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秀山:非遺剪紙潤童心-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信息 > 正文
2025 10/14 14:21:30
來源:秀山縣委宣傳部

重慶秀山:非遺剪紙潤童心

字體:

10月13日,學生們圍坐老師身邊聆聽剪紙作品點評。胡程 攝

  “剪‘廉潔樹’時,老師説每一片葉子都代表一份規矩,不能亂剪也不能貪心。”10月13日,在重慶市秀山縣第一民族小學剪紙民族藝術工作坊,五年級學生喻若桐舉着剛完成的作品,眼裏格外認真。

  這是該校落實國家“雙減”政策與特色課程建設要求,將非遺剪紙與清廉教育融合的生動場景。一張紅紙、一把剪刀,在“雙減”的東風裏,正成為孩子涵養品德、傳承文化的“金鑰匙”。秀山第一民族小學校長陳小雲介紹,“雙減”政策實施後,學校深挖剪紙非遺、劉鄧大軍挺進大西南紅色文化資源,以廉潔為核心,融紅色文化、非遺技藝與學科教學,打造“一核三融”課程體系,“既豐富‘雙減’課後服務內容,又讓清廉教育‘活’起來”。

  “雙減”不僅減負擔,更要提質量。該校創新的“清廉成長銀行”也深受學生歡迎,參與剪紙創作、講述廉潔故事能獲積分,累計積分可兌換非遺體驗、紅色研學機會。“我攢了50分,下周要去洪安參觀劉鄧大軍挺進大西南司令部舊址。”四年級學生石洋溢拿着積分卡高興的説。

10月13日,一名學生正在認真檢查自己剪紙作品。胡程 攝

  “以前課後服務多是寫作業,現在學剪紙、跳秀山花燈花樣多多,前幾天孩子回家還給我講了一段‘一張糧票的故事’”家長高傑的話,道出了學校這些年特色教育的真實變化。近年來,重慶市秀山縣深入落實“雙減”政策,大力推進藝術教育教學改革,將秀山花燈、剪紙等非遺項目融入校園,通過師生采風、設計和製作,將當地土家族、苗族的民族文化、紅色文化、傳統藝術與學校勞動素養培育深度融合,讓學生在沉浸式的體驗中培養興趣愛好,感受傳統文化與民族藝術的魅力。

  秀山縣教委基教科田秀蘭&&,“下一步將繼續深化‘雙減’與特色教育的融合,推動“非遺+”課後服務課程開發,並建立區域協同機制,讓優質資源跨校流動,讓民族地區的孩子在減負中全面成長”。

10月13日,學生們在老師指導下學習刀刻剪紙。胡程 攝

10月13日,兩名學生正在交流剪紙心得。胡程 攝

10月13日,學生們在老師指導下學習刀刻剪紙。胡程 攝

【糾錯】 【責任編輯:李華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