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鬥”荒山 “鬥”出國家良種-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08/15 12:22:27
來源:“微萬州”微信公眾號

三代人“鬥”荒山 “鬥”出國家良種

字體:

  八月的羊耳山,碧空如洗,滿目蒼翠。一排排木姜子樹舒展着枝丫,青黃色的果實挂滿枝頭。山風穿過枝葉,送來陣陣清香。

  “這味道,安逸!”87歲的張成興摘下幾顆木姜子湊到鼻尖猛吸了一口氣,滿臉皺紋裏儘是自豪與滿足。

  誰能想到,眼前鬱鬱蔥蔥的青山,33年前還是一片荒山。

  從隻身一人上山拓荒,到祖孫三代與山“鬥法”,他們只幹一件事:種樹。

  從零起步尋種,到1520畝490萬株,他們只有一種狀態:闖關。

  從馴化野生木姜子,到建成國家級良種基地,他們只有一個目標:荒山變金山!

萬州區國家木姜子良種基地。

  上山拓荒

  時間回溯到1992年秋。

  萬州區新田鎮義和村,一對50多歲的夫妻正在家庭會上激烈爭執。

  “我要到羊耳山上種樹,讓荒山變成青山!”張成興背着手來回踱步,語氣不容置疑。

  “你吃飽了撐的吧?跑到那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去種樹!”妻子羅大秀毫不相讓。

  可張成興是出了名的“犟”,認定的事八頭牛都拉不回。沒過幾天,他竟瞞着家人,扛着鋤頭,背着鋪蓋,悄悄上了山。

  那年,他已54歲。為何突然想到上山種樹?

  雖時隔多年,但張成興仍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一天,他路過離家20公里的羊耳山,眼前的景象,讓他心頭一顫:光禿禿的山坡,稀稀拉拉的野草灌木,山洪留下的“傷疤”……

  “山荒着,看著心裏難受!”種樹的念頭像種子一樣在他心裏扎根。

羊耳山漫山遍野的木姜子樹。

  羊耳山海拔900多米,不通路、不通電,土地貧瘠,氣候無常,種樹不容易,山上的日子更是艱苦而孤獨。

  張成興在山坳裏搭了個茅草棚,沒日沒夜地開荒種樹。餓了,啃玉米餅;渴了,喝山泉水;累了,棚裏躺一躺。

  萬事開頭難。剛開始,張成興在失敗中備受煎熬。

  他貸款近千元,試種了好幾個樹種,可樹苗不是旱死,就是被霜打蔫。幾年過去,村裏人有的蓋起了新房,有的開起了拖拉機,但張成興還是守着荒山無怨無悔,哪怕背上一身債務。

  “一把年紀了,還瞎折騰啥!”親戚朋友紛紛勸説。

  張成興卻較上了勁:“人造衛星都能上天,我就不信這山上種不好樹!”

  轉機出現在1996年春天。

  一天,張成興正在挖樹窩,抬眼間瞥見一抹青綠:幾株一人多高的野生木姜子樹,頑強扎根在石縫間,枝葉瘦弱卻倔強生長。

  幾天后,他又在幾公里外的山坡上發現了零星的野生木姜子樹。

  “野生的能活,證明這山適合它!”張成興如獲至寶,把它們當成“母樹”精心呵護。

  當年9月,他採回果實育種,可第二年卻幾乎沒出苗。

  “問題出在哪兒?”他翻遍能找到的農技書籍,諮詢專業人士,始終沒找到答案。

  木姜子又名“山胡椒”“山姜子”,既能綠化山坡,又有藥用、製作香料等功能。張成興覺得種木姜子有盼頭,下定決心“闖關”。第二年果實快成熟時,他一有空就守在“母樹”下觀察,好幾次都發現有鳥兒撲棱棱落在樹上,啄食熟透的果實。

張成興查看挂在樹上的果實。

  “難道種子發芽和鳥有關?”

