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器人高校迎新
8月30日,永川區重慶智能工程職業學院,雙足機器人“志願者”引導新生完成報到。
當日,該學院迎來2025級新生報到日,以科技“硬實力”呈現了一場融合創新與溫暖的迎新盛宴。該校相關負責人&&,此次機器人迎新是希望以直觀、有趣的方式,讓新生第一時間感受科技魅力與專業前景,照亮每一位新生踏入大學的第一程。特約攝影 陳仕川/視覺重慶
關鍵詞 智慧教育
近年來,重慶市教育數字化對標數字重慶“1361”整體構架,充分發揮數字教育賦能牽引作用,構建起“135E”數字教育體系,即以1個教育數字底座為支撐,貫通“市—區縣—學校”三級治理體系,推動5大教育核心業務數字化改革,打造智慧校園新生態。通過智慧賦能教育,為建設新時代教育強市、打通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與教育治理融合通道探索新路徑。
重慶郵電大學:
智慧教育應用成為全國典型
“這個知識點我還不太理解,能再講一遍嗎?”8月28日,在重慶郵電大學(以下簡稱重郵)智慧教室裏,一名學生向屏幕裏的數字人教師提問,虛擬教師立即給出詳細講解。
作為工信部、教育部“5G+智慧教育”應用試點全國典型項目,重郵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5G+智慧教育”示範應用覆蓋全校3萬餘名師生,以唯一校園數字身份“統一認證碼”關聯教務、學工等100余個業務系統數據,構建全生命周期數據檔案。
當天,記者跟隨提前返校的重郵集成電路學院大三學生楊樂樂,體驗了智慧校園的一天。
清晨6點30分,楊樂樂來到學校運動場鍛煉身體。“通過智慧採集系統,可以實時記錄和統計我們的運動情況。”楊樂樂邊跑邊介紹,他的手機隨即接收到“校園一網通辦”發來的詳細運動分析報告。該校智慧體育系統管理員傅佩瑩介紹,該系統可實現在全校運動場地對學生體育活動進行無感知、伴隨式數據採集,對學生的體育參與和健康狀況進行精準畫像,為體育教學提供科學依據。
8點整,楊樂樂走進第四教學樓4301智慧教室。該校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管春正在錄製一節《電子電路基礎》公開課,楊樂樂特意來到現場學習。
“正式上課時會直播,學生也能在&&上看錄播,實現資源共享。”管春介紹,通過AI助教,他將講課內容轉換成文字並按章節進行整理,視頻、文字可隨時切片,方便學生復習。“我們還可以向系統裏的數字人教師提問,能得到及時答疑及針對性指導。”楊樂樂補充道。
“目前,學校教學端已建設50余間智慧教室、200余間多媒體教室,實時採集師生課堂互動、上課姿態、課堂考勤等數據,構建課堂教學主題數據庫,為學生課堂質量評價、學習資源推薦等提供高質量數據支撐。”重郵信息中心工作人員儲雯介紹,該校“5G+智慧教育”示範應用實現了學生10大類33項數據的整合,從五育並舉維度建立評價模型,實現全過程縱向評價、全要素橫向評價,整合形成“學生成長駕駛艙”,促進學生全方位成長。
下午3點,楊樂樂走進“紅色通信”虛擬倣真實驗中心,戴上VR眼鏡、沉浸式體驗雲陽縣上壩鄉生基村通信基站的建設場景。
下午6點,楊樂樂吃完晚飯後,連上校園Wi-Fi,打開AI校園助理,填好並上傳自己的綜合素質測評表。隨後,他又打開AI科研助理,快速瀏覽學科前沿動態、查詢科研論文資源,構思學位論文撰寫框架。“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入,不僅讓校園更智慧,也讓我們的學習和科研更高效、讓大學的生活更美好!”他感慨道。
禮嘉實驗小學:
讓AI深度融入教學
“前進、轉彎、亮起紅燈!”8月27日,在兩江新區禮嘉實驗小學校(以下簡稱禮嘉實驗小學)的瑪塔機器人教室裏,信息科技教師趙冰雪正在調試瑪塔機器人,“這是給一年級新生準備的課程。”
2024年,禮嘉實驗小學入選教育部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建起少年人工智能學院。“2021年建校時,我們就把編程教育納入一年級常規課程。”該校黨支部書記、校長江均斌介紹,實施僅一年多,全校182名學生就有超過100人次在各類編程比賽中獲獎。如今,該校創設了計算機教室、人工智能及機器人實驗室、無人機教室、英語聽説實驗室、STEAM實驗室、瑪塔機器人教室6大智慧育人場景,開設了10余門人工智能相關課程,覆蓋不同學段需求。
“在我們學校,AI並非只停留在興趣課程,更深度融入常規課堂,讓抽象知識變得可觸可及。”該校數學教師肖戀戀舉例説,在幾何課《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上,學生可以通過AI生成的動畫,自主拖動圖形完成拼接,直觀數出方格數量得出面積。
