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青工” 等你來秀-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08/22 17:22:34
來源:重慶日報

“理響青工” 等你來秀

字體:

  青增泰操作設備

  石勝蘭在刺繡 攝/張西蒙

  宋天祥在檢查設備

  趙雪與同事進行高純鍺伽馬譜圖解析

  青年強則國強,青年興則工運興!在重慶這片熱土上,紅岩精神與工匠血脈交融,新一代産業工人正以思想為炬、以技能為刃,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2025年,重慶市總工會創新推出“重慶工人紅岩大思政課”,精心打造“理響青工”重慶工人宣教品牌,為青年工人搭建起成長與展示的廣闊舞&。在這裡,我們聚焦車間裏的每一次火星四濺,每一絲精準的刻度,更關注青年職工內心深處對信仰的堅守與對職業的熱忱。我們記錄下青年職工在機床旁專注的神情,在技術創新中閃爍的智慧火花,以及在團隊協作中展現出的堅韌與擔當。這些瞬間,不僅是個人成長的印記,更是重慶工業發展史上熠熠生輝的篇章。

  在此,我們誠摯邀請每一位青年職工,成為紅岩精神的傳播者,將革命先輩的崇高信仰與價值追求,融入日常工作與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傳遞給身邊的每一位同事,讓你們的青春心聲,匯聚成推動時代發展的磅礡力量。

  青增泰:

  從産線調試工到全國勞模 用匠心淬煉新時代技能勳章

  “設備運轉的每一聲響動,都是創新的心跳。”在重慶四聯測控車間裏,35歲的青增泰正俯身調試一台智能壓力變送器,指尖在儀器面板上輕快跳躍。這位剛在2025年榮獲“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的工匠,14年前還是産線上一名普通的調試工。從拆解家電的“好奇少年”到執掌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創新領路人”,他用一把螺絲刀擰出了屬於新時代産業工人的成長道路。

  把重復做到極致

  平凡崗位裏迸發創新火花

  “剛進廠時,每天重復擰螺絲、測參數,我一度懷疑這份工作的意義。”青增泰坦言,2010年從重慶工業職業學校機電一體化專業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四聯測控製造二部擔任調試工,面對單調的流程,年輕的他陷入迷茫。轉折發生在2013年重慶市首屆青年職業技能大賽前夕。他抱着試試看的心態參賽,每天下班後對着設備反復練習,將産品標定輸出精度控制在0.01毫安以內。最終,這位“新人”斬獲第二名,並被破格晉陞為技師。

  創新藏在細節裏。2014年,他發現PDS變送器端子板測試需兩人配合,用鱷魚夾分別檢測高壓絕緣和漏電流,耗時60秒且自動化程度低。“能不能讓測試點自動對接?”他找來廢舊工品改裝制支架,請教設計人員優化檢測參數,最終研發出一體化測試設備,將工序壓縮至10秒,效率提升6倍。

  “當設備第一次穩定運行時,我突然懂了:創新不是憑空造車,而是在重復中找到優化的可能。”青增泰感慨道。

  從“孤軍奮戰”到“百花齊放”

  讓技能之光照亮更多人

  “一個人的技能再精,也撐不起整條生産線的升級。”2017年青增泰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時,他堅持“傳幫帶”的技能傳承方式。在工作室的操作&前,他常對徒弟們説:“我帶你們不是教手藝,是教方法——看到一台設備,先想能不能再快1秒。”

  工作室成立8年來,他帶領團隊完成50余項工藝改進,研發出磁性軸向元件自動整形設備等12&專用設備,累計為企業節約成本300余萬元。更可貴的是,這裡成了技能人才的“孵化器”:1200餘人次接受培訓,高技能人才佔比從最初的15%提升至34%,走出了3名重慶市技術能手。“上次有個徒弟改進了點膠機,效率比我的方案提高了10%,這就是傳承的意義。”他眼中閃着自豪的光。

  2021年,工作室升級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為儀器儀表行業的"創新孵化器"。他也受聘為重慶多所職業院校的産業教授,帶學生在車間裏上“實景課”:“課本裏的參數是死的,但設備的‘脾氣’是活的,得親手摸過才知道。”

  以匠心致初心

  書寫技能報國的時代答卷

  “全國勞動模範這個稱號,不是給我個人的,是給所有扎根一線的産業工人的。”面對新榮譽,青增泰始終保持着清醒。在他看來,新時代的勞模精神,既要“埋頭拉車”,更要“抬頭看路”。