  曾當過農技員的張成興知道,有些植物要借助鳥類傳播種子。他腦中靈光一閃,起身就跟着鳥兒在山裏跑。可鳥兒飛得快,根本追不上。

  有一次,張成興只顧着抬頭盯鳥,腳下被石頭一絆,“咚”的一聲摔進山溝,腿上被劃出幾道血口子。他忍住疼痛爬起來,一瘸一拐朝着鳥兒飛走的方向追趕。

  他心裏只有一個念頭:“必須找到答案。”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天傍晚,張成興在一棵樹上發現了鳥巢。他悄悄蹲下來,屏氣凝神觀察。不知過了多久,幾坨鳥糞從樹上落下來,他小心翼翼地將鳥糞揣進兜裏,並在樹下做了記號,看第二年是否有種子發芽。

  之後一個多月,張成興跟着鳥兒跑遍了羊耳山的溝溝壑壑、坡坡坎坎,收集到100多坨鳥糞,“摳”出70多顆被“消化”過、外殼變軟的種子。

  播種,等待。

  又是一年春來到。地裏終於冒出了40多株嫩綠的木姜子幼苗。

  “原來鳥兒消化了果皮和油脂,種子才能發芽!”張成興高興得像個孩子般手舞足蹈。

  摸索,實踐。

  張成興總結出一套人工“消化”種子的方法:輕輕揉,細細踩,不發熱,不幹籽……

  有了種子就有了希望。1998年,靠着這套“土辦法”,張成興成功繁育出7000多株木姜子苗木,一口氣在山上種了40畝。

  與山“鬥法”

  在羊耳山上種樹,就是與山“鬥”。

  山上沒有水渠,澆水全靠肩挑。購買物資,得去10多公里外的場鎮。每次都是頂着星星出門,踏着月光歸山,來回一趟要一天,磨破了一雙又一雙膠鞋。

張中平正在打理木姜子樹。

  有一年冬天,張成興背着肥料腳下一軟,摔下山溝,腳踝腫得像饅頭,身上的傷口火辣辣地疼,動彈不得。大山深處人跡罕至,又沒有通訊工具,直到第二天中午,一位放羊的村民才發現了蜷縮在岩石下的張成興……

  “我爸啊,像棵高山上的老松樹,根紮下去了,再大的風也吹不倒。”58歲的張中平説。

  張中平是被父親“逼”上羊耳山的。

  那是1999年夏天,張成興積勞成疾,患病住院,可他心中始終放心不下山上的木姜子樹。於是,他把在新田鎮開電器修理店的張中平叫來,指着他説:“你去山上盯着,少一棵苗,我饒不了你。”

  張中平本想推脫,但父親虛弱的身體和不容反駁的神情,讓他把話咽回了肚子裏。

  出院那天,張成興正要火急火燎地回山,老伴兒羅大秀提着行李跟了上來:“我也去,好歹能讓你吃口熱飯。”來到茅草棚,看著鍋裏的玉米糊糊、墻上挂着的皺巴巴的衣服,她偷偷抹了把淚,再也沒提下山的事。

  兒子來了,老伴來了,與山“鬥”的信心更足了。

  “剛上山時,我心裏是有怨氣的。”張中平説,那些年,父親總在山上忙活,家裏全靠母親操持。有一年春節,別人家都在歡歡喜喜過年,父親卻因擔心樹苗被凍壞,在山上守了幾天幾夜,一家人連團圓飯都沒吃上。

  “當時不懂他圖啥,覺得父親太固執。”可真到了山上,踩着木姜子樹窩,看著亂石中的樹苗,張中平忽然明白:父親守的不只是樹,是這片山的未來。

  他索性關掉電器修理店,跟着父親一門心思在山上種樹。

  時間一晃,來到新世紀。2001年,他們種下的木姜子樹已達到2萬株,面積擴大到200多畝,山頭漸漸染上綠意。

  同年,萬州區林業局與張成興合作開展木姜子良種選育。

  林業局的加入,讓父子倆如虎添翼。

  為了尋找到最優苗木,他們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一株株篩選,一棵棵測量,記錄下每棵樹的挂果量、果實大小、香味濃淡。

三代人一起除草。

  為了測試不同溫濕度對種子發芽的影響,他們在羊耳山建起溫室大棚。之後,張中平就一頭扎進了棚裏。

  有一次,他在大棚裏連續守了一個星期,每隔兩小時就記錄一次溫濕度和種子變化。羅大秀來送吃的,看到兒子眼裏的紅血絲,心疼地説:“你這犟脾氣,跟你爸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張中平嘿嘿一笑:“不犟,能種好樹嗎?”

