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俊:以詩為杖,在搖晃人間開出生命之花-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信息 > 正文
2025 09/28 10:50:09
來源:梁平區委宣傳部

廖俊:以詩為杖,在搖晃人間開出生命之花

字體:

  在梁平區禮讓鎮玉石村,常常能看到一個搖搖晃晃的身影——他雙手變形、雙腿無力,每走一步都像在與命運較勁。他叫廖俊,一個被小兒麻痹症困住身體,卻靠詩歌掙脫命運枷鎖的殘疾詩人。從爬着前行的孩童,到作品登上國家級刊物的創作者,他用500多首詩歌證明:即便人生佈滿荊棘,熱愛與堅持也能澆灌出生命之花。

  命運多舛以堅韌迎擊厄運

  1966年,廖俊出生在玉石村一戶普通農家,命運的考驗從他還在襁褓中便已降臨。小兒麻痹症奪走了他肢體的正常功能,雙手變形、雙腿無力,連站立都成了奢望。童年的時光,他無法行走,背靠着墻壁一步一步艱難地向前挪,衣服被磨得滿是破洞;在狹窄的路上,他就只有爬行,常常摔進泥濘的田裏。可他從未向困難低頭,9歲時,他終於能搖搖晃晃地行走。到了13歲,看著同齡孩子背着書包上學的背影,他纏着父親一次次去學校懇求,最終以旁聽生的身份走進了教室。求學的路比想象中更難。颳風下雨時,他搖搖晃晃的腳步更不穩,摔進田裏、沾滿泥水是常事,但他從未缺過一節課。

  “書本裏的世界太有趣了,尤其是連環畫,像打開了一個新世界。”一次作文課上,廖俊寫下《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描述了孫悟空降服豬八戒的故事,生動的文字被老師大加讚賞,並在全班朗讀。就是這份小小的肯定,在他心裏種下了文學的種子。別人18歲高中畢業,他18歲終於念完了小學,可這段時光裏學到的知識,成了他後來逐夢路上最堅實的基石。

  輟學後的日子,廖俊在家中所能做的,就是掃地、做簡單的飯菜和放牛。因為殘疾,他放牛時多次摔倒,導致骨關節脫臼,鄉村醫療條件有限,最終落下二級肢體殘疾。可他從未放棄對知識的渴望:妹妹上初中,他就借來課本自學初中知識;發小讀高中,他又捧着高中課本啃到深夜;放牛時,他把書揣在懷裏,牛在山坡上吃草,他就坐在山坡上讀書,常常忘了時間。80年代,廣播裏的政治詩成了他的新嚮往,“歌頌黨、歌頌祖國的句子,讀起來就有力量”,他跟着廣播模仿,心裏悄悄埋下一個念頭:“我也要當詩人。”

  筆耕不輟以詩歌照亮人生

  寫詩,對常人而言是思想的流淌,對廖俊來説,卻是一場與身體的搏鬥。他得用大拇指和食指緊緊夾住筆,再用中指固定,臉漲得通紅,用盡全身力氣穩住搖晃的身體,才能寫出一個歪歪扭扭的字。用力過猛時,筆芯會被杵爛,紙張會被戳破,寫不了幾行,他就累得氣喘吁吁,必須停下來休息。可每當寫完一首詩,汗水浸濕後背的疲憊,都會被“把心裏的話寫出來了”的喜悅取代。

  在那間30多平方米的簡陋屋子裏,廖俊常常寫到凌晨三四點。“當生活很困難的時候,總要有一種東西讓你對生活有點希望,那就是寫詩。”廖俊説,自己寫詩也成了一種習慣,一天不寫,心裏就癢。

  玉石村成了他詩裏最常見的意象。天上的雲、樹上的鳥、鄰居聊天的“龍門陣”,都成了他筆下的素材。“我生在這裡,長在這裡,愛它的一草一木,也想讓詩帶着它飛出大山。”

  二十世紀80年代末,他的處女作《母親》被梁平廣播電台採用。那天他在舅舅家吃飯,突然聽到廣播裏傳來自己的詩句,激動得手都在抖,“第一次覺得,我的生命也有價值”。之後,《心裏的歌》再次被採用,更讓他堅定了逐夢的腳步。

  為了寄詩稿,廖俊要走一個多小時的路去鎮上。他搖搖晃晃地走,風裏雨裏不知道摔了多少跟頭,可每一次跌倒後爬起來,他都攥緊手裏的詩稿——那是他的希望。他向《上海一家》雜誌投稿,一次次石沉大海,卻從未氣餒,後來投給《大三峽》雜誌的《明月湖》被採用,拿到15元稿費時,他激動得一夜沒睡。再後來,他的作品陸續登上《揚子江》《殘疾人同伴》等刊物。1993年,《一首心底的歌》在首屆“三峽杯”全國文學精品徵文大賽中獲優秀獎,被收錄進《三峽石》一書;1994年,《馬》獲中國“赤壁杯”精短文學作品大賽優秀獎;1995年,《單戀》榮獲當代文藝新作匯展優秀獎,並被中國當代作家代表作陳列館收錄……

  百折不撓以勤奮抵達彼岸

  然而,命運的考驗從未停止。正當他的詩歌漸有起色時,母親卻被確診為肝硬化。為了治病,家裏僅有的積蓄很快見了底,連買鹽的錢都要計算着花。可日子再難,他仍然堅持寫詩、學習,買不起新書,他就搖搖晃晃地去發小家借書,門檻都被他磨出了印記。每天趁着放牛的間隙,他就坐在山坡上,盡情地閱讀,仿佛那是能抵禦生活悲苦的暖爐。

  可命運連這點溫情都不肯多給。母親走的那天,他還在山坡上一邊放牛,一邊讀借來的詩集,正為一句好詩出神。直到妹妹哭着跑上山,聲音嘶啞地喊他“快回家”,他才慌了神,連滾帶爬地往家趕。推開門的那一刻,看到母親安靜地躺在床上,他突然癱坐在地上,書頁被風吹得嘩嘩響,卻再也喚不回那個總為他留着熱飯的人。

  母親的離去,成了他心裏永遠的痛。夜裏寫不出詩時,他會摸着母親生前縫補的舊衣服發呆,耳邊總響着母親常説的那句“做人要有骨氣,要自立自強”。後來,他更加勤奮了,他想寫出更好的詩,讓九泉之下的母親為他驕傲。

  2019年,廖俊的《煤油燈》獲“五月花”杯全國殘疾人詩歌大賽優秀獎,受邀去北京領獎。這是他人生第一次出遠門,坐在飛機上,他望著窗外,感慨萬千,眼眶慢慢濕潤了。他對着窗外輕聲呢喃:“媽媽,我得獎了,我這次要去北京了。”

  將近40年的時間,廖俊已經寫了500多首詩,大量的詩歌發表在國家級、省市級、區級刊物上。抽屜裏厚厚的雜誌、一疊疊榮譽證書,是他與命運抗爭的勳章。“詩歌,是我一個人搖搖晃晃在人間走動時的一根拐杖。”廖俊説。這根“拐杖”,支撐着他走過身體的殘疾,走過生命的苦痛,走過無數個疲憊的日夜,也讓他在孤獨的生活裏,始終抱着對明天的希望。因為他知道,只要筆還在手裏,心裏的光就不會滅,生命的花,就會一直開下去。他最期待的,就是攢夠錢出版自己的詩集,讓更多人看到,一個搖搖晃晃的人,如何用詩歌為杖,在人間走出了屬於自己的光亮。

【糾錯】 【責任編輯:李華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