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重慶衞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成效。市衞生健康委黨委書記、主任張維斌介紹,目前全市衞生健康“十四五”規劃的23項主要指標中,13項已經提前完成,其餘能按時完成,全市醫療衞生服務能力、公平性、可及性持續提升,群眾健康水平持續改善。
全市開設減重或體重門診78個
“十四五”時期,我市堅持預防為主,織密公共衞生安全防護網。
實施公共衞生能力提升行動,全面完成市和區縣疾控機構改革,建成三級甲等疾控機構7家、公共衞生應急醫院4家。市級、區縣級疾控中心實驗室檢測項目分別達到1615項和430項,分別較2020年增加127項和120項,傳染病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等核心能力顯著增強,築牢超大城市公共衞生安全屏障。
持續開展愛國衞生運動,加強疾病預防篩查和早期干預,為適齡兒童提供12種疾病的免費預防接種服務,為30萬名適齡女生免費接種HPV疫苗,每年為70萬名婦女開展宮頸癌、乳腺癌免費篩查。針對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實施防治專項行動,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降至11.52%,較此前下降了2.14個百分點。
加大健康科普宣傳力度,推廣《重慶市民健康公約》《健康素養66條》等,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開展“體重管理年”行動,全市開設減重或體重門診78個,得到群眾積極響應,越來越多群眾養成“主動健康”意識。
三級醫院基本實現區縣全覆蓋
5年來,我市堅持以基層為重點,讓優質醫療資源更加貼近老百姓。
“我們不斷健全覆蓋城鄉的三級醫療衞生服務網絡,成功創建兒童、精神疾病等2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服務範圍輻射西部乃至全國。”張維斌稱,全市新增三級醫院52家,基本實現三級醫院區縣全覆蓋。目前全市醫療衞生機構已達2.38萬個、衞生技術人員超過28萬人,15分鐘健康服務圈加快形成,群眾就近就便獲取優質醫療服務的可及性顯著提升。
實施醫療衞生強基工程,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渝東北、渝東南,以及邊遠地區和基層不斷延伸。實施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大醫院的人才、技術、管理和服務等優質資源下沉到基層。實施“市聘縣用、縣聘鄉用、鄉聘村用”人事改革,累計下派6000多名上級醫院的醫療技術骨幹到基層工作。同時,大力發展遠程醫療,實行“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結果互認”,年服務群眾超過300萬人次。群眾在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就診的比例由2020年的52.97%提升至55.29%。
堅持中西醫並重,實現每個區縣都有1家二級以上中醫院,100%的鄉鎮衞生院和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設有中醫館,全市中醫總診療人次較“十三五”末增加57%。
推出11個數字化便民惠民醫療服務應用
5年來,我市堅持改革創新、數智賦能,老百姓健康獲得感成色更足。
深化醫療、醫保、醫藥“三醫”協同治理,基本醫保參保率保持在95%以上,基本公共衞生服務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99元。推進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聚焦群眾看病就醫急難愁盼,連續3年開展“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建成“美麗醫院”483家、“智慧醫院”67家,群眾就醫環境更舒適、流程更順暢。
加快數字健康建設,推出“醫檢互認”“健康一生”“新生兒出生一件事”“健康體檢一件事”等11個數字化便民惠民醫療服務應用,群眾就醫更便捷、辦事更方便。
積極推動成渝地區衞生健康一體化發展,兩地2346家公立醫療機構實現電子健康卡“掃碼互認”。推出生育服務登記等“川渝通辦”事項11項,累計辦理超63萬件。
每千人口托位數達4.5個
張維斌&&,“十四五”時期,我市聚焦人口高質量發展,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更有保障。
積極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了延長産假、加強孕育服務等一系列支持措施。目前正在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積極落實育兒補貼政策,減輕家庭生育、養育壓力。截至10月15日,全市申報育兒補貼的人數已經達到62萬人。
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目前每千人口托位數達4.5個。每年為390多萬名65歲以上老人免費體檢,為5.8萬名失能老人提供用藥指導、健康隨訪等上門健康服務,讓老年人晚年生活更有質量。
全市人均預期壽命達79.72歲,較2020年提高了1.45歲;孕産婦死亡率由9.52/10萬下降至5.71/10萬;嬰兒死亡率由2.7‰下降至1.92‰,三大主要健康指標優於全國平均水平、保持西部領先,群眾健康福祉持續增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