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茶杯有着質樸、渾厚之美,也藏着燒制者真摯、深切之意。9月10日,在第41個教師節來臨之際,綦江區特殊教育學校畢業生范世波返校,以自製陶器為禮,致謝師恩,展示學有所成。

范世波與老師合影。(成蓉 攝)
幸遇良師
讓安靜世界起漣漪
“祝老師們教師節快樂!”
“謝謝你,陶器非常漂亮,老師為你感到驕傲!”
在綦江區特殊教育學校陶藝室,無聲的手語交流更為形象動人,范世波與老師的相擁瞬間,抒發着濃濃師生情。
一番問候過後,老師把師弟師妹帶到陶藝室,范世波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示範,一個手語一手語地講解,將自己學到的技藝悉心傳授。
“范世波能走向社會,擁有一門手藝,很不錯,他每次回來我們都會讓他帶帶學生。”綦江區特殊教育學校繪畫與手工教師朱智容説,希望通過范世波的故事,鼓勵更多孩子努力向上。
范世波出生在貴州省桐梓縣的一個農村家庭。2歲時剛學會爸爸媽媽發音的他,因為一場大病導致耳不能聽口不能語,自此他的世界便沒有了聲音。
不幸的意外對於整個家庭來説是巨大打擊,此後范世波父母對他唯一的念頭只有“活着就好”。直到2012年,安家在綦江的姐姐范世芹聽人説起特殊學校,一家人才排除萬難,將范世波送到了屬於他的校園。
“范世波算入學比較晚的孩子,因為之前沒有系統學過手語,所以剛到學校時與大家溝通比較困難。”朱智容説,那個時候范世波課下常常一個人。
隨着時間的累積、學習的深入,范世波逐漸融入班級大家庭,期待着每堂不一樣的課程。“我第一次上陶藝課,看到泥巴會自己轉動,老師用手輕輕扶着就有了形狀,覺得非常好玩、非常神奇。”范世波用手語説,那一刻他喜歡上了陶藝。

范世波的作品。(成蓉 攝)
“范世波不僅熱愛陶藝,還很有天賦。”朱智容介紹,范世波是個善於觀察又細心的人,有些孩子比他學習時間更久卻沒他做的東西好看,他還代表學校曾多次參加比賽,曾被評為“市陶藝小匠”。
讓學生自立自強、融入社會,是綦江區特殊教育學校老師的使命。發現了范世波這種好的苗子,朱智容更是一心為之計深遠。每次出去參加交流培訓,朱智容都爭取把范世波帶在身邊,讓他開眼界、多學習。
2021年臨近畢業,朱智容更是着急,便藉&一次培訓學習的機會,將范世波推薦給了當時的講師陳勇,希望他能繼續在陶藝的路上深造。
慶得益友
讓漣漪成浪映光華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縉泉燒陶瓷文創基地負責人陳勇説,自己在拜師學藝時,目睹了傳統手藝改變殘疾人一生的例子,受到自己師父影響,他收徒看重的不只於身而在於心。
學校隨心的製作與基地標準化生産有着很大差別。在基地,拉制100個坯體,100個坯體的高度直徑都要完全一致,這是陶藝人最基本的功夫。

陳勇教授范世波技藝。(成蓉 攝)
為了幫助范世波打牢基礎,陳勇不僅通過手機打字溝通,還手把手指導,讓范世波真切感受到手上力道的變換。
製作50個小杯泥坯,其中40多個形態各異,能留下的寥寥無幾,時間一天一天過去,技藝好像還停留在原地,這讓本就不太自信的范世波深受挫敗。
“我也曾經想放棄,但是我又真的很想象陳老師那樣,做出一手漂亮的陶器,受到人們的喜愛。”范世波通過手機打字告訴記者,那段時間很難,但他知道必須堅持。
除了陳勇主動教,范世波更是積極請教。為了鞏固所學,他每天除了吃飯上廁所沒離開過工位,有時埋頭時還是白天再抬頭已是黑夜,即使脖子、背膀、腰部都酸疼,依然不敢停下。
經過半年“走火入魔”般的錘煉,范世波終於掌握了基本技藝。如今,范世波的手上功夫更是爐火純青,一個上午他可以拉制出200個標準的小杯泥坯。

范世波正在拉制泥坯。(成蓉 攝)
在基地的展廳裏,范世波的作品整齊擺放在展櫃上,映着室內的燈光古拙且美好。那些明碼實價的標籤,亦是他努力堅持的見證。
每年過年,范世波才回家,每次回家他都會默默地遞錢給父母。接過手中的錢,母親總是忍不住紅了雙眼。鄰里都誇讚:小波懂事又能幹,比好多身體健康的娃兒還強。
“今後希望范世波能逐步做出有自己風格的産品,我們也將慢慢為他培養幾個助手,幫助他打造一個具有辨識度的工作室,繼續傳承技藝。”陳勇説,3年多的相處,他與范世波既是師徒,更是朋友、親人,看著他能通過陶藝實現價值,甚是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