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五日,巫山曲尺鄉,無人機跨江運輸巫山脆李。記者 尹詩語 攝\視覺重慶
關鍵詞 智慧農業
近段時間,全國各地的生豬交易、消費曲線呈現出上揚趨勢。這些變化,都被榮昌區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的大屏實時記錄。在這裡,不僅生豬的交易、消費情況一目了然,透過“生豬産業大腦”還能實時掌握生豬養殖、加工、價格等全産業鏈的數據。
這只是我市數智賦能農業全産業鏈智能化生産場景的一個縮影。去年來,我市以數字重慶建設為契機,利用AI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加快探索“産業大腦+未來農場”新模式,讓農業生産“耳聰目明”。這些模式如何賦能種植、養殖業高質量發展,連日來記者選取生豬、脆李、榨菜3個“産業大腦”進行了探訪。
生豬産業大腦
養殖數據變“新農資”,戶均增收800元左右
8月25日,位於榮昌區廣順街道的琪金·榮昌豬資源保種場。
一排排自動化豬舍內,用於通風、控溫的智能風機水簾根據預設好的“最適宜”數據,自動啟動或暫停,以確保養殖場內溫度、濕度基本恒定,讓豬舍冬暖夏涼、乾燥整潔。圈舍內,戴着智能耳標的榮昌種豬膘肥體壯。
保種場工作人員王建軍介紹,這個養殖場內的生豬一生下來就會戴上“耳標”,這相當於它們的“身份證”。豬兒要進食時,智能飼料塔會自動讀取“耳標”內儲存的相關信息,並根據該豬的生長階段,提供相應的“營養餐”。
目前,保種場配套建設了電子測定站、電子飼喂站、自動料線、自動環控系統及大數據服務等智能化軟硬體設施設備。這些養殖數據,被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下屬公司國農(重慶)生豬大數據産業發展有限公司收集,納入“生豬産業大腦”的數據庫。
“生豬産業大腦”是市農業農村委員會聯合榮昌區政府開發的數字應用。它構建起“1+1+6+N”的架構,包括1個數據倉、1個AI能力中心、6個要素庫、N個應用,對生産、消費、服務、監管4個核心業務進行數智化建設。
“我們在打造‘生豬産業大腦’的過程中,匯聚了大量行業部門和企業的數據,這些數據成了‘新農資’,通過數據採集共享、分析挖掘、建模,可以幫助養殖戶建設智慧豬場。”國農(重慶)生豬大數據産業發展有限公司産品總監王娟説,在“生豬産業大腦”的幫助下,目前已有100余戶養殖戶建起了智慧豬場。
據測算,“産業大腦+未來豬場”已幫助養殖企業降低20%人工成本、減少10%飼料浪費,每頭生豬節省養殖成本100元至200元;通過金融服務已幫助養殖戶融資5000萬元,有效解決養殖主體融資難問題;完成36萬次自動識別預警,大幅提升監管時效性與精準度;通過“豬豬認證+聯農帶農+雲養雲賣”模式,帶動310戶農戶年均增收800元左右。
巫山脆李産業大腦
接入近4000戶種植戶,從望天收到“掌中控”
8月26日,從巫山縣曲尺鄉萬畝脆李園觀景&上望去,李子樹在烈日下依然生機勃勃。
立秋已過,暑氣仍未消,以往遇到高溫天氣,曲尺鄉權發村脆李種植大戶王恩海會動員全家,抗旱保果樹。意外的是,今年老王卻躺在沙發上“玩”手機。
“有了這個幫手,現在種脆李比前幾年輕鬆多了!”王恩海點開手機上的“巫山未來果園”小程序,裏面能看到自家20多畝果園的情況、當前農事提醒。這天,屏幕彈出的是巫山將持續高溫天氣,為避免土壤水分含量不足,影響李子樹生長,“産業大腦”提醒及時做好灌溉。
王恩海把記者帶到果園,從一棵李子樹下的泥土裏拔起一個裝置:這是一個狀如電器插頭的土壤濕度傳感器,可以連續測量土壤墑情,為是否澆水、澆多少水提供參考。同時,智能高清攝像頭也在監管果樹不同階段的生長情況,葉面出現黃斑、蟲害,都難逃它的“法眼”。
王恩海提到的“産業大腦”是一個名為“巫山脆李産業大腦”的數智化運行平台,涵蓋了“李好管家”“李好生産”“李好服務”“李好金融”“李好決策”5個一級核心業務應用場景和26個二級應用場景,如經營主體電子檔案、生産技術智慧運用、農事生産追蹤溯源、電子交易中心等,實現從生産到消費各個環節數據的有效應用,讓數據助力産業高質量發展。
“以前縣裏的果農,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飯。用上‘産業大腦’後,實現了從望天收到‘掌中控’。”巫山縣果品産業中心主任劉仁鵬説。
目前,當地已有近4000戶種植戶接入“巫山脆李産業大腦”,覆蓋種植面積22.31萬畝,並通過“李好生産”指導種植技術,實現農事管理、果園管護;通過“李好服務”,果農遇上技術難題可在線諮詢農技專家。
涪陵榨菜産業大腦
連接16萬餘戶種植戶,AI算法驅動産銷對接
榨菜絲、脆口榨菜……走進位於涪陵區的重慶市涪陵區國色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色食品)生産車間,兩條生産線24小時連軸轉。傳送帶旁,幾名工人正忙着打包裝箱。
