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健康|世界心臟日:守護心臟瓣膜 把好“生命之門”-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09/30 07:44:08
來源:新華社

科學與健康|世界心臟日:守護心臟瓣膜 把好“生命之門”

字體:

  隨着我國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心腦血管疾病防治面臨新挑戰、新要求。中國心臟大會2025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65歲以上的心臟瓣膜病患者明顯增長,相較於上年增加了16.4%。

  什麼是心臟瓣膜病?如何守護好我們的“心門”?世界心臟日到來之際,記者進行了採訪。

  心臟通過規律跳動將血液輸送至全身,心臟瓣膜則如同“單向閥門”,確保血液不會倒流。當瓣膜出現狹窄或關閉不全等情況時,會影響心臟泵血功能。

  “當前,我國約有2500萬名患者受心臟瓣膜病影響。”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結構性心臟病一病區主任張戈軍介紹,心臟瓣膜病在早期階段症狀非常隱匿,很多患者會將體力下降、容易疲勞等情況,誤認為是衰老現象。隨着疾病進展,患者會逐漸出現活動後胸悶、氣短,部分人會出現平躺時憋氣等情況。若不及時干預,病情可能發展為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因此,關注心臟瓣膜疾病對於全身健康至關重要。

  8月11日,在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天館鄉魏市村,重慶市酉陽縣天館鄉衞生院醫生敖林叔給村民量血壓。新華社發(冉川攝)

  目前,心臟瓣膜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三高”、不良生活方式等是心臟瓣膜病的危險因素,有效控制“三高”、戒煙限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於降低患病風險。

  “對於心臟瓣膜病患者來説,早發現早治療非常關鍵。”張戈軍介紹,醫生可以通過聽診器進行初步判斷,隨着人工智能技術、數字化技術發展,電子聽診器錄音、人工智能識別等能進一步提高診斷準確性。

  心臟瓣膜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法是開胸手術,但隨着技術進步,微創外科、介入治療等方式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療選擇。

  黃煥雷及其團隊正在進行瓣膜手術。(受訪者供圖)

  面對心臟瓣膜病,不少患者都會關心什麼時候應該做手術。

  廣東省人民醫院瓣膜及冠心病外科主任黃煥雷介紹,對於患有重度主動脈瓣、二尖瓣關閉不全或狹窄的患者來説,出現明顯症狀需要做手術,如沒有症狀則需要醫生做判斷。

  目前,心臟瓣膜置換主要有機械瓣膜和生物瓣膜。其中,機械瓣膜需要終身服用抗凝藥物,生物瓣膜可以避免長期服用抗凝藥物,但使用壽命有限,一般在12至15年。不過,隨着新型幹瓣等技術的出現與不斷迭代,生物瓣膜的使用壽命也在逐步延長。

  患者應該如何選擇?黃煥雷説,這需要參考患者年齡,再結合病人體質等情況綜合判斷。如50歲以下的患者應考慮機械瓣膜,50至60歲的患者可結合其自身實際情況選擇生物瓣膜或機械瓣膜。

  隨着“健康中國2030”規劃深入實施,醫療體系正展現出對老年群體更深入細緻的健康關懷。多位專家&&,隨着我國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不斷完善,更多創新産品有望為患者帶來福音。

  策劃:陳芳

  記者:徐鵬航、彭韻佳

  統籌:吳晶、孫聞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