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客戶端重慶8月18日電(唐湛)晨霧中,金佛山海拔1200米的山崖上,38歲的護林員梁倫手持鐮刀,與妻子楊萬波匆匆吃過早飯,便準備開啟新一天的銀杉巡護。父親梁正福默默遞過磨好的鐮刀,輕聲叮囑注意安全,母親也在一旁關切,夫妻二人的身影漸漸隱入群山。
沿着絕壁上的水渠步行一小時,梁倫和妻子抵達老屋,不遠處便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銀杉的生長地。梁倫的核心工作是照料這些“植物活化石”,給幼苗澆水、檢查有無損傷。到達銀杉林後,他逐一查看48株掛牌銀杉的生長情況,興奮地指着最大的一株説:“你看這株銀杉已經結果,今年肯定有大收穫!”
梁家與銀杉的緣分,始於梁倫的爺爺梁隆權。1983年,保護區科考隊到訪,梁家人才知曉這些杉樹是“植物活化石”。因居住地近,守護重任落在了53歲的梁隆權肩上。他是個“認死理”的人,將“任何外人不得進入銀杉林”奉為鐵律,連梁倫兒時溜進林裏都會挨罵。曾有科研機構人員持介紹信想來科考,他硬是沒放行,直到保護區工作人員到場。正是這份較真,讓銀杉在他手中從未出意外。
時光流轉,山路依舊,梁隆權的腳步卻漸顯蹣跚。1990年,28歲的梁正福接過守護接力棒,這一守便是31年。接力棒交到他手中時,銀杉名聲漸遠,守護壓力陡增。曾有一夥社會青年想闖進林裏摘枝丫,梁正福發現後嚴厲制止。對方不理會,他厲聲警告並報警,對方終被嚇退。他説:“這是國家和我父親交代的事,必須盡責。”作為第二代守護人,梁正福還在科研人員指導下參與保護研究。他發現銀杉林下枯枝落葉過厚,種子落不到地上難以發芽,這一疑問引起科研人員關注,隨後採取人工干預,為野生幼苗繁育打下基礎。

梁倫在巡護中查看銀杉幼苗生長情況。甘昊旻攝
2021年,梁正福到了退休年紀,將守護重任傳給兒子梁倫。那個曾不敢私自進銀杉林的孩子,終於迎來渴望的守護時刻。他説:“從爺爺到父親再到我,幾輩人做同一件事,與人交談時都覺得自豪!”
守護銀杉的四年裏,梁倫的工作更深入,參與開展人工銀杉野外回歸試驗、監測管護野生幼苗等工作。隨着了解加深,他對銀杉多了份敬重。如今妻子也加入護林員隊伍,給了他全力支持。讓梁倫欣喜的是,2024年7月,117株野生幼苗破土而出,創歷史紀錄。但這些幼苗脆弱,如何提高存活率是科研人員正在攻關的課題。
梁家三代人用42年光陰,將一句樸素承諾刻進銀杉年輪。從爺爺的承諾堅守,到父親的責任執着,再到梁倫的情感傳承,這場跨越世紀的守護仍在繼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