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川蒼茫群山中,金佛山以其獨特的地質奇觀聞名遐邇。而深藏於這片世界自然遺産地海拔1200至2200米雲霧之間的,是連綿二十余萬畝的翠綠竹海。

方竹筍林。記者 甘昊旻 攝
這裡孕育着大自然一份神奇的饋贈——金佛山方竹筍,這種中國獨有的竹種,其名承載着一段學術淵源。
1938年,森林植物學家楊銜晉教授在金佛山古佛洞附近首次採集到它的標本。1940年,經著名植物學家耿以禮教授鑒定命名,它正式被載入植物學史冊,稱為“金佛山方竹”。2008年9月19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正式批准對“金佛山方竹筍”實施地理標誌産品保護,為其獨特的自然稟賦與人文價值正名。
千年竹韻:
自然造化與人文底蘊的交響
金佛山方竹是“金佛山五絕”之一,其最令人稱奇之處在於它“不發於春而茂於秋”的反季特性。深秋時節,當萬物漸趨蕭瑟,金佛山的竹筍卻自山頂至山腳次第萌發,破土拔尖,密密層層,展現勃勃生機。這份獨特早在古代典籍中便有印證。《陸氏詩疏廣要卷上之上》就曾記載:“筍,竹萌也,皆四月生。維巴竹筍,八月、九月生,始出地,長數寸……”寥寥數語,點明了巴渝大地秋筍的珍貴。

破土而出的金佛山方竹筍。南川區檔案館館藏
金佛山方竹的形態本身便蘊含着東方哲學智慧。遠觀竹身似圓,近觸卻感其方;橫切細察,空心為圓,竹體為方。這外方內圓、方圓相濟的形態,暗合了中華傳統文化中“持方守正、處世圓融”的“和合”之道。千百年來,這份來自深山的珍饈早已融入南川人的生活。光緒版《南川縣誌》記載,自北宋熙寧三年起,方竹筍便與藥材、茶等並列為南川優質土産,“邑人力農之餘藉資貿易,負販絡繹於途,歲獲其利”。到了清代嘉慶年間,其味之美更使其成為貢奉朝廷的佳品。已故植物學家楊嶸教授曾讚其為“味居竹類之冠”,足見其風味卓絕。
採筍,不僅是生計,更是一種深沉的文化儀式。每當秋風吹拂金佛山,無論身處何方的游子,心中總牽掛着那片竹山。筍農上山前必行“開山”之禮,虔誠祭拜山神,祈求護佑平安與豐收。這項世代相傳的古老習俗,如今已演化為家人團聚、共敘鄉愁的載體,無聲地傳遞着那份無論走得多遠都不忘初心、感恩故土的深情。
匠心傳承:
從深山採擷到舌尖綻放
“立秋上廠,處暑上炕,白露下廠”。這流傳千年的採筍諺語,凝結着金佛山筍農順應天時、與自然共舞的生存智慧。
秋日來臨,筍農便在高山之上搭建起簡易的筍廠。採筍是項充滿韻律的勞動。山中回蕩着嘹亮的山歌與號子,筍農目光如炬搜尋合適的竹筍。只見他們或伸手輕拽筍尖,或用腳巧踩筍根,順勢以筍刀削去一側筍殼,再用手腕靈巧一絞,一根裹着晨露、鮮嫩欲滴的方竹筍便完整剝離出來。

