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86項指標精準“畫像” 50個預警主動“送暖”-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09/09 09:00:43
來源:重慶日報

永川:86項指標精準“畫像” 50個預警主動“送暖”

字體:

  8月末,永川區三教鎮民生服務辦公室內,工作人員曾茜的電腦彈出一條醒目的預警信息:“9月,鎮內有5位低保對象年滿70周歲,請按規定核實並增發每月60元分類重點救助金。”

  這是永川區“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救助信息平台內設置的50個動態監測預警指標之一。依靠該系統,過去需要人工摸排、極易遺漏的“小事”,實現了救助政策的精準直達和主動兌現。

  這只是重慶市永川區社會救助綜合改革創新的縮影。作為民政部多項改革的試點區,永川突破傳統單一經濟援助模式,通過為困難群眾精準“畫像”、讓救助政策“免申即享”、為困難群體“賦能增能”,構建起“精準、智慧、溫暖”的現代救助體系。

  多維畫像

  86項指標精準識別“誰該幫”

  一張桌子,幾把舊椅子,屋裏最顯眼的是堆放的藥盒。永川區板橋鎮村民周有成今年60歲,未婚未育,因患病喪失勞動能力,日子過得緊巴巴。不久前,他提交了社會救助申請。

  過去,周有成的申請將由鎮街工作人員入戶核查。“主要就看收入和財産,問一問、記一記,就算完成了。”永川區最低生活保障事務中心主任徐開菊坦言,過去的調查模式,由於工作人員對政策理解不一、尺度不同,容易出現“寬嚴不一”。而僅憑“收入+財産”的單維標準,也難以精準識別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部分群眾因此被擋在了救助門檻之外。

  變化始於一項全國試點。永川區被民政部確定為“困難家庭救助幫扶綜合評估創新項目”試點地區,開始探索以多維貧困認定取代傳統單維識別。如今,上門調查的不再是鎮街幹部,而是專業社工。他們帶着評估工具,一進門就要待上近兩天。“細到家裏有沒有冰箱和洗衣機、成員有沒有慢性病、社會交往怎麼樣、住房是否安全……全部要納入評估。”社工王忠梅説。

  8個維度、86項指標,涵蓋家庭收支、健康狀況、就業能力、生活環境、社會參與、居住安全、財産限制、自救能力乃至未成年人監護等方方面面,每一項都有明確賦分。最終匯總為綜合得分,分數越高,代表貧困程度越深。系統還會自動生成涵蓋十類救助項目的建議清單,從低保、特困供養到醫療、教育、住房乃至社工服務,“一人一策”、一目了然。

  評估完成後,周有成拿到了一份長達數十頁的評估報告。他的綜合得分為73分,系統建議給予“特困供養”“定期探訪”和“社工服務”。這份報告成為鎮街審核的重要依據,也為他更快更準獲得幫扶提供了堅實基礎。

  截至目前,永川已累計完成5478個貧困家庭的多維畫像,7.77萬低收入人口被納入同一套體系監測之中。困難群眾的真實情況第一次被如此完整、細緻、動態地呈現在政府與社會面前。

  免申即享

  50項動態監測指標,政策補貼“主動送”

  “何威先生,系統顯示您家大兒子這學期可以享受免費營養午餐,800塊錢直接減免,不用再交費了。小女兒的學前教育保教費2160元,也符合‘免申即享’政策。”新學期報到時,永川區中山路街道的低保對象何威接到了街道民生服務辦工作人員的電話。

  “以前為了這些補助,要先跑到學校領表格,再跑到居委會蓋章開證明,然後交到教委,材料不齊還得反復跑。現在沒出家門,好事就直接‘找’上門了。”這筆無聲無息兌現的救助,切實減輕了這個家庭的負擔。

  何威的經歷,是永川區社會救助從“人找政策”邁向“政策找人”的生動體現。而推動這場變革的,是一個“聰明”的救助系統。它讓35項救助政策實現了“免申即享”,走在全市前列。

  該系統內置50個動態監測預警指標,像一位不知疲倦的“電子哨兵”,7×24小時掃描、比對、運算。它的“聰明”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主動送”的溫暖。系統能自動識別像何威子女這樣符合條件但尚未享受某項特定政策的群眾,自動觸發辦理流程,社會救助從“申請才給”變為“應享盡享”。

  二是“精準防”的智慧。系統同樣能敏銳地發現異常。“比如,某人同時享受了政策互斥的兩項補貼,系統會自動預警,馬上‘喊停’。”曾茜説,她的工作從“人審”變成了“數核”,不僅省力,而且更加精準。

  數據顯示,該系統已智能預警篩查疑點信息近7萬條,核實後主動救助2萬餘人次,同時及時核減或取消不符合條件的救助1.1萬餘人次。這一增一減之間,社會救助的精準度和公信力得到了巨大提升。

  服務賦能

  從發錢到賦能,“永助橋”托起新希望

  每月1300元的低保金,要支撐三口之家的生活和兒子的學費,這讓永川區來蘇鎮柏樹橋村的朱高利常常力不從心。妻子患有精神疾病需人照料,而他空有就業願望,卻沒有技能和渠道。“想幹活,不知能幹啥,更不敢離家遠了。”

  後來,他來到永川區社會救助聯合體。專業的救助顧問劉念為他指明了方向:“國家對低保對象有免費技能培訓,電工、養老護理這些行業需求大、收入穩定。結業考取資格證後,還能幫你在附近推薦工作,方便照顧家庭。”在聯合體的幫助下,朱高利報名參加了電工培訓。一旦朱高利穩定就業,月收入可達4000元左右,6個月減退期後,將能依靠自身能力退出低保。

  如今,永川正依託社會救助聯合體打造“永助橋”服務品牌,着力對接困難群眾的深層需求。這項服務的溫暖正惠及另一個脆弱群體——分散特困供養人員。

  年過七旬的張爺爺是吉安鎮分散特困人員,無兒無女。不久前他摔傷住院,無人照料的困境被系統及時發現。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專業護理員李師傅很快來到病床前,負責張爺爺的起居照料。

  依託“永助橋”品牌,永川區聯動16個政府部門、23家社會組織,貫通區、鎮街、村社三級,如同一個“社會服務資源集成商”,梳理出十大類20余項幫扶清單。無論是就業培訓還是醫療陪護,都能在體系中精準對接。

  截至目前,“永助橋”品牌已入駐15家公益組織,擁有21名駐站社工和265名志願者,累計服務2500人次。“永助橋”成為一座鏈結服務資源、賦能未來的“橋”。

【糾錯】 【責任編輯:李海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