的2.45:1縮小到2024年年底的2.24:1,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20年的不足70%提升到2024年的72.14%。

  山區庫區邁入新天地。五年來,重慶在渝東南、渝東北地區實施“一縣一策”政策,山區庫區地區生産總值達7024億元。比如,支持奉節發展以臍橙為代表的山地特色現代化産業,奉節臍橙綜合産值超65億元,全縣30萬果農靠着“一顆橙子”增收致富。

  以綠色低碳築牢發展底色

  10月12日夜間至13日,重慶迎來降溫降雨。至此,重慶電力迎峰度夏保供任務順利完成。

  今夏,重慶電網用電負荷4次刷新紀錄,首次突破3000萬千瓦,較2024年最高負荷提升191萬千瓦,增長率達到6.7%,在川渝、彊渝等特高壓工程加持下,重慶首次實現用電高峰供需平衡。

  這份“平衡”,也得益於重慶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成效。

  初秋時節,巫山海拔約1800米的山脊地帶,三峽能源重慶巫山大風口60兆瓦風電項目的8&&風車日夜不停地轉動,年發電量達1.1億度。

  這些電量可滿足約6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需求,年節約標準燃煤4.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8.6萬噸,減排效益相當於種植450公頃闊葉林,或30萬輛燃油車停駛。

  “過去,巫山沒有大産業,經濟支柱主要是煤礦。”時任巫山縣三溪鄉黨委相關負責人回憶,頂峰時期,全縣原煤年産量超300萬噸,其中三溪鄉原煤年産量高峰時可達104萬噸,佔全縣三分之一。

  隨着“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深入人心,2005年起,巫山的煤礦陸續關閉,年發電量約5000萬度的巫山火力發電廠也隨之停運。重慶電網面臨嚴峻考驗。

  開發風光電力,則為重慶提供了一條可行路徑。

  重慶的風光資源主要集中在渝東北地區,其中又以巫山等地最優。巫山年平均日照達1100小時,風速可達6米/秒以上,風能全年可利用小時數約1900小時。

  近年來,巫山陸續建成青山頭風電場項目、紅椿風電場項目、大風口風電場項目等6個風光電項目,實現年發電量約6.8億度。

  巫山的清潔能源開發,是重慶能源綠色轉型的一個縮影。

  “十四五”期間,重慶16個區縣納入國家整縣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全市風光發電新增裝機規模大幅躍升。風光等新能源發電裝機比“十三五”末增加651萬千瓦,年均增速37%,高於全國9個百分點,佔全市“十四五”時期新增電力裝機的50%。

  過去,重慶作為西部地區唯一能源凈輸入的省市,一直面臨貧煤、少水、有氣、無油的困局,夏季電力負荷峰谷差率最大超50%。

  “這五年,重慶推動新能源裝機實現倍增,能源供給結構底色更綠。”市能源局局長王祖勳介紹,特別是隨着“百萬千瓦屋頂分佈式光伏”“千鄉萬村馭風”行動順利實施,重慶新能源裝機已達815萬千瓦、約為“十三五”末的5倍。

  同時,重慶實施“燃煤替代行動”、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全市清潔電力裝機達到2074萬千瓦、佔全市電力總裝機比重超過50%,裝機規模佔比較“十三五”末提升11個百分點、供電煤耗下降約3個百分點。

  此外,重慶能源消費“逐綠”前行,2024年,全市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優於全國平均水平30%,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佔比達35.8%,高於全國平均水平0.6個百分點。

  時間的刻度裏,潛藏生長的力量。五年來,以高質量發展推動新重慶建設是共識,更是行動。站在新的起點,沿着高質量發展道路繼續乘風破浪,重慶必將迎來更加輝煌燦爛的未來!

【糾錯】 【責任編輯:李海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