1978年金佛山方竹筍加工場景。南川區檔案館館藏
如何鎖住這份來自深山的鮮美並使之跨越時空?智慧的筍農曆經數百年的實踐,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加工貯藏技藝。傳統之法是採摘後用清冽的金佛山泉水蒸煮,再以炭火悉心烘烤成幹筍。此法既延長了儲存時間,又最大程度保留了方竹筍獨特的風味,使之成為金佛山獨有的標誌性山珍。然而,傳統的炭烤工藝雖好,卻存在硫元素殘留的風險。隨着時代進步,電烤技術取而代之,而如今更為先進的微波烘烤技術,則讓筍幹的品質與效率實現了質的飛躍。對於鮮筍保鮮這一難題,現代科技同樣給出了答案——液氮速凍技術的運用,能瞬間鎖住鮮筍的生物活性,解凍後仍可保留95%以上的原始風味與營養,徹底告別了防腐劑困擾與極短保鮮期的局限。
包裝形態的演變同樣映照着産業發展的軌跡。從1978年南川縣外貿局為出口而首次採用複合塑料包裝保鮮筍,到後來涌現的袋裝、瓶裝、聽裝、紙盒裝等多種包裝形式,金佛山方竹筍的形象日益精緻。20世紀80年代,産業發展迎來空前機遇。以金佛山食品有限公司為引領,重慶特珍食品有限公司、重慶軒瑞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深加工企業相繼崛起。它們不再滿足於簡單的粗加工,而是深入研發,相繼推出了清水筍、調味筍、出口鹽漬筍、方竹筍麵條、方竹筍餅乾以及方竹筍膳食纖維等琳瑯滿目的系列産品,極大地豐富了市場,提升了産品附加值。
聲名遠播:
榮譽加身與未來可期
南川方竹筍作為商品貿易已有九百餘年的悠久歷史,其璀璨光芒早已閃耀於國內外舞&。1972年4月,它遠赴巴黎國際博覽會參展,贏得國際讚譽;1989年,“官井”牌商標正式註冊,成為品質的象徵;1993年,“官井”牌方竹筍榮耀摘得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程思遠欣然題詞“天下美味數山珍,獨有中華方竹筍”,老將軍張愛萍亦揮毫寫下“蜀中方竹筍,造福天下人”的讚語。
2001年,“金佛山”牌方竹筍獲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産品”稱號;2003年,獲第七屆中國(廊坊)農産品交易會“優質農産品”稱號,並被重慶市商委評為“消費者喜愛産品”;2001年、2005年、2007年,三次被重慶市政府授予“名牌農産品”稱號;2010年,“南川方竹筍”成功註冊為國家地理標誌商標,品牌保護再升級;2014年,以金佛山方竹筍為主角,薈萃燴、爆、炒、燜、燉等十余種烹飪精髓的“方竹筍全宴”,被中國烹飪協會評為“中國名宴”;2019年,承載着深厚技藝與文化底蘊的“金佛山方竹筍宴製作技藝”被列入重慶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金佛山方竹筍獲93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南川區檔案館館藏
面向未來:
守護“筍王”韻味 書寫“金山”新篇
金佛山方竹筍,這張凝聚着自然奇觀與人文智慧的城市名片,正一步步走向更廣闊的世界。然而,其産業化道路依然面臨挑戰。展望未來,南川正以堅實的步伐夯實産業根基。資源保護與科研先行。加強對金佛山竹類種質資源的系統調查、分類研究與保存,建立金佛山竹園種質資源庫,深入開展埋鞭育苗、移竹造林、撫育管理等豐産栽培技術研究,旨在提升方竹筍産量並科學拓展適生區域。科技賦能與工藝創新。深化院企合作,廣納賢才,在傳承古老智慧的基礎上,持續挖掘、昇華方竹筍傳統加工工藝,引入現代科技,牢牢鎖定一個“鮮”字,護住“筍中之王”的至臻本味。産業升級與品牌鍛造。堅定不移地推動金佛山方竹筍産業向“專、精、特、新”方向健康發展,讓金佛山世界自然遺産地的“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富民強區的“金山銀山”,使“金山天下富”的品牌響徹寰宇。

液氮鮮筍。記者 唐湛 攝
從北宋商旅絡繹的古道,到巴黎國際博覽會的展&;從深秋採筍的古老號子,到液氮鎖鮮的現代科技;從朝廷貢品的榮光,到非遺宴席的醇香——金佛山方竹筍的故事,是一部自然饋贈與人類智慧交織的傳奇。它承載着歷史的厚重,散發着文化的馨香,更寄託着南川人民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這一縷源自金佛山深處的秋日之鮮,必將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