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韌性重慶”的治理密碼-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08/17 08:21:00
來源:重慶日報

解鎖“韌性重慶”的治理密碼

字體:

  一個暴雨如注的夏夜,綦江區藻渡水庫壩體安若磐石,水面上泛起密集的水花。當晚值守的工程師盯着監測屏,數據跳動間,下游綦江城區的百萬居民正安然入夢——這座原計劃在2027年4月前具備下閘蓄水條件的水庫,已在今年汛期發揮初步作用,在城市與洪水之間築起安全有效的“大壩”。

  這樣安心的場景,正在巴渝大地不斷顯現。近年來,重慶轉變城市發展方式,以一場深刻的變革詮釋“城市韌性”的新內涵:從對抗災害的工程硬實力,到城市“毛細血管”的智慧運維,再到生産安全的精細管控,一條集約高效的韌性城市發展新路徑日益清晰。集約高效的數字網絡,精密的工程調度,牢固的監管防線……共同編織起一張守護城鄉千萬市民生命財産安全的“韌性之網”。

  科技賦能

  織密防災救災“防護網”

  8月8日,綦江區趕水鎮,藻渡水庫施工現場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裝載混凝土的灌裝車輛穿梭其中,各種機械設備轟鳴,現場管理人員、施工人員井然有序地忙碌着。

  “3個月前就提前達到度汛高程。今年汛期,這道壩就像‘門神’,守護着下游的趕水場鎮和綦江城區。”工程項目業主負責人何迎春抹了把汗,指着已超過356米高程的壩體説。

  這座在建水庫,是重慶運用工程手段築牢防災根基的縮影。去年以來,重慶聚焦地災隱患點、水庫、山洪溝道等薄弱環節,汛前完成水毀修復、地災工程治理等重點項目,讓“硬防護”成為城市韌性的第一道屏障。藻渡水庫建成後,每年將新增1.79億立方米供水量,灌溉23.5萬畝土地,惠及沿線343萬人,把綦江流域的防洪能力由20年一遇提升到50年一遇,“防”和“用”之間實現集約高效。

  工程防治固根本,但想“跑贏”自然災害,數字化監測預警必不可少。

  前不久,一場暴雨突至,江北區南橋寺立交下穿道出現積水,“積水超標,禁止通行!”數字應急“積水查”突然彈窗,路口信號燈同步變紅。系統自動向公安交管部門發出預警指令,附近巡邏的交巡警火速到場疏導,組織車輛臨時改道;住建部門的抽排車緊隨而至,20分鐘後積水排除,立交恢復交通,車輛安全駛過。“以前靠人盯,現在靠系統‘喊’,效率大大提升。”參與疏導的交巡警感慨。

  這樣的“科技神器”在重慶已不鮮見。

  在武隆區長壩鎮鵝冠村的地災隱患點,GNSS位移監測設備全天候工作,實時傳回雨量、位移變化等數據。“以前爬坡看裂縫,現在數據自動報,村民都説心裏踏實多了。”網格員陳光明説。

  應急叫應終端、應急前突車、對講終端……前不久,涵蓋防汛抗旱、森林防滅火、地震地災、預警監測、通信服務、綜合保障、航空救援七大類的3.1萬台(套)應急救援裝備設備,在全市分批次配發並投用,像毛細血管般分佈在各區縣,進一步提升各地應急救援能力。

  高效響應的機製革新,讓預警為保護群眾生命財産安全提供了“黃金時間”。

  6月19日15時,南川區頭渡鎮玉&村的山坡上,北斗位移監測系統突然報警——滑坡體後緣位移速率異常,直接威脅下方35戶79人的生命財産安全。駐守地質工程師陳宵宇帶着“四重網格員”趕到現場,腳下的泥土還在微微顫動。“快!轉移!”確認險情後,南川區“1+3+N”應急機制迅速啟動,20人的應急專班攜帶設備火速到場,最危險的6戶9人首先被緊急轉移……

  1小時後,“轟隆”一聲,76立方米的土石滑下,損毀1間房屋。“差一點就出事了!”村民丁陸中看著自家房屋旁的滑坡痕跡,心有餘悸。前不久,應急管理部風險監測和火災綜合防治司對包括南川區在內的重慶市5起成功避險案例予以通報表揚。

  這樣的精準處置,源於重慶構建的“數字底座”:動態更新41類、3.8萬個風險隱患點,落實“一點一策”;歸集137類數據,連接11304個感知設備,讓數據“跑”在災害前面。