“有了‘大腦’的決策參考,不到一個月,我家的榨菜銷量增長了30%以上。”看到源源不斷的訂單,國色食品負責人薛加余自豪地説。
原來,前不久榨菜産業大腦經過AI智能算法,篩選出了今年上半年企業銷量排行前五的榨菜産品。收到“大腦”推送的信息後,薛加余隨即調整了榨菜生産計劃。
國色食品是一家成長於涪陵本地的榨菜加工企業,生産的榨菜産品有上百個,主要暢銷川渝、華南、華中、東北等地區。去年以來,公司不斷開發榨菜新産品,拓展市場。其中推出的陳香手工榨菜新品,深受消費者喜歡。
“消費者喜歡哪款産品,我們也沒有廣泛調查過,為了盡可能降低銷售風險,公司只能平均生産各種産品。”薛加余説。
去年9月,榨菜産業大腦2.0版本上線,國色食品成為搶先註冊的首批用戶。“大腦”集成了産業鏈上下游數據,通過自帶算法分析,很快統計出哪款産品在哪些區域受歡迎,企業就能根據市場反饋再組織榨菜生産。
據介紹,榨菜産業大腦是涪陵區整合榨菜全産業數據搭建的智能化能力中心,集成了種菜幫手、加工助手、營銷高手、監管能手、服務好手五大場景,能為青菜頭的種植、加工、成品銷售提供全流程決策服務。
“有了‘大腦’的精準畫像,生産端和市場端實現了精準對接。”薛加余説,目前他們正根據“大腦”反饋的市場信息,創新開發更多的新産品。
如今,“榨菜産業大腦”已連接榨菜種植戶16萬餘戶、197家榨菜股份合作社、41家榨菜生産企業,並完成了精準畫像,初步摸清了産業鏈堵點、難點。
涪陵榨菜産業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下一步涪陵將依託匯總的數據信息,進一步完善大腦功能,讓數據動起來,服務更多種植戶和加工企業。
數讀>>>
●聚焦以3個種植業、4個畜牧業、3個漁業行業大腦為主要支撐的農業數字經濟“10+N”架構體系,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賦能産業生産、加工、流通、品牌、文化和服務等環節,加快“産業大腦+未來農場”新模式的建設規模和應用貫通
●依託龍頭企業、鏈主企業,我市力爭今年加快上線3個細分行業産業大腦、打造20個未來農場;力爭到2027年,建成農業産業大腦10個、未來農場60個以上
(整理:趙偉平)
相關新聞>>>
重慶農業生産信息化率2027年力爭突破35%
本報訊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趙偉平)8月29日,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委獲悉,我市力爭到2027年農業生産信息化率突破35%。
近年來,我市以數字重慶建設為契機,堅持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推進智慧農業高質量發展,初步構建了以“四千行動”為頂層構架的“1+4+4+N”數字“三農”體系。
截至目前,榮昌生豬、巫山脆李、忠縣柑橘等細分産業大腦上線運行,探索建成江津區江小白未來農場、渝北區嘉禾智慧種苗工廠、忠縣新立鎮未來果園等10個未來農場。
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市農業生産信息化率僅有26.5%,較發達省份還有很大差距,智慧農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現象也比較突出。
為此,今年我市將聚焦智慧農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統籌推進技術裝備研發、集成應用、示範推廣,積極探索“産業大腦+未來農場”“區塊鏈+農業”等新模式,加快推動智慧農業全面發展,有力支撐農業現代化建設,力爭到2027年農業生産信息化率突破35%,建成農業産業大腦10個、未來農場60個。
具體而言,將聚焦加強智慧農業戰略性前瞻性謀劃、紮實築牢智慧農業基礎、強化智慧農業科技創新、拓展智慧農業應用新場景、抓好智慧農業引領區建設、加快區塊鏈技術創新應用六個方面,重點推進。
在紮實築牢智慧農業基礎方面,將不斷豐富農地“一張圖”數據和圖層;促進農産品“一碼通”落地運行;推動農信“一本賬”為農戶、農業經營主體精準“建檔畫像”;推動農事“一張網”盡快形成覆蓋市、區縣、鄉鎮、村四級實戰實效能力。
在強化智慧農業科技創新方面,將充分發揮農業農村部西南山地智慧農業技術重點實驗室(部省共建)、西南大學和五所智慧農業學院等的作用,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加大農業核心算法、農業機器人、農業傳感器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在拓展智慧農業應用新場景方面,我市將聚焦農業數字經濟“10+N”架構體系,引導區縣和鏈主企業揭榜挂帥建設細分行業大腦,加速推進未來農場建設,培育一批具有較強複製推廣能力的智慧種業、智慧種植業、智慧畜牧業、智慧漁業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