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都白果村大山深處,長達數十年的堅守——一根接力棒 兩代村醫情-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0/09 08:55:31
來源:重慶日報

豐都白果村大山深處,長達數十年的堅守——一根接力棒 兩代村醫情

字體:

九月二十五日,孟春生上門給村民送感冒藥。記者 周傳勇 攝\視覺重慶

  “小孟,我有點頭暈、咳嗽、流鼻涕,麻煩給我送點藥來。”9月25日,天邊剛剛泛起魚肚白,豐都縣暨龍鎮白果村,76歲的村民彭治雲便撥通了孟春生的電話。

  白果村是暨龍鎮最偏遠的村,平均海拔超1200米,山路蜿蜒,交通不便,到鎮上需要近一小時,到豐都縣城需要兩個多小時。

  村裏常住人口僅400人,其中超過一半是60歲以上的老人,就醫需求高。如果遇到突發疾病,來不及急救;平時有小毛病,出行成本高,老人們也負擔不起。

  孟春生是白果村的鄉村醫生,27年前,他從父親手裏接過接力棒,成為全村人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翻山越嶺為村民找草藥

  故事還得從孟春生的父親孟玉清講起。

  上世紀90年代,白果村的常住人口有1000多人。孟春生回憶,當時,父親是村裏唯一的鄉村醫生,大家一有頭疼腦熱,都找他醫治,但大家耕耘着自家的一畝三分地,收入很低,醫藥費是個大問題。

  那時孟玉清的收入也很低,為了滿足村民的用藥需求,他只能上山找草藥。“我們每個月都要花3天時間進山找藥,早上五六點出門,晚上八九點才能回家。”孟春生一直跟着父親爬坡上坎,一邊學習辨別各類草藥的藥性,一邊學習使用方法。

  父子倆的找藥清單都是根據村民的日常需求來制定的,包括當歸、黨參、川芎、角根、續斷、重樓等近70種草藥,白果村村民每年所需的七成中藥材都是孟玉清父子上山找來的。“剩下三成只能從市場上買。”孟春生説,生活條件差點的村民來看病,他們都不收錢,一年下來醫藥費基本能和買中藥材的錢持平。

  “幾十年來,看些頭疼腦熱、跌打損傷都沒出過村,也沒花多少錢,他們父子幫我們解決了一件大事。”彭治雲説,左鄰右舍尤其是老人都很信賴他們。

  扎根山村治病救人

  多年來,村醫一直是孟春生父子的副業。1998年,孟春生決定考證,專職當村醫。“當時考試的內容主要包括內科、婦科、兒科的理論知識,中醫基礎學、藥理學等。”孟春生説,經過系統學習,他很快就掌握了相關知識,並順利考取了鄉村醫生職業資格證書。也是這一年,他從父親那裏接過了守護全村人健康的接力棒。

  剛接手時,孟春生也害怕做得不好。很快,白果村村民譚仕珍就找上了門。譚仕珍患有糖尿病,還有許多併發癥,每天都需要用藥。70多歲高齡的她,腿腳不便,兒女也無法時刻陪在身邊,孟春生成了她的依靠。“一有需要我就給孟春生打電話,他就會給我配藥並送到家裏。”譚仕珍説,這一送就是一二十年,目前她的病情控制得很好,“孟醫生幫了很大的忙。”

  村民的肯定讓孟春生信心倍增,也是他堅持在大山行醫的主要原因。但看見同村人外出務工小有成就,孟春生內心難免泛起漣漪。“我也想過出村打工,但村裏找不出第二個村醫,也沒人願意到山溝溝裏來,再加上幾十年來我和村裏人相處融洽,我還是決定留下。”

  後來,隨着村民們就醫需求的增加,孟春生還到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進修,進一步強化了內科、皮膚科、外科等的服務能力。“在孟醫生的幫助下,目前村民看病問題在村內基本就可以解決,省時省心省力。”白果村綜合服務專幹劉維周説,孟春生還能提前發現問題,為村民健康打好“提前量”。

  白天黑夜隨叫隨到

  如今,白果村常住人口大多是老年人,一對一服務讓孟春生的壓力更大。孟春生説,每到換季就是他最忙的時候,每天至少有四五個人給他打電話求助,他只能挨家挨戶上門服務。

  2019年,為進一步提升白果村的醫療水平,暨龍鎮在村委會專門建設了衞生室,配備了各類日常所需的藥物、消毒設備、一個床位,並建立衞生室、藥品等管理制度,由孟春生負責管理。“雖然有了固定的就醫場所,大部分腿腳不便的老人還是需要上門服務。”孟春生説。

  前不久,84歲的村民彭治山在屋後砍樹時,被掉落的樹枝砸中了頭,血流不止。“見到他時,他頭上還在流血,我本來建議他立即到醫院檢查一下,但他堅持不出村,就讓我現場治療。”孟春生説,他只能立即進行緊急處理,幫他止住了血。為避免傷口感染,孟春生每天都會按時上門給彭治山檢查、換藥,並送去消炎藥。“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只要村民有需要,他隨叫隨到。”彭治山説。

  “目前我一個人要服務400人,壓力很大,但看著大家都健康,一切都值得。”孟春生説,接下來自己還要繼續學習,提高業務能力,讓老人們安享晚年。(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周傳勇)

【糾錯】 【責任編輯:邵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