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團隊良種良法賦能 “梁平稻”創下畝産新高-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0/09 08:50:25
來源:重慶日報

院士團隊良種良法賦能 “梁平稻”創下畝産新高

字體:

梁平區安勝鎮龍印村的水稻試驗田,西南大學技術人員在用靜態箱採集溫室氣體。(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劉輝\視覺重慶

  金秋時節,渝東糧倉傳來捷報——在國家級重點産糧大區梁平,經過嚴格測産,平壩豐産優質水稻(技術集成示範基地)平均畝産達到798.4公斤,刷新紀錄。

  這片土地豐饒平坦、沃野連綿,素有“巴蜀糧倉”之稱,是我市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石。去年春天,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領銜,川渝兩地高校強強聯合打造的明月山優質糧油産業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明月山創新中心)在此揭牌,為“梁平稻”注入強大科技動力,推動其從“高産”向“高質高效”跨越。

  院士領銜

  智囊團扎根千年良田

  作為國家級重點産糧大區和商品糧基地,梁平有高標準農田近84萬畝,水稻常年種植面積超過43萬畝。尤其是虎城、屏錦、聚奎、竹山、蟠龍等鎮,憑藉肥沃的土地、充沛的光照和適宜的生長周期,孕育了響亮的“梁平稻”品牌。

  2024年3月,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植物營養學家張福鎖團隊牽頭,梁平區攜手西南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共同創建的明月山創新中心,在安勝鎮掛牌。同時,兩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的科研示範基地也落戶於此。

  “我們的核心任務是打通糧油全産業鏈的技術壁壘,為‘梁平稻’品牌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撐。”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陳新平介紹,明月山創新中心為此構建了“三大支撐+三個抓手”的協同體系:以頂尖實驗室和專家智庫為依託,以明月山創新中心、科技小院、産業化聯合體為實踐平台,目標是引領明月山糧油産業綠色發展,助力打造百億級産業集群。

  一時間,來自兩所高校涉及植物營養、遺傳育種、栽培、土壤、食品工程等多學科的專家教授,乃至中國農業大學、德國霍恩海姆大學等國內外科研力量,紛紛匯聚梁平;更有數名博士、碩士研究生長期駐守在田間地頭的“明月山糧油科技小院”。

  一場圍繞“一粒米”的科技攻堅,在這片千年良田上悄然啟動。

  科技賦能

  “健康稻”破土而出

  “我們通過‘育良種、推良法、出良品’,系統探索‘梁平稻’的高産化、機械化、綠色化路徑。”四川農業大學陳學偉教授介紹,明月山創新中心在平壩與高山區域同步設立試驗田,進行多品種、多技術對比驗證,“目前已建成230畝綠色科研示範田和1000畝‘品質+産量’雙提升示範區。”

  良種是基礎。明月山創新中心廣泛收集西南地區主推及各類獲獎水稻品種,進行嚴格的田間品比、米質檢測、食味鑒評和重金屬安全評估。

  “像選秀一樣,綜合考察品種的豐産性、適應性、口感和安全性。”陳學偉介紹,最終,川優6709、神農優452等品種脫穎而出,它們不僅米質優、産量穩,更具備對重金屬鎘的低吸收特性,是名副其實的“健康稻”。

  良法是關鍵。基地執行負責人、西南大學劉彬副教授幾乎把實驗室搬到了田邊。針對傳統種植中水肥利用率低、面源污染等問題,他和團隊大力推廣包膜肥料、側深施肥等新技術,並在水源條件好的區域試行半旱式栽培。

  “這好比給水稻吃上了‘定制營養餐’,又減少了‘碳排放’。”劉彬説。結果令人振奮:氮肥利用率提升至42%,節水率達43.8%,增産超過30%。

  截至目前,明月山創新中心已成功推廣7個水稻新品種、2項新産品和5套綠色種植模式。産出的稻米兼具高産、優質、抗病、口感佳等特點;推出的保鮮方便米粉系列産品,沖泡便捷,保質期長。

  目睹“梁平稻”的蛻變,前來考察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中國工程院院士胡培松讚嘆不已:“生態優、技術新、米質好、産量高,‘梁平稻’種得很成功!”

  如今,梁平已建成25萬畝全國綠色原料(水稻)標準化基地和5000畝新品種新技術展示基地,成為全國綠色水稻種植的標杆。

  輻射帶動

  “嘿霸稻”香飄明月山

  科技創新的成果,正轉化為産業動能與農民收益——依託明月山創新中心技術支撐,梁平推出稻米公用品牌“梁娃·‘嘿霸稻’”。今年,全區投入2000余萬元,全面推廣43.8萬畝水稻的綠色生産與品牌建設,推動産業從追求“高産”邁向“高質高效”。

  今年3月,明月山創新中心在明達鎮啟動“水稻中低産田千畝單産和品質提升行動”。針對土壤肥力偏低等問題,專家團隊集成良種、基質育秧等技術進行改良。

  9月測産結果顯示,示範區畝産達571.9公斤,較農戶常規種植增産171.9公斤,增幅達42.98%。

  “不僅産量提升,稻米的整精米率、食味值等品質指標也顯著優於常規田塊。”劉彬&&,每畝凈利潤因此提升了110元。

  明月山山脈綿延的川渝交界七區縣,正攜手共建明月山綠色發展示範帶。正因如此,明月山創新中心的目標,是要賦能整個示範帶,共同打造百億級糧油産業集群。

  “我們要種‘大’明月山優質糧油産業這片田。”陳新平説。早在去年,明月山創新中心已着手在川渝交界處的開江·梁平合作示範園區開展研究,推廣良技良法。未來,他們將通過“科研院所+區縣推廣部門+新型經營主體”的模式,推動産業向優質化、品牌化發展,助力七區縣共同建設年加工300萬噸優質大米的産業高地。(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彭瑜)

【糾錯】 【責任編輯:邵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