  數字管線

  守護城市運行的“生命線”

  “滴!滴!”今年2月,渝中區化龍橋街道的地下,雨水管道內安裝的感知設備突然報警。兩分鐘後,“數字管線”系統向當地住建部門發出預警信息:“雨水氨氮超標,疑似有污水流入。”

  巡查人員帶着管道機器人趕到現場。屏幕上,機器人傳回的畫面清晰顯示:一處雨水管道接口破裂,污水正在滲入。“要是以前,必須開挖路面找漏點,現在機器人‘鑽’進去就能較快找到癥結。”參與處置的渝中區住建委工作人員説。確認漏點位置,修復隊伍隨即進場,半天時間便完成搶修。

  這場管網破損高效處置,依靠的是重慶“數字管線”應用系統。

  作為山地城市,重慶地下管線密集,僅燃氣、供水、排水、油氣長輸等四類管線就達11.6萬公里,相當於繞赤道兩圈多。

  如何讓這些“毛細血管”健康運轉?重慶用數字化手段給出答案:中心城區6.2萬公里管線全部建成數字孿生模型,38類屬性數據標準化歸集,7000套感知設備覆蓋97%的中高風險點,實現管線生命體徵實時監測、一屏掌控。

  重慶還在推動地下施工從“事後補救”轉向“全程智防”。7月初,在兩江新區的一處工地,施工方負責人打開“數字管線”系統,輸入開挖範圍,系統立即彈出地下管線分佈圖:“西3米有燃氣管道,深1.2米,需&&燃氣公司監護。”這套防挖損機制,讓今年新開工的456個項目僅發生1起管線破壞事故,事故率降至0.22%。

  為更好集約利用地下空間,我市“一體化”推進綜合管廊規劃、建設、運營、維護和智慧化管理。截至目前,全市累計開工綜合管廊建設227公里,建成廊體200公里,完成投資99億元,建設規模在全國主要城市中位居前列。

  探索遠未止步。有關人士透露,重慶正在辦理首批綜合管廊産權證書,探索特許經營、資産證券化等模式,讓“地下資産”活起來。“管廊不僅是基礎設施,更是可經營的城市資産。”相關負責人&&,這種集約高效的管理模式,正在讓地下空間從負擔變為資源。

  安全築基

  激活生産領域的“韌性基因”

  渝北區木耳鎮五通廟村,一棟灰白色的三層廠房靜靜矗立在鄉道旁。然而,這棟建築卻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有群眾舉報,這裡暗藏一個規模驚人的黑加油點。

  執法人員迅速控制現場,全面開展突擊檢查。經查,該加油點已存在超過3年,未取得合法經營成品油所需的《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營業執照》,是一個無證無照加油點。由於其售賣的油品比正規加油站便宜,吸引不少貨車司機前來加油。

  “非法經營的油品質量往往無法得到保障,硫含量超標是常見問題。”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執法人員介紹,使用這類劣質油品,不僅會加速車輛發動機的磨損,增加車輛維修成本,還會排放大量有害氣體,嚴重污染大氣環境,對公眾健康造成潛在危害。執法人員在完成現場證據固定後,依法對該窩點加油裝置進行了查封。

  這是重慶黑加油點“大掃除”專項行動中的一幕。去年7月至12月,執法人員像“拆彈專家”般在全市進行拉網式排查。截至目前,查實黑加油點線索14條,查封油品50.557噸;查處醇基液體燃料“黑窩點”20個,收繳燃料88.109噸。

  除了執法部門“掃雷”,企業在安全上的主動作為,則讓安全生産有了內生動力。中國石化川維化工公司通過實施安全生産標準化管理,連續多年實現了重大安全風險每年降級降值10%的管控目標,重大安全事故隱患按時整改完成率100%,持續保持了企業安全生産形勢總體穩定。

  位於黔江區的重慶科瑞南海制藥車間,因為安全升級帶來一場蝶變。“以前熬青蒿素,工人得守着蒸汽鍋,燙個水泡都是小事,還容易引發火災。”車間主任羅建軍看著眼前的新設備十分安心,“現在兩台純電濃縮設備取代6&舊機器,溫度、壓力監測實現全自動化,成本還降低了22%,每年少排100噸污染物。”

  這樣的轉變正在加速。今年以來,全市又有12家企業完成31套老舊化工裝置改造,395家化工醫藥企業排查出609項安全生産隱患並及時整改。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