“過去講幾何變換主要靠想象,現在有了AI,學生可以親手操作圖形變化,抽象概念一下就具象化了,課堂效率與學生理解度顯著提升。”肖戀戀説。
“AI還延伸至教學全流程。”該校教務處主任滕飛解釋,例如,課前,教師可以利用智慧教育資源庫快速形成個性化教案;課中,通過互動功能講授教學重難點,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課後,系統自動統計錯題分佈,生成學生個性化成長記錄,實現因材施教。
“此外,學校已建成50余個智能體,助力教與學效率的提升。”江均斌解釋,智能體是指能夠感知環境並採取行動以實現特定目標的智能系統,在學校教育場景中以“教學輔助工具”形式存在,教師經培訓後可在網上自行創建。例如,在音樂課堂中,創建“為你寫歌”智能體,可以讓孩子們體驗自己寫歌的樂趣等。接下來,該校計劃開發100個智能體,服務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培訓機構監管一件事:
賦能校外培訓治理
“孩子一直想學游泳,之前不知道附近的游泳館哪家靠譜,現在在App上就能實時查看機構情況,有問題還能一鍵投訴,太方便了!”近日,家住渝中區大坪街道的家長李女士,通過“渝快辦”&&找到了一家滿意的游泳培訓機構。這得益於渝中區打造的“培訓機構監管一件事”數字化治理體系。
為貫徹落實“雙減”政策,以數字化手段提升校外培訓治理效能,渝中區推出“培訓機構監管一件事”。“目前該體系已完成‘渝快政’‘渝快辦’兩端上線,實現‘培訓機構登記—監管—處置—復盤’全流程閉環管理。”渝中區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體系已納入數字重慶建設第一批區縣應用“一本賬”和數字重慶建設2024年“三個一批”全市複製推廣應用名單,實現全市41個區縣復用共享。
不僅如此,該系統還具備“一碼可查”功能,即對審批登記的培訓機構,系統會自動賦碼,對“無證”的機構,會採取拍照識別營業執照、門面照等方式動態納管,構建“一機構一碼”的全生命周期閉環監管體系,具備群眾投訴舉報、監管信息反饋等“一碼多用”功能。
該負責人介紹,該系統通過物聯網設備巡查、AI技術感知、大數據分析、“隨手拍”等多種途徑,對25類培訓問題和風險進行智能識別和預判,並依據風險等級實行“紅黃燈”分色亮燈預警。此外,核查處置環節還實現了“一鍵直達”,讓應用在全市更好地共享。
數讀>>>
●全市97.5%的區縣建成教育城域網,學校互聯網接入率達100%,擁有多媒體教室的學校佔比達100%
●全市建成市級智慧教育應用示範區縣11個、智慧校園建設示範學校550所,6家單位入選工信部、教育部“5G+智慧教育”應用試點,19個智慧教育案例入選全國典型案例
●截至2024年,教育入學“一件事”累計為全市57.5萬名義務教育階段新生提供線上入學服務,獲得學生家長評價40.1萬條,滿意率達99.2%
(整理:李周芳)
相關新聞>>>
重慶數字教育建設跑出“加速度”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周芳
近年來,重慶市着力構建數字教育“135E”體系架構,力爭三年形成基本能力、五年形成體系能力,加強全市教育數字轉型、智能升級。在這一進程中,重慶着力建強用好“渝教雲”、重慶教育寬帶網、重慶智慧教育&&等新型基礎設施,全市97.5%的區縣建成教育城域網,擁有多媒體教室的學校佔比達100%。
圍繞打造全場景、全鏈條數字教育應用體系,重慶謀劃建設“惠學生”“數智強師”“校園智治”“渝有優教”“智匯産教”5大教育綜合應用。目前這5大應用已全部進入數字重慶建設重大應用“一本賬”。
此外,數字教育融合創新的步伐也持續深化。重慶聚焦數字重慶三級治理體系,遴選設定105項教育領域城市體徵指標,完成入學智能辦件、研學實踐服務等8個多跨事件三級貫通,在渝快辦開通“學生空間”和“教師空間”。重慶入選國家智慧教育&&全面深化應用試點和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行動試點;“教育入學一件事”被國務院選樹為“高效辦成一件事”典型案例,入選《中國智慧教育白皮書》,相關經驗獲推廣。
值得關注的是,重慶多所知名學校也結合自身特色,積極投身智慧教育實踐並形成亮眼成果。例如,重慶一中率先在重慶市中小學成立了“AI教育研究室”;重慶南開中學獲評全國首批智能研修&&規模化應用領航培育校;重慶市巴蜀中學校則構建了“數字孿生”線上數字教育&&巴蜀雲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