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行走在渝東南,人們總會與美景不期而遇:黔江城市大峽谷層林盡染,武隆仙女山雲遮霧罩,酉陽疊石花谷粉黛如雲似霧……
站在決勝“十四五”、布局“十五五”的關鍵節點,渝東南地區如何守好鄉愁鄉韻,唱響“振興牧歌”?近日,市委主要領導在黔江區主持召開推動渝東南武陵山區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會上提出,發揮優勢,跨越發展,紮實推動山區民族地區強縣富民現代化。
作為全市推動城鄉融合鄉村全面振興的重點區域,渝東南如何立足大武陵、依託交通與産業實現“城”勢而上?
聚“核”力
加快打造黔江區域中心城市
得樞紐者得勢,聚流量者聚財,這是當代區域競爭的本質。
但這恰是渝東南長期以來的“成長痛點”。此前,渝東南六區縣始終未能深度融入重慶經濟主動脈。數據顯示,該區域2024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021.15億元,僅佔全市總量的6.3%。
破局的關鍵點,仍是交通。
今年7月,一列銀白色動車組駛出重慶東站,穿越武陵山脈的層巒疊嶂。設計時速350公里的渝黔高鐵,將重慶中心城區至黔江的通行時間從4小時壓縮至1小時以內。對於長期困於“邊緣區位”的渝東南而言,這一刻不僅是交通的提速,更是一場經濟地理意義上的“改命”。
“高鐵的開通,讓黔江作為渝東南綜合交通樞紐的核心地位愈發凸顯。”黔江區有關負責人&&,憑藉50分鐘直達重慶中心城區的時空壓縮效應,黔江一躍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輻射武陵山區的“橋頭堡”。
更深遠的影響在於區域定位的重構。黔江正構建“兩大圈層”:對內,聚焦渝鄂湘黔四省邊際聯動,深化武陵山旅游聯盟協作,加快推出“高鐵快旅·漫游武陵”系列線路,配套高鐵、景區、酒店優惠套票,以“2.5天微度假”為目標,串聯武陵山區3小時旅游通勤區;對外,強化川渝協作,深化高鐵聯盟,全面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黃金旅游線”,讓樞紐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融産城
築産城共生現代化産業體系
高鐵帶來的“協作成本下降”紅利,讓渝東南的産業布局迎來新機遇:黔江一方面瞄準重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招引零部件企業融入全市新興産業大局;另一方面承接東部沿海産業轉移,重點引進能形成産業鏈的優質企業,推動産業“補鏈強鏈”。
事實上,渝東南早已積澱獨特産業優勢:黔江已建成20萬噸玻纖、20萬噸再生鋁、20萬噸合金産能,成為川渝鋁産業鏈協同發展重點區縣、全市玻纖産業重要基地,且“青蒿素産量佔全球1/4”,疊加工業用電價格低等要素優勢,為産業鏈延伸打下基礎。
而文旅産業作為渝東南的“共同名片”,更在高鐵時代煥發新活力:武隆深耕“6+4”産業鏈,加強成渝景區聯動,推動服務業與文旅深度融合;彭水依託民族風情與生態優勢,做“亮”夜游、夜演、夜市經濟,用多元夜間産品留住游客;黔江則以恐龍新城、煙火老城、濯水景區“三張名片”構建文旅矩陣,更通過“高鐵快旅·漫游武陵”線路串聯天生三橋、金佛山、鳳凰古城、張家界等景區,形成跨省旅游環線,讓“單個美景”變成“全域畫卷”。
産業興則城市興,城市強則産業旺。産城融合是渝東南“城”勢而上的必由之路:黔江高鐵新城呼之欲出,11平方公里建成區、16萬規劃人口的空間裏,“園區、校區、景區、住區”四大功能空間統籌布局,“一核一軸一帶一環四片”的格局,將實現“産業發展”與“城市功能”的同頻共振;武隆則提速南溪溝片區改造,13.25億元總投資中,10.77億元用於城市更新、2.48億元用於生態綜合治理,惠及2萬群眾,實現居民生活品質、城市功能效率與區域發展潛力的同步提升。
強“城”載
嚴守生態紅線提升“含綠量”
擴城興産、游客涌入,難免對生態環境帶來考驗。座談會明確“立足大武陵、保護大生態”,正是渝東南發展的“底線思維”——這裡既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輻射黔湘鄂的“聯動橋梁”、連接長三角與粵港澳大灣區的“東向南向通道”,更有“重慶之肺”的生態定位: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常年居全市前列,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100%,擁有眾多國家地質公園、濕地公園與自然保護區;同時,作為重慶唯一集中連片的苗族土家族集聚區,民俗文化與山水風光交融,造就了享譽中外的旅游勝地。
怎樣用好山地風光、彰顯民族風情?相關區縣負責人認為,既要厚植生態本底,加強環境保護;也要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推動發展轉型;更要強化交通基建,深化區域聯動,壯大商貿物流。
行動已然落地:酉陽聚焦烏江生態污染治理,不斷創新應急響應機制,持續推動污染防治從被動響應向主動防控轉變,實現從末端治理到源頭防控的系統性變革;石柱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為主線,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秀山不斷提升發展的“含綠量”,秀山商貿物流、農村電商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迅猛。
未來,隨着交通網絡的更趨完善、産業體系的更趨成熟、生態保護的更趨深化,渝東南必將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武陵山區的聯動發展中,走出一條山區民族地區“城”長與鄉村振興的特色路徑,讓“東南佳山水”不僅是風景,更是百姓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