  2020年,公司智能壓力變送器産能擴充,溫度補償工序成了瓶頸。“不能增加場地,那就讓設備‘減肥增效’。”他帶領團隊重新設計溫控算法,短短6個月,便使單&溫度補償裝置的日産量翻了一番,生産效率提升100%,補償前人工檢測時間減少50%,一次補償合格率提升近6個百分點,達到99.38%,為企業産品滿足市場需求、降本增效作出了突出貢獻。

  如今,在四聯測控的車間裏,青增泰設計的設備仍在高速運轉,而他又盯上了新目標:“下一步要把5G技術融入生産設備監控,實現柔性維護,讓設備故障率降低30%。”這位從産線走出來的全國勞模,用行動證明:在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跨越的征程上,每個平凡崗位都是創新的陣地,每雙勤勞的手都能淬煉出時代的勳章。

  石勝蘭:

  輪椅上的非遺守護者 用絲線繡出生命華章

  8月的驕陽透過雕花窗欞,照在奉節縣勝蘭夔繡工藝品工作室的繡架上。石勝蘭坐在輪椅上,銀線在她指間穿梭,在素絹上勾勒出夔門的雄奇輪廓。這位39歲的“輪椅繡娘”,正用針線續寫着她與蜀繡的傳奇故事——從被醫生斷言“活不過兩三年”,到成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蜀繡(奉節夔州繡)代表性傳承人,她用26年的堅韌,在命運的畫布上繡出了最絢麗的圖案。

  命運折不斷追夢的翅膀

  1998年的那個夏天,12歲的石勝蘭在山路上摔下懸崖,高位截癱的診斷書像一塊巨石,砸碎了她的童年。“醫生説,以家裏的條件,我活不過兩三年。”躺在折疊床上的日子裏,她看著母親農活間隙奔忙的身影,額頭上的汗水滴在自己臉上,心裏只有一個念頭:“不能成為家裏的累贅。”

  2007年,一次街頭邂逅讓她與蜀繡結緣。“第一次摸到繡針時,就像握住了救命稻草。”她拜奉節繡娘單大琼為師,初學刺繡時,常人可坐可站的刺繡姿勢,對她而言卻是挑戰。久坐導致易生褥瘡,手被針扎出血泡,腰部的無力也讓她常痛得冷汗直流。但她憑藉頑強毅力,不分晝夜苦練。從基礎針法到十多種常用針法,每一次被針扎都是成長的提醒。

  “在領獎&上我才明白,命運給你關上一扇門,總會為你留一扇窗,而手藝就是鑰匙。”2007年重慶市首屆職業技能大賽上,學藝最短的她憑《牡丹小鳥》斬獲優秀獎,拿到國家職業資格三級證書。

  針尖上的傳承與創新

  “蜀繡不能只守着老手藝,得有新模樣。”2010年,石勝蘭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存為師,將亂針繡的繪畫邏輯融入蜀繡。她反復試驗,用交叉錯落的針法表現夔門的光影,“瞿塘峽的霧是流動的,普通齊針繡不出來,得讓絲線‘活’起來。”

  《夔門紅葉》中,她用交叉錯落的針法讓紅葉似燃燒的火焰,襯得瞿塘峽愈發雄渾;《丹青正氣圖》以竹葉倣形漢字連成詩句,藏着“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的深意。這些作品接連斬獲國家級“工匠杯”金獎,還登上“一帶一路”國際技能大賽舞&。

  2019年成為重慶市非遺夔州繡代表性傳承人後,她更執着於技藝革新:“傳統不是守舊,要讓年輕人也喜歡。”她嘗試在繡品中融入現代設計元素,開發出兼具觀賞性與實用性的文創産品,“非遺活在生活裏,才有生命力。”

  絲線織就希望之路

  10餘年間,石勝蘭從基礎針法到複雜構圖再到成品裝裱,手把手教學,培訓殘障學員超2000人次,幫助超過500人實現居家就業,重新樹立了對生活的信心。腿部殘疾的高林菊如今能獨立完成《荷花》:“石老師總説,輪椅能限制身體,但鎖不住想飛的心。”她為手抖學員設計簡化圖案,給視力不佳者放大繡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刺繡節奏,就像夔門的水,急流有急流的力量,緩灘有緩灘的韻味。”

