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12小時研判預警 重慶“數字應急·防汛抗旱”系統高效應對洪水過境-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信息 > 正文
2025 09/20 09:22:25
來源:第1眼TV-華龍網

提前12小時研判預警 重慶“數字應急·防汛抗旱”系統高效應對洪水過境

字體:

  9月19日,記者從重慶市應急管理局獲悉,受前期漲水與新一輪降雨疊加影響,長江上游干支流水位持續上漲。據水文部門預測,預計至9月21日,長江上游幹流、嘉陵江流域將出現較大漲水過程,潼南、銅梁、合川、北碚等10余個區縣面臨防汛壓力。

  面對汛情,重慶市防汛抗旱指揮部依託數字重慶“1&&+3中心”架構,充分運用“數字應急·防汛抗旱”系統,實現洪澇災害的智能研判、風險預警和調度指揮一體化運作。

防汛抗旱系統。重慶市應急管理局供圖

  “我們調用洪澇災害綜合風險分析模型庫,結合氣象部門滾動預報,提前12小時研判出涪江、渠江、亢河、任河等流域存在較高洪水風險。”市防辦工作人員指着大屏幕上不斷跳動的數據説,系統自動匹配智能預案庫,迅速生成應對策略。

  基於研判結果,我市迅速對19個區縣啟動市級防汛應急響應。相關指令通過市、區縣、鄉鎮三級治理中心及“141”基層智治&&,第一時間傳達至一線指揮人員。

  “指令清晰、路徑明確,還能實時反饋執行情況,我們根據系統提示提前組織低窪地區群眾轉移。”合川區防汛抗旱指揮部有關負責人在現場指揮時&&。

  自5月1日入汛至9月16日,我市先後經歷16輪強降雨過程,中小河流超警戒水位洪水達87次,超保證水位洪水27次,其餘大小河流出現共計3767站次的1~9米不同程度漲水過程。在這一背景下,“數字應急·防汛抗旱”系統在全市汛旱災害的應急指揮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據統計,該系統目前已累計輸出研判成果4034個,生成防汛抗旱決策參考2016份,觸發智能響應300余次,響應顆粒度與精準度較傳統模式提升100%。在“6·18”“7·8”等特大暴雨事件中,系統實現精準預警、智能調度,幫助5.5萬餘名群眾提前避險轉移,轉移人數較前三年同期增長2.5倍,災害損失持續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數字應急·防汛抗旱”應用不僅在實際防汛中成效顯著,也獲得專業技術界的廣泛認可。該系統目前已取得發明專利2項、軟體著作權1項。

  2025年2月,經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組織、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領銜的專家組評定,項目整體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其中洪旱災害風險綜合分析模型被評為“國內領先水平”。2025年9月,該應用還榮獲“數據要素X”大賽重慶賽區二等獎。

  “數字賦能正推動防汛工作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警、從經驗判斷轉向科學決策。”重慶市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下一步將繼續優化系統功能,擴大覆蓋範圍,構建更加智能、高效、可靠的防汛抗旱新格局。

  當前,洪水正在過境,但在“數字應急”的支撐下,各項指令精準傳達、救援力量有序調度、風險點位提前管控——智慧防汛已成為重慶應對洪澇災害的堅實防線。(梁浩楠)

 

【糾錯】 【責任編輯:邵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