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道地藥材成為“藥財” 到2027年重慶中藥材加工産值預計達430億元-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0/15 08:51:02
來源:重慶日報

讓道地藥材成為“藥財” 到2027年重慶中藥材加工産值預計達430億元

字體:

位於南川區大觀鎮中醫藥園區的重慶上藥慧遠慶龍藥業有限公司,研究人員在進行中藥材質量檢測。其智能煎配中心,每天可代煎處方超過500單。記者 李雨恒 攝/視覺重慶

墊江縣杠家鎮臨江村中藥材基地,工人正忙着分揀藥材,準備移栽。通訊員 龔長浩 攝

巫溪縣雙陽鄉七龍村馬坪坡地上,村民挖出獨活抖落泥土。記者 尹詩語 攝/視覺重慶

巫山縣工業園區重慶鼎立元藥業有限公司,生産線上一片繁忙的景象。記者 尹詩語 攝/視覺重慶

城口縣中藥材種植基地。(城口縣宣傳部供圖)

  在開州區竹溪鎮,一座總投資45億元的現代化中藥城正在崛起!

  未來,這裡將集中藥材科研、藥膳、中藥材加工、中藥材美容護膚、中藥文化、藥文旅融合、交易集散等於一體,讓更多重慶道地藥材走向全球,也讓更多中藥材通過産業鏈延伸實現增值。

  重慶作為全國道地藥材主産區之一,憑藉三峽庫區、武陵山和秦巴山脈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孕育出極為豐富的中醫藥資源寶庫,去年全産業綜合收入約124億元。

  據了解,中藥材産業已被納入我市5000億元食品及農産品加工産業集群。預計到2027年,全市中藥材種植、中藥加工産值將超過430億元,重慶也將成為立足西部、輻射全國、面向世界、具有辨識度的現代中醫藥産業集聚區和全球知名中醫藥文旅康養目的地。

  初加工工藝簡單但增收效果好——

  石柱黃連加工後售價提高10%以上

  深秋的石柱縣黃水鎮即將進入黃連采收期,這個海拔超過1000米的小鎮忙碌起來,為采收後的加工作準備。

  今年57歲的重慶旺隆黃連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彭平安,這段時間也在連軸轉。“要成為真正的道地藥材,加工每一個環節都不能馬虎。現在有科技‘加持’,黃連加工比以前輕鬆多了。”彭平安笑着説。

  石柱人工種植黃連始於元代。由於其小檗鹼等多種生物鹼含量高、品質優,受到中藥材市場青睞。但黃連也很“嬌貴”:每年10月到12月的采收季正值陰冷潮濕的季節,若不及時烘乾,容易霉變。

  作為石柱本地人,彭平安從1988年開始接觸黃連種植及加工,見證了近30年來黃連加工的不斷迭代升級。

  剛剛采收回來的、帶有大量鬚根的黃連被稱為“毛坨子”。上世紀80年代,黃水的黃連加工是用條石砌成的炕灶小火慢烘12個小時;基本烘乾後,裝入竹編槽籠,兩個壯勞力各執一端用力推拉,讓黃連在槽籠裏相互碰撞脫須。

  1999年,有藥農靈機一動,將報廢摩托車的牙箱拆下改裝成加工裝置。整個過程所需人力減少到三四人,但加工時間沒有縮短,經常還需要人工“再加工”。

  2015年石柱引進智能化烘房,實現了溫度、濕度的精準控制。隨着技術的不斷完善,現在加工後的黃連,外觀、功效與傳統方式加工的黃連保持一致,但1個人1天能加工300公斤,售價也提高10%以上。

  與此同時,黃連加工過程中産生的灰渣,按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分別以每公斤15元左右和30元左右的價格出售給北京、廣西等地獸藥廠,實現“變廢為寶”。

  産地初加工可以讓藥農收入增加10%以上。目前我市有近200家規模化中藥材初加工主體,去年總體初加工能力達到35.8萬噸。

  未來,我市將進一步提升中藥材産地初加工能力,引導中藥材主産區縣用好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加快建設完善初加工基礎設施和引進成套設備;建設一批清潔、規範、安全、高效的現代化藥材加工和貯藏示範基地;鼓勵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新型集體經濟組織聯合打造産地加工集群,實現中藥材産地初加工標準化發展。

  深加工提升産業附加值——

  全自動生産節約大量人工

  10月4日,記者走進位於南川區大觀鎮的重慶上藥慧遠慶龍藥業有限公司的加工中心,溫暖的草木藥香襲人。在機器聲中,産地初加工過的中藥材,經過揀選、烘乾、切片等系列程序後,分裝成小包裝,再打包、裝箱。

  “和以前傳統加工相比,我們在加工過程中加入更多的‘數字基因’,讓藥材品質更高,成本更低。”上藥慧遠負責人劉明朗告訴記者。

  這天,工廠正好加工來自南川德隆鎮的玄參。車間入口處,産地初加工過的玄參,均勻地鋪滿傳送帶,進入一個帶顯示屏的“金屬箱”。在這一環節,砂石、不合格的材料,均被自動剔除。

