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合川區構建數字應急指揮體系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安全治理-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信息 > 正文
2025 10/09 11:06:16
來源:重慶市應急管理局

重慶合川區構建數字應急指揮體系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安全治理

字體:

  合川區位於涪江、渠江、嘉陵江交匯處,坐擁三江匯流之利,也備受洪澇災害之憂。9月以來,合川區降水較常年偏多近2倍。強降雨來襲,如何精準鎖定風險?如何提升應急指揮效率?合川區構建起一套覆蓋川渝毗鄰地區,貫通區、鎮、村三級的數字應急指揮體系,實現從預警到救援的全流程高效運轉,在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安全治理上邁出關鍵一步。

 智能預警,一網感知風險

  9月17日上午, 在合川區應急指揮中心,一場應對強降雨的會商研判正緊鑼密鼓地進行中。“打開數字駕駛艙,進入應急動員板塊洪澇災害子跑道,查看當前雨情和水情。”合川區應急管理局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政委周松指令剛落,大屏幕上瞬間呈現出雨量數據、水庫水位等信息的實時動態。

  9月17日至9月20日,合川區遭遇了入汛以來的最大漲水過程。合川區防汛抗旱指揮部立即組織會商研判,分析四川廣安等上游及合川全區水情、雨情,啟動防汛應急響應。

在合川區應急指揮中心,一場應對強降雨的會商研判正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雨情比預想中來得急,但依託我們搭建的“川渝毗鄰地區(合川・廣安)一體化防災減災救災”“防汛搶險”綜合場景 ,感知設備就像一張無形天網,精準鎖定了風險區域。”合川區應急管理局指揮中心副主任何昌健指着大屏幕上實時跳動的數據説。這套系統歸集了1944個減災資源和7281個視頻感知資源,如同為城市安全裝上了“火眼金睛”。

  更重要的是,這是數字重慶框架下應急領域首次實現跨省聯動的應用,初步構建起川渝毗鄰地區自然災害防減救一體化工作體系。“通過實時整合分析四川廣安等上游地區的雨量、水庫水位等4類監測數據,我們迅速發布預警並啟動應急響應,實現了從‘各自為戰’到‘一盤棋’的轉變”何昌健介紹道。

  扁平指揮,一鍵調度到位

  預警之後,如何將指令轉化為基層一線的迅速行動?

  “指令直達基層,行動快而有序。”二郎鎮工作人員萬林對那場與強降雨的賽跑記憶猶新。9月17日晚,二郎鎮指揮&&接收到區治理中心啟動三級防汛應急響應的事件單後,立即按照智能預案開展工作,有序轉移六合村5組村民1戶4人。

  這套高效響應機制,源於合川區探索創新的 “一部多中心”協同指揮體系。“‘一部’即區應急指揮部,是大腦,統籌決策;‘多中心’包括各專業部門和鎮街基層治理中心,是四肢,負責執行。通過三級治理體系這個‘主軸’,我們徹底打通了數據壁壘,實現了指揮的扁平化和精準化,響應時間從原來的2小時壓縮至30分鐘內,效率提升75%。”區應急管理局指揮中心負責人劉磊解釋。

  二郎鎮的成功轉移並非孤例。9月28日下午,合川區氣象局預計28日夜間至30日夜間,我區有一輪較強降雨過程。“楊柳村三社、四社地質災害隱患點出現險情徵兆,立即組織受威脅群眾轉移!”當晚9時許,土場鎮安委辦主任唐維發出緊急轉移指令。鎮村幹部、黨員志願者迅速響應,冒着大雨奔赴現場。

土場鎮楊柳村工作人員查看村民黃朝祥後陽溝堡坎垮塌情況。

  經過近一個小時的緊張有序工作,楊柳村所有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全部被安全轉移至安全地點。

  29日清晨6時20分左右,伴隨一陣巨響,楊柳村7社黃朝祥家屋後發生邊坡垮塌,塌方量約30立方米,致其家中房屋後墻受損。由於提前轉移,該處險情未造成人員傷亡。

  立體保障,一線貫通全程

  9月20日,在鴨嘴臨時指揮部,面對洪峰過境的考驗,通信保障成為生命線。重慶市專業應急救援合川支隊的隊員正在調試設備:“我們依託前突指揮車、單兵圖傳和衛星站,構建了‘公網+自主網+衛星網’三網融合的矩陣。哪怕公網中斷,我們仍能通過自主網保持指揮部與一線人員聯絡,確保指令‘聽得見’,行動‘看得清’。”

鴨嘴臨時指揮部現場。

  災後救助同樣體現數字溫度。“自然災害救助系統實現了從災情統計到款物調度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區應急管理局救災科負責人何佳歡説,“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能自動比對受災困難群眾身份,實現精準救助、重點救助,讓援助最快到達最需要的人手中。”

  “數字化的本質,是重塑業務流程和工作機制。”合川區應急管理局局長代加森總結道,“通過數字賦能,我們正努力實現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控的深刻轉變,為人民群眾築牢堅實的安全防線。”

  在合川,數字化已從紙面概念,深度融入防災減災救災的每個環節。從風險感知的“前端”到智能預警的“中樞”,再到立體指揮的“末梢”,一套響應更迅捷、決策更科學、覆蓋更全面的現代化應急指揮體系正在加速形成,為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基層實踐。

【糾錯】 【責任編輯:李華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