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履職答卷”寫在田間地頭-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09/16 10:55:46
來源:重慶日報

把“履職答卷”寫在田間地頭

字體:

  立秋已過,南川區的鄉村田野間,處處透着蓬勃生機:大有鎮水源村的番茄大棚裏,紅彤彤的果實挂滿藤蔓,村民們忙着採摘分揀,一箱箱新鮮番茄將發往上海米其林餐廳;金佛山南坡的金山湖畔,游客乘着滑翔傘翱翔,在驚險刺激中飽覽湖光山色……這一幅幅豐收圖景與愜意畫卷的背後,是南川區政協委員扎根基層、履職為民的深厚情懷。

  近年來,南川區政協以“同心共建新南川”專項履職活動為抓手,引導政協委員走進田間地頭,把“履職答卷”寫在鄉村振興的第一線,在破解産業難題中彰顯擔當,在激活鄉村動能中謀求實效。

  田間傳技解民憂

  “小菜園”變身“致富園”

  “馮委員,快幫忙看看!我家番茄葉子黃了,是不是遭了病蟲害?”8月26日清晨,海拔900多米的大有鎮水源村高山蔬菜基地裏,村民楊芝會焦急地打來電話。

  南川區政協委員、水源村“名譽村主任”馮秋容立馬放下碗筷,抓起工具包往基地趕。“楊大姐別慌!不是病蟲害,是連晴高溫澆水不均,再加上鉀肥沒跟上。”蹲在大棚裏,馮秋容撥開藤蔓摸了摸土壤,一邊示範澆水技巧,一邊叮囑:“下午5點後澆水要澆透,明天按比例兌鉀肥澆,3天就能緩過來。”

  這樣的技術諮詢對馮秋容而言已是家常便飯。從返鄉創業的“門外漢”到如今的“番茄專家”,他的成長離不開區政協的助力。

  早年,馮秋容揣着22萬元積蓄返鄉種番茄,卻因不懂技術屢屢碰壁。恰逢區政協開展“微學習”活動,邀請農業專家授課、組織委員赴先進地區考察。

  他先後5次前往江津、萬盛等地取經,終於摸索出“野番茄嫁接+有機肥培育”技術。如今,他的“黑娃番茄”不僅拿下綠色食品認證,還成功進入上海米其林餐廳。

  成為政協委員後,2022年,馮秋容主動接過水源村“名譽村主任”擔子,在大棚裏開起“田間課堂”,無償提供良種、手把手傳授技術。截至目前,馮秋容已帶動60余戶村民發展蔬菜種植,解決200餘人就近就業,戶均年增收1萬元—2萬元,成了名副其實的“致富帶頭人”。

  山水賦能興産業

  “好風光”釀成“好錢景”

  “抓好扶手,慢慢挪!安全繩很結實,放心往前走!”在金佛山南坡頭渡鎮玉&村的飛拉達項目現場,南川區政協委員周明君正耐心指導游客攀岩。

  這個耗時多年打造的項目,不僅有初中級攀岩道路,還有長150米、高20米的湖濱親子道——既保留野外攀爬的刺激感,又降低了專業門檻,一運營就成了網紅打卡地。周明君&&,項目設計時充分考慮國內游客的運動能力和消費習慣,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體育旅游基地,讓“美景”與“項目”深度綁定。

  “項目火了,更要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她結合飛拉達項目的山地資源,又開發了溪降、徒步穿越、懸崖垂降等特色項目,還投資建設了原生態露營基地。如今,游客既能體驗星空露營、低空扁帶、攀樹等趣味項目,還能品嘗、購買當地綠色農家菜和土特産,“一站式”游玩體驗吸引了大批游客。

  目前,飛拉達項目沿線已聚集民宿餐飲80余家,客房600余個,能同時滿足1000多名游客“吃住行游購娛”需求,帶動周邊100余戶300餘人就近就業,其中困難戶佔比超70%,戶均年增收2萬餘元。

  履職有溫度

  民生有“幸福度”

  馮秋容、周明君的故事,是南川區政協委員深入基層一線履職服務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區政協通過一系列紮實舉措為委員履職“賦能”:以“微學習”為委員“充電”,採用“線上+線下”模式開展農業技術、文旅運營等培訓50余場,覆蓋委員800餘人次;以“微調研”摸實情,組織委員深入村社,形成産業發展、民生保障等調研報告30余篇,提出針對性建議120余條;解決技術指導、銷路對接等民生問題200余件。在此基礎上,區政協還在全區27個鄉鎮(街道)設立“協商議事室”,在村社布設“協商點”,通過“南事好商量”平台化解産業發展、環境整治等難題150余個。

  在這些舉措的推動下,越來越多政協委員扎根一線踐行使命:茶葉專家宋昌明在興隆鎮建茶葉種植基地,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特色農業項目,帶動100余戶農戶參與務工和項目管理,戶均年增收2萬元;電商達人劉練依託豐必達5G網絡直播基地,銷售脆桃、糯玉米、圓黃梨等農特産品超5000萬元;藝術家舒從全聚焦金佛山和所在鄉鎮文旅産業發展建言獻策,籌資打造建設休閒度假區,帶動10余戶農戶就業創業……

  “政協委員來自人民,就要把履職答卷寫在群眾心坎上。”南川區政協相關負責人&&,南川將持續深化“同心共建新南川”專項履職活動,用委員履職的“溫度”,暖出群眾心中的“幸福熱度”,為南川鄉村振興繪就更美的“致富圖景”。(記者 朱婷 實習生 甘露)

【糾錯】 【責任編輯:李華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