  “這台機器是依據顏色、圖像等,自動剔除雜質和不合格藥材,準確率在98%以上。”正在顯示屏邊監控揀選過程的員工宋偉介紹。

  500公斤玄參被送入車間加工,整個揀選時間只需要半小時。而換作原來的人工,則要1天以上,準確率也不及機器。

  沿着生産線,記者來到熱泵烘房。以前傳統的烘房經常出現“冷熱不均”。但現在使用智能化的熱泵烘房,借助流動的熱空氣烘乾,溫差由原來的20℃左右減少到現在的5℃左右,藥材品質更好。

  上藥慧遠加工的中藥切片,是用小包裝密封,可以確保切片得到更好的保存,市場認可度高,但分裝成本也高。

  為此,該公司引入自動包裝和數碼打印設備,分裝成本高的問題迎刃而解:按品種分類成小包裝後,智能數碼打印設備直接在包裝上打印中藥切片名稱、重量、産地等信息。以前1.2萬個小包的分裝與標籤粘貼需要1個工人幹上1天,現在使用機器只需要10分鐘。

  與此同時,這裡還有1條全市規模最大、自動化水平最高的中藥煎制生産線,每天能處理3000多個處方的中藥煎制需求。同時,這條生産線還能實現對不同處方藥材的浸泡、煎煮時間和溫度、加水量等的精確控制,並能節省80%的人力。

  中藥材深加工,是我市提升藥材品質、增加中藥材産業附加值的重要措施。截至去年底,我市像上藥慧遠這樣的中藥製造規上企業79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6家;中成藥企業30家,佔全市中藥製造企業數量的四成。

  未來,我市將不斷延伸中藥材深加工産業鏈,聚焦中醫藥産業融合創新發展,一體化推進關鍵技術攻關、創新平台搭建、成果孵化轉化、創新主體培育等工作;着力在道地性特徵表徵、抗生素替代等方面攻克一批關鍵技術難題;加快建設中藥行業“産業大腦”,支持龍頭企業建設一批“未來工廠”;開展人工智能驅動優質中藥材種質資源篩選、現代中藥創制、中醫臨床診療、中醫康養等,推動中醫藥生産更精準。

 加快布局食藥物質新賽道——

  秀山銀花從普通藥材成為大健康品

  “以前只知道清熱喝銀花水,沒想到現在還有飲料,味道還可以。”10月1日,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旅游的主城游客楊晶,在酒店門口的大華超市買了一打共12瓶秀山生産的銀花飲料裝進轎車後備廂。

  這款今年才上市的以山銀花為主要原材料的飲料,每瓶350毫升的價格為4元左右,比同樣容量的茶葉、水果類飲料售價要高出40%以上。

  “吃火鍋、燒烤,喝點這個下火。所以它賣得比一般飲料貴一點,但還很受歡迎。”超市收銀員李麗&&。

  山銀花飲料、山銀花牙膏、黃精袋泡茶……在中藥材種植面積達近25萬畝的秀山縣,近年來積極鼓勵深加工企業通過研發,將“藥材”作為大健康産業的原料,讓更多藥農發“藥財”。

  在今年的豐收節上,該縣表彰的“十佳農産品”中,以山銀花為原料的飲品就有兩個,重慶鴻利藥業有限公司生産的秀山清植物飲料就是其中之一。

  “山銀花是藥食同源的藥材,在大健康産業中應用前景非常廣泛。”重慶鴻利藥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賀德波介紹。該公司以前主要從事山銀花大宗産品的初加工和銷售,隨着這幾年雲貴川種植的山銀花進入盛産期,而市場對山銀花飲片的需求保持穩定,因此作為“中藥材”銷售的山銀花逐漸有“供大於求”的趨勢。

  最近幾年,該公司不斷地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利用山銀花的核心成分和功能,開發從飲料到日用品的系列産品。目前已開發出袋泡茶、混合茶、牙膏、洗手液等近20個産品,還有部分産品正在研發中。

  與此同時,秀山一些企業也在嘗試着將藥食同源中藥材融入日常食品中,如部分糕點企業還試着將黃精等藥食同源中藥材適度加入麵包中。這種麵包價格比普通麵包稍貴,但也很受市場歡迎。

  重慶鴻利的發展方向,也是我市中藥材産業發展的重點之一。目前,我市正在加快布局食藥物質新賽道,建設一批食藥物質産業基地,通過打造“三誠特飲”“藿香小可樂”等系列爆款産品,不斷完善“巴渝藥膳”品牌。

  圍繞“中醫藥+”産業,我市將鼓勵企業以“渝十味”等渝産道地中藥材為原料加快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特醫食品的研發及應用。同時,我們將開發一批“藥食同源”産品,打造一批具有重慶辨識度的“爆款”産品,為中藥材産業拓展發展空間,為藥農提供有效增收渠道,同時也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優質大健康産品。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