  作為奉節縣政協委員,石勝蘭提交的《關於加大殘疾人就業扶持力度的建議》推動了當地無障礙設施建設。“我坐著輪椅走了太多坎坷路,不想別人再重復我的難。”她&&,榮譽不是終點,是讓更多人看到希望的起點。

  如今,石勝蘭正帶領團隊開發文創産品,讓夔州繡走進尋常百姓家。“有人説非遺太高雅,我偏要讓它接地氣。”她拿起一款繡着夔門圖案的書簽説,“勞動不分高低,能把熱愛的事做到極致,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宋天祥:

  80後工程師的筆記本 記錄着上千次故障的“診療方案”

  2025年4月2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內,重慶湘渝鹽化有限責任公司電控部副部長宋天祥接過全國勞動模範證書,心情格外激動。這位80後工程師,用18年扎根生産一線的堅守,詮釋着新時代勞模精神,更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鹽化工領域書寫着中國工人的奮鬥故事。

  聽懂設備的語言,就沒有破不了的題

  “每個設備都有生命,你得聽懂它們的語言。”2007年,剛從四川理工學院畢業的宋天祥背着行囊走進重慶湘渝鹽化有限責任公司,成為該公司2060聯鹼工程安裝建設電儀工。面對複雜的電控系統和轟鳴的設備,他選擇了最踏實的成長方式:每天工作至少工作12小時,幾乎放棄了節假日休息時間。《工業自動化控制手冊》也被他翻得卷邊,工作服口袋裏永遠裝着螺絲刀和萬用錶,他自嘲為“設備保姆”。

  2015年的一個深夜,小袋鹽加碘控制系統突發故障,生産線瀕臨停擺。廠家遠程指導無果,宋天祥帶領團隊進入控制室,“別人説不行,我偏要試試。”他連續48小時拆解程序邏輯,自主編寫控製程序,最終不僅化解危機,讓生産線“起死回生”,更打破了這個項目的技術壟斷。“那一刻我明白,核心技術握在自己手裏才踏實。”

  這樣的“戰鬥”,18年來從未停歇。2020年,他攻克空壓機控制器跨設備適配難題,讓10余&超期服役設備“重生”,年節省維修費超百萬元;2022年,他破解鍋爐引風機高壓變頻瓶頸,年省電費500萬元。“設備的每聲異響都是求救信號,我們慢一秒,生産線就多一分風險。”宋天祥的工具箱裏,至今放着寫滿技術心得的筆記本,記錄着上千次故障的“診療方案”。

  每度電的節約,都是對綠水青山的承諾

  “雙碳目標不是口號,是我們電控人的責任。”宋天祥深知,電控系統是工業的“大腦”,節能降耗得從這裡突破。2018年,應急管理部要求15天內完成上萬個工藝數據報警點改造,面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宋天祥沒有退縮,而是在控制室支起行軍床,帶領團隊自主編程調試,最終按期完成整改,為企業守住了安全生産底線。

  “每一分錢都該花在刀刃上。”2022年,有毒有害報警儀網絡整改陷入僵局,廠家報價高昂。宋天祥帶着團隊拆解現有設備,重新設計線路布局,用最少的投入完成合規性改造,省下100余萬元資金。2024年,他牽頭的新舊設備兼容項目投用,年省電費400萬元。“綠色發展不是犧牲效益,是找對方法。”他帶領團隊建立的智能控制系統,讓能耗數據實時可見,“就像給設備裝了‘健康監測儀’,哪浪費一目了然。”

  一個人是做事情,一群人才是做事業

  作為工匠精神的“播種人”,宋天祥深知傳承的重要性。“換新品誰都會,弄清楚哪壞了、為什麼壞,才是真本事。”他把“修舊利廢”當作技術傳承的“活教材”,帶着徒弟拆解、檢修,十餘年來培養出眾多技術骨幹。

  如今,宋天祥仍堅持每天到車間巡檢,親手處理重大故障,無償分享技術成果。“從專科生到高級工程師,我靠的不是天賦,是‘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的堅持。”他常以自身經歷勉勵年輕技工。

  從工廠車間站到全國勞模的領獎&,宋天祥用18年光陰證明:勞模精神不是遙不可及的光環,而是扎根一線的堅守、直面挑戰的勇氣,是“把平凡做到極致”的信念。正如他所説:“要像鹽融入生活那樣,讓自己的經驗滋養更多人。”這份堅守與傳承,正激勵着更多産業工人在逐夢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上奮勇前行。