  時間不會辜負奮鬥者的每一滴汗水。2012年,國家林業局(現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第二批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名單,“萬州區國家木姜子良種基地”榜上有名,是目前公布的三批名單中,唯一從事木姜子良種選育和人工規模繁殖木姜子苗木的國家級良種基地。當年,基地在羊耳山掛牌。2013年,張成興獲得“全國綠化獎章”。

  青山不老,歲月無聲。父子倆看著立起的國家級基地牌子,捧着燙金的獎章,心裏既五味雜陳,又激動萬分:“咱這荒山,真成了寶貝。”

  守山有成

  上山,“鬥”山,守山。一代,二代,三代。

  2015年,張成興的孫子張志龍也來到了羊耳山種樹。

  那年春節,在廣州打工的張志龍回家過年,看著爺爺的背更駝了,父親的白髮更多了,心底便産生了回來跟他們一起幹的想法。

  兩位老人也正有此意,三人不謀而合。張成興大腿一拍:“咱祖孫三代,一定要把這山守好。”

  張志龍,這個從小在山上長大的年輕人,給羊耳山帶來了新氣象。

  “爺爺靠眼睛看、憑體力幹,父親靠本子記、按經驗做,我得靠數據説話。”張志龍不僅學會用爺爺的“土辦法”育種,還帶着電腦、無人機上山,將現代科技引入基地管理——

  無人機巡山,“新農具”大展身手,提高管護效率;建立木姜子專屬電子檔案,配挂二維碼標識牌,掃碼即可獲取每一株木姜子樹的信息;布設傳感器,實時監測光照、濕度、土壤養分,讓每棵樹都能“按需”生長。

  然而,一直以來,木姜子嫁接成活率低是行業難題,國內還沒有突破。不服輸、愛折騰的張成興再次較起了勁。

  “通過嫁接技術讓好品種快速繁育,木姜子就能長得更快、結果更多。”張成興的想法,又燃起了大家的激情。

  2016年,在萬州區林業局的大力支持下,成立技術攻關小組,請來專家現場指導。祖孫三代在試驗田裏忙前忙後、反復測試:劈接、切接、芽接、枝接,記錄下每一種方法的成活率。為了測試不同條件下的嫁接效果,張志龍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一個月瘦了十幾斤……

張志龍在勞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年持續攻關,累計嫁接繁育木姜子3萬餘株、244個無性係,平均成活率從原來的48%提高到80%,最高達93%。

  2023年,萬州區林業局傳來好消息:成功突破木姜子嫁接技術,填補了國內該項技術空白。

  祖孫三人聞訊,緊緊擁抱在一起。激動的淚水,無聲地墜落,滲入腳下這片他們浸透心血與希望的土地。

  三代人“鬥”荒山,“鬥”出國家林木良種。

勞作間隙,張成興給兒孫講木姜子的故事。

  如今的羊耳山,綠浪起伏,碩果纍纍。1520畝的基地已是國內木姜子種質寶庫:累計收集保存來自全國11個省市的8種木姜子屬植物、34個種源、223份種質,培育木姜子良種苗木490萬株。

  一批批種苗,走出大山,走向全國。綠了青山,富了百姓。

  在四川達州、廣東連山、雲南蒙自和馬關、重慶黔江等地,木姜子樹正茁壯成長,扎根他鄉;在湖北宜昌,500多畝木姜子基地裏,鮮果賣到了160元一公斤,創新推廣的“茶樹+木姜子”種植模式,既能防治茶樹煤煙病,又能一地雙收;萬州區普子鄉小龍村,村民種了4萬株木姜子,戶均年增收1000多元……

  從0到490萬株,從一個人到三代人,與山“鬥”,終把荒山變金山。

  大山為證,只此青綠。羊耳山上的種樹故事,仍在續寫。

【糾錯】 【責任編輯:李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