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檢察官召開院壩會,向群眾宣講守護紅豆杉的典型案例。(受訪者供圖)
青山疊翠,碧水長流。近日,在武隆這片世界自然遺産地上,100株紅豆杉幼苗正吐露新綠。誰能想到,這片生機盎然的林地,竟源於3年前一樁砍伐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案件。
在武隆區檢察院辦公室裏,一幅“山察花”標識格外醒目。這個品牌的名稱寓意深刻:“山”代表綠水青山與武隆山水,“察”代表檢察,“花”寓意成果與品牌,合起來就是“踐行‘兩山論’的檢察之花”。
這個創意十足的黨建品牌,不僅是武隆區檢察院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更是他們當好世界自然遺産“守護人”的莊嚴承諾。
礦山復綠記
公益訴訟推動大溪河生態修復
大溪河,作為烏江的一級支流,兩岸崇山峻嶺,飛瀑懸空,景象萬千。然而,在這片秀美的風光中,曾有一道刺眼的“傷疤”。
幾年前,某石材公司在石灰岩礦露天開採過程中,因防護措施不當,導致大量棄土、石渣落入大溪河,造成邊坡植被毀損、河道堵塞,給大溪河流域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創傷。
案發後,武隆區檢察院分別向兩家相關行政單位發出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督促該石材公司開展礦山閉坑環境治理和河道岸線整治工作。兩家單位回函稱已整改並通過驗收。
檢察官們沒有輕信匯報。“受損多年的礦山、河道是否真正得到了治理?”160多公里的崎嶇山路,檢察官驅車往返數十次,開展“回頭看”工作。
一次走訪中,檢察官發現礦山、河道仍堆積大量棄渣,滾落的岩石侵佔了近一半的河道。他們現場勘查10余次,收集相關證人證言30余份,提取書證資料50余份,最終查明:礦區邊坡棄渣累積2.6萬立方米,侵佔河道1.4公頃,植被毀損面積達15公頃。
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後,是生態環境之痛,更是監管失職之責!武隆區檢察院先後對這兩家相關行政單位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儘管面臨撤訴建議和多方壓力,但檢察官們堅持認為“現有證據不能夠證明公共利益得到有效保護”,最終法院判令這兩家行政單位履行法定職責。
目前,該礦區已實現復綠100余畝,歷時5年,終讓“荒山”變回“青山”。此案還曾以第一順位入選最高檢“公益訴訟守護美好生活”典型案例。
紅豆杉“復活”記
見證司法溫度與生態修復的融合
“這樹妨礙莊稼才砍的,我哪知道它這麼珍貴!”武隆區某村村民黃某某滿臉悔恨地説道。2021年,在未辦理採伐手續的情況下,他擅自砍倒了一棵南方紅豆杉——這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享有“植物大熊貓”的美譽。
2022年,案件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檢察官調查發現,黃某某砍樹純屬為了保護耕作,且存在自首、認罪認罰等從輕情節,更關鍵的是,他還是限定刑事責任能力人。
“不起訴不等於不問責!”武隆區檢察院充分發揮“刑事+公益訴訟”司法合力,依法啟動民事公益訴訟程序,將本案移送武隆區林業局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
2023年,一場特別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會議舉行。林業專家進行評估後,確定本案造成生態環境損害價值量化金額為14145.6元。專家還為黃某某“量身定制”了生態修復方案:在該村集體林地內補植100株紅豆杉,苗木存活率達到85%。
“我一定把這些樹苗都種活。”黃某某當場與區林業局簽訂了賠償協議。整地、挖坑、栽苗、澆水……在黃某某的精心培育下,這片紅豆杉林已迎風挺立,長勢喜人。
2024年,武隆區檢察院邀請“益心為公”志願者會同區林業局專家對修復情況進行驗收評估,結果顯示苗木存活率達到要求。檢察院對黃某某作出情節輕微不起訴決定。
從砍樹人變成種樹人,這片紅豆杉林見證了黃某某保護國家珍貴植物之路,也見證了司法溫度與生態保護的完美融合。
養豬場拆除記
持續監督根除自然保護區內污染源
在世界自然遺産天生三橋核心保護區內,一個非法養豬場一度成為破壞生態環境的“頑疾”。此前,武隆區檢察院發現,該養豬場位於嚴禁養殖的核心區,因環保設施缺失,大量糞便直排,嚴重威脅着遺産地的生態安全。
檢察機關隨即向屬地政府發出訴前檢察建議,督促其拆除違法建築。鎮政府雖完成拆圈工作,但案件並未就此了結。在“回頭看”工作中,檢察官們發現養殖戶陳某再次利用未徹底拆除的場地,搞起了小規模養殖。
原來,由於當時生豬行情向好,陳某抱着僥倖心理,企圖以“化整為零”的方式逃避監管。面對這一反復,檢察機關立即再次啟動監督程序,對鎮政府進行約談,要求其採取更有力的措施,徹底根除污染源,並協助制定科學的拆除方案。
最終,在檢察機關的持續跟蹤與鎮政府的有力執行下,這個多年的“釘子戶”被徹底拆除。這場監督與執行的拉鋸戰,成為了“山察花”品牌持之以恒守護公益的生動注腳。
近年來,武隆區檢察院共立案辦理公益訴訟案件365件,多項案例獲評全國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優秀案件,並獲評市級“保護長江母親河”公益訴訟先進集體。“山察花”黨建品牌,已成為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的生動樣本。
武隆區檢察院相關負責人&&,下一步,我們將持續踐行“兩山”理念,堅決當好世界自然遺産的守護人,讓“山察花”黨建品牌在武隆的綠水青山間綻放更加亮麗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