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5日,重慶市涪陵區青羊鎮興園村,當地村民正使用微型收割機收割稻穀。新華網發(黃河 攝)
新華網重慶9月19日電(韓夢霖)9月19日,“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七場)舉行。市委農業農村工委書記、市農業農村委主任,市鄉村振興局局長(兼)李春奎介紹,2024年,重慶市第一産業增加值2136億元、較2020年增長1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21元、較2020年增長35.8%。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全面落地落實,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等14項指標已提前完成。
李春奎&&,五年來,重慶聚焦聚力“守底線”,糧食安全和成果鞏固交出高分報表。今年實現夏糧“五連增”、夏油“十八連增”,大面積單産提升2公斤以上,生豬、蔬菜等重要農産品量足價穩。耕地保護建設持續加強,實施千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行動,着力破解耕地細碎、排灌難、農機作業難等生産瓶頸,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888萬畝,畝均節本增效約200元。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織密立體防返貧監測網,通過實施防止返貧就業攻堅和幫扶産業提質增效行動,讓有勞動力的脫貧戶基本實現就業或發展産業。
五年來,重慶現代生態特色産業集群發展態勢良好,打造10條百億級生態農業産業鏈,創建10個國家優勢特色産業集群、13個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節臍橙品牌價值穩居全國同品類第一,一批高品質、好口碑的農業“金字招牌”躋身全國第一方陣。
在“三産融合”方面,重慶把農産品加工作為延長産業鏈的關鍵環節,實施區縣、園區、企業“頭羊計劃”,規上企業總産值達2552.2億元;打造鄉村旅游精品線路202條,接待游客年均增長7.5%;實施農産品出村進城工程,農産品網絡零售額突破220億元。
“五年來,巴渝和美鄉村的幸福畫卷加快繪就。”李春奎&&。重慶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全市農村衞生廁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行政村覆蓋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別達87.8%、100%、71.2%,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此外,重慶接續辦好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改善農村住房條件、提升農村老年人照護水平等10件民生實事,一批困擾農民生産生活的急難愁盼問題得到解決。
重慶還不斷深化農村改革,開展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近500萬農戶拿到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吃上了長效“定心丸”。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市現有家庭農場3.9萬個、農民合作社3.02萬家,農業經營體系更加完善;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強村富民綜合改革帶動95%的村集體收入超10萬元,村集體的家底更厚實。
科技助農方面,重慶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5%。上線運行生豬、脆李等5個産業大腦,培育15個未來農場,以“産業大腦+未來農場”為牽引促進農業全産業鏈數字化轉型,比如“生豬産業大腦”服務經營主體20余萬個,線上生豬交易額超1200億元。目前,全市數字鄉村發展水平達43%,走在全國前列。

重慶市巫山縣村民正在採摘脆李。新華網發(曾露 攝)
“十四五”期間,重慶如何突破地理瓶頸、依山就勢發展生態特色農業?對此,市委農業農村工委副書記、市農業農村委新聞發言人陳勇介紹,重慶根據不同區域的自然環境、資源稟賦、産業基礎等條件,推動優勢特色産業因地制宜、精準布局。比如在三峽庫區,依託立體氣候和生態屏障,在海拔500米至1000米區域發展脆李,500米以下區域發展柑橘,並通過多年努力,把早、中、晚熟柑橘品種結構調整為27:22:51,實現“一山多用”和果品錯峰上市,有效避免了産業同質化、“價格踩踏”等問題。近年來,庫區果農比一般農戶年均收入高20%左右,從農業産業結構調整中得到了實在好處。
同時,重慶還聚焦全鏈條打造,加快培育巴渝名優土特産“金名片”。統籌食品及農産品加工、農業産業融合發展等有關支持政策,集中資金資源,集聚先進要素,全鏈條助力“小特産”成長為“大産業”。以巫山脆李産業集群發展為例,圍繞生産、加工、品牌、科技、市場等關鍵環節補短強鏈,實施了205個項目,夯實了産業升級和農戶增收的基礎。如今,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節臍橙已成為全産業鏈産值、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雙百億級”的強村富民“大産業”,成為響噹噹的重慶“三大寶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