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開州區趙家街道緊扣“141”基層智治體系建設要求,聚焦農村道路安全巡查、重點群體服務、城鄉人居環境治理三大核心領域,通過智能任務派發、實時數據監測以及閉環事件處置,推動基層治理從傳統的“自上而下”模式向“上下聯動”轉變,治理方式從“人力驅動”逐步升級為“數智賦能”。
從“被動應對”到“主動智治”:應急預案“活”起來
趙家街道轄區內農村道路縱橫交錯,總里程達328公里,覆蓋23個村(社區),其中高速路轉盤、園區交叉路口等重點路段多達11處。過去依賴“人海戰術”的巡查方式存在諸多弊端,人力不足導致覆蓋存在盲區,巡查效率低下。
近年來,趙家街道將“141”基層智治平台拓展至道路安全領域,構建“一張圖管理、全要素感知、智能化響應”的治理體系。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統,全街道道路實現精準標注,把南山森林防火通道、臨水臨崖路段等38個風險點納入動態監測範圍。平台還接入違停亂放、車流量監測等12類數據源,當暴雨、大霧等極端天氣觸發紅色預警時,系統會迅速自動生成巡查任務,並精準推送至就近巡邏人員的手機端,同時規劃出最優巡查路線。
今年以來,該平台已自動觸發應急預案217次,道路隱患處置時效從平均36小時縮短至8小時,效率提升78%。
從“人力驅動”到“數智賦能”:治理模式“新”起來
在重點群體服務方面,趙家街道針對獨居老人、留守兒童等8類特殊人群,創新推出“五色管理”機制,通過整合民政、衛健、教育等多部門數據,為487名重點人員建立詳細的電子檔案,系統依據健康狀況、服務需求等維度,自動生成“紅—黃—藍—綠—紫”五色標籤。
“紅色標籤代表高風險群體,系統會每日推送關懷提醒。”街道社事辦主任介紹道。以帥興社區獨居老人張婆婆為例,她因患有腦梗被標記為“紅色”。近日,社區服務人員發現她連續2天出門,立即向平台和社區醫生推送預警。工作人員迅速上門,發現老人身體不適後,及時&&醫院開通綠色通道,成功避免意外發生。
在城鄉人居環境治理領域,趙家街道通過部署151個智能攝像頭,構建起“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的立體化監管網絡。當系統識別到游攤散販、垃圾堆積等異常情況時,會自動生成事件並推送至責任網格,現場處置完畢後即可結案。今年以來,該平台累計處置環境問題1323件,整改率達到100%,街道也因此獲評“重慶市人居環境示範鄉鎮”。
此外,趙家街道建立“事件上報——智能分撥—處置反饋—考核評價”全流程閉環。網格員通過手機平台上報問題後,系統根據事件類型、地理位置自動匹配處置部門,並設定2小時響應、24小時辦結的時限要求。平台運行以來,街道跨部門協作事件處置效率提升75%,重復投訴率下降45%。(陳林 劉鎮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