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峽之巔如詩如畫。趙志 攝/視覺重慶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強調“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跨越江海,文明互鑒。今日,2025長江文明論壇在渝開幕。這是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由中共重慶市委、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主辦的長江流域文明(文化)類唯一省部級論壇。
自2023年以來,重慶已連續成功舉辦兩屆長江文明論壇。相比往年,本屆論壇實現了從國內論壇向國際論壇轉變、從文化主題向綜合主題轉變、從單一場景向綜合場景轉變的“三個轉變”。
“轉變”的背後有深意:弘揚長江文化、傳承長江文明,促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推動強國建設;促進大河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凝心鑄魂
錨定文化坐標,築牢精神根基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
我們為何“孜孜不倦”舉辦長江文明論壇,且一屆更比一屆好,推動長江流域呈現出“鬱鬱乎文哉”的盛大氣象?
自覺擔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展現作為,是我們的本分,更是職責。
更為重要的是,長江文明,回答了“中華文明何以偉大”的重大課題,集中體現了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
連續性——長江文明,構築起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提供了有力支撐。
從200余萬年前的“巫山人”,到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再到100萬年前的鄖縣人……長江畔,是古人類的搖籃、文化的發祥地;金沙遺址、巫山大溪遺址、良渚遺址……文化鏈內涵豐富、脈絡明晰,至今展現着熠熠風采。
創新性——長江文明,既明體達用,又與時偕行,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
巫山龍骨坡遺址在第五輪發掘中,就疑似發現了“新工具”——部分動物骨骼上有疑似人類加工行為。專家推測,古人類可能使用動物骨骼來製作工具。
忠縣中壩遺址,發現了新石器、商周、漢、六朝、唐宋、明清等多個時期遺存,堪稱“中華五千年通史”,更是東亞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鹽業遺址,世所罕見,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統一性——長江流域不同地域的文化,在長期互動中逐漸形成了多元融合、相互認同的文明圖景,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縮影。
長江滋養孕育了羌藏、巴蜀、滇黔、荊楚、湖湘、贛皖、吳越等各具特色的文明,形成和強化了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
包容性——長江流域是連接東西、溝通南北、通江達海的重要樞紐,天然孕育了文明的包容性。
農耕文明、游牧文明、漁獵文明,在此相互激蕩;長江文化與黃河文化、中原文化,在此相互交融……都反映了長江文明的兼收並蓄。
和平性——長江文明,既直接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又為塑造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實踐支撐。
比如,巴鹽古道,串聯起了漢族、土家族、苗族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歷史脈絡;景德鎮瓷器,入長江、通外洋,走向世界、風行天下……
江河萬古,文脈千秋。長江文明以其浩蕩磅礡的生命力,見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深刻昭示着中華文明的根脈深長與氣象恢宏。
我們重視長江文明,就是要汲取歷史智慧,激發文化創新活力,讓長江文明的光芒照亮前行道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古今交融
推動活化利用,賦能城市發展
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當今世界,國家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其背後,是不同文明創造活力的競爭。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
長江文化底蘊深厚,需要與時俱進地再深入、再挖掘、再研讀。為此,重慶於2023年舉辦了首屆長江文明論壇。2024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長江文明論壇升級為常設性省部級論壇,並由此成為長江流域文明(文化)類唯一省部級論壇。
前兩屆論壇,與會專家緊扣“長江文化傳承發展”“長江文化建設與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主題,進行主旨演講,相關成果匯集成了《長江文明論壇文集》。其中,關於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長江題材文藝精品創作等方面的意見建議,已轉化為重要政策舉措。
更為重要的是,以論壇舉辦為契機,我市紮實推進長江遺産保護、長江文化挖掘、文旅深度融合、區域協調聯動等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研究闡釋成果豐碩——
近年來,我市系統梳理長江(重慶段)文化脈絡,提煉文化主題28個,遴選文化標識69個;大力推進“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中的“巴蜀文明進程研究”“蜀道考古研究”,實施涪陵小田溪墓群、九龍坡冬筍壩遺址等考古研究項目;修復三峽出土文物2400余件(套);完成15部三峽考古報告的編寫出版,為進一步講好長江故事提供了更多考古實證。
傳承利用亮點紛呈——
近年來,我市深入挖掘長江文化內涵,推動長江文化活態傳承。如,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採用“無壓容器”技術,實現水下原址保護,被譽為“世界首座非潛水可到達的水下遺址博物館”。該館不斷拓展展陳內容和形式,每年吸引中外游客超20萬人次。
磐石城考古遺址公園是三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重慶)第一批重點項目,也是展示長江文化的重要窗口。該公園的建設以磐石城遺址為主體,延伸科研、教育、游展等功能,配套打造多種業態。整個項目全部建成投用後,預計年游客接待量可達60萬人次。
區域協作協同共進——
重慶與四川、湖北在規劃編制、項目策劃、文旅融合、宣傳推廣等領域深度合作,致力於打造跨區域協作共建的典範。如,與湖北簽署長江三峽區域旅游合作備忘錄,合力建設國內首個跨省市、跨區域、一園多點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與四川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完成石窟寺考古調查146處,採集龕窟圖版及數據近4500個;實施三星堆遺址、皇華城遺址等重點考古發掘工程,累計實施文物保護利用項目905個。
交流互鑒
深化文明理解,啟迪共同發展
歷史昭示我們,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文明的交流互鑒。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破解“古今中西之爭”,在時間軸上,要處理好古代與當代、傳統與創新的關係;在空間軸上,要處理好自身與他者、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
集中體現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長江文明,是破解“古今中西之爭”,形成“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的重要載體。
本屆長江文明論壇的召開,既是行動實踐,也是價值追求。
破解“古今中西之爭”,要堅定文化自信和鞏固文化主體性。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沒有文化自信,就不能處理好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
長江文化,內涵豐富、特色鮮明。以論壇形式,進一步講好重慶故事、長江故事,可進一步彰顯長江文化的魅力、提升長江文化的價值、增強長江文化的影響力,有利於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和鞏固文化主體性。
破解“古今中西之爭”,要守正創新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文脈貫通,斯文在茲。以論壇形式凝聚共識,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並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可實現長江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有機銜接,使長江文化的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激活其生命力。
破解“古今中西之爭”,要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載體。
多姿多彩的長江文化,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深厚滋養,也是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本屆論壇不僅邀請了眾多國內知名專家學者,還邀請了來自英國、巴西、埃及、巴基斯坦等國研究世界大河文明的專家學者。
他們將圍繞長江文明保護傳承、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鑒等主題進行演講交流,進一步提升中華文明、長江文明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促進大河文明共同進步,夯實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根基。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千載文脈在長江奔涌中延續,萬里對話在論壇交流中升溫。以長江文化闡揚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的壯闊歷史進程,讓長江文化奔騰流向世界每個角落,恢宏燦爛的長江文明,必將在世界文明的海洋裏熠熠生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