  趙雪:

  “核與輻射安全沒有‘差不多’ 必須萬無一失”

  在重慶市輻射環境監督管理站的實驗室裏,分析室主任趙雪正俯身進行伽馬核素能譜分析,屏幕上跳動的核素曲線在她眼中如同“安全密碼”。從業15年來,趙雪帶領團隊以精準數據守護重慶市的輻射安全,用專業與擔當詮釋着“身上裝備的重量,遠不及肩頭責任重”的深刻內涵。

  巧思破難題,在細微處淬煉專業鋒芒

  “實驗裏的一些難題,可能在生活細節裏找到解決辦法。”趙雪常這樣跟團隊説。2010年,應用化學專業畢業的她走進這個特殊崗位時,因實驗室條件有限,為準確及時上報監測數據,她常常需要探索更加高效的實驗分析前處理工具和分析流程。

  釙-210分析項目中純銀片表面氧化物的去除很關鍵。初期使用傳統砂紙打磨,會留下深淺不一的劃痕影響測量結果,轉機出現在街角的美甲店。趙雪看著店裏美甲師用拋光條輕鬆讓指甲光亮如新,突然頓悟:“這東西比砂紙更細膩,説不定能改善銀片劃痕問題。”實驗驗證的結果令人振奮——拋光條操作省時省力,銀片光潔度遠超預期,測量數據精準度也大幅提升,日常工作裏這種例子還有很多。“搞技術不能死磕書本,有很多創新靈感都來源於生活。”趙雪説。

  “跨界思維”成了她的工作特色。在高純鍺伽馬能譜技能“考核”中,當同行完全依賴物理測量時,她嘗試用化學手段復測,“雙法印證讓數據更可靠”。如今,她已帶領團隊分析審核輻射環境質量手工監測數據超2萬個、自動監測數據逾500萬個,參與完成國家級和市級重要課題項目20多項,技術水平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全球能力驗證,穩居國際前列。

  擔當守底線,於風險中築牢安全屏障

  “核與輻射安全沒有‘差不多’,必須萬無一失。”這是趙雪刻在心裏的準則。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時,她和同事們連續值守夜班,在輻射監測儀前緊盯數據變化,第一時間向國家和市政府上報人工放射性核素數據,成了回應公眾關切的“定心丸”。“那時候腦子裏只有一個念頭:不能讓恐慌比輻射先擴散。”

  日常工作中,她帶着團隊深入大劑量輻射場所監測,用專業裝備消除潛在輻射安全隱患;處理移動通信基站、高壓輸變電等投訴,用專業知識化解居民疑慮;為重慶重點項目提供輻射技術支持,用專業數據讓項目早日落地投産。

  近年來,她還為全國近20個省市提供過技術交流和監測培訓的技術支持,把重慶經驗帶到全國各地。“輻射安全在全國就是一盤棋,我們多開展技術交流,有助於輻射監測事業發展沒人掉隊。”在她看來,技術的價值不僅在於解決問題,更在於傳遞守護安全的能力。她常説:“每個數據背後都是千家萬戶的安寧,小數點後幾位的誤差,可能就是安全與風險的距離。”

  傳承育新人,用熱愛延續奮鬥星火

  “前輩當年就是手把手教我放射性分監測技術,現在我也要把技能傳下去。”趙雪常常提起恩師杜恒雁的教導。這種“老帶新”的傳承,如今在她身上延續——她把多年積累的經驗編成實施細則和教學幻燈片等資料,在實驗室裏設置“師徒AB角崗位”,帶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看到年輕人成長為技術骨幹,比我自己獲獎還開心。”她堅毅地説。

  近10年,國家共舉辦2次全國輻射環境監測技能競賽和2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她參與和帶領團隊在輻射監測領域斬獲“3個團體第一名,一個團體第二名”的佳績,累計23人次獲個人單項獎。這支平均年齡32歲的年輕隊伍,先後榮獲“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全國巾幗文明崗”“重慶市生態環境系統先進集體”等榮譽,成為生態環保鐵軍的亮眼代表。

  當被問及為何能堅守這份高風險、高強度的工作時,她笑着説:“重慶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最後一道關口,我們多一分細緻,下游就多一分安全。這份工作,值得用一輩子去守護。”(楊力 江靈利 圖片除署名外由受訪者提供)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