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個全民健身日如期而至。8月8日前後,中甲聯賽第20輪(重慶銅梁龍VS南通支雲)、2025重慶市青少年冬夏令營賽事活動(滑雪)等眾多惠民體育賽事活動在重慶燃情上演,引導市民群眾走出家門、走向運動場,在運動健身中享受樂趣、收穫健康。
近年來,重慶市群眾健身意識節節攀升,體育場地遍地開花,賽事活動全年不斷,健身服務觸角延伸,運動早已融入重慶人的日常。
數據顯示,重慶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49.57%,高於全國11個百分點;全市國民體質合格率超92%;每年舉辦區縣級賽事活動2000余場(次);人均體育場地達3.22平方米……躍動的數據折射出重慶人“動起來”的熱情,也訴説着“動出彩”的幸福。

2025年“全民健身日”重慶市公開水域游泳比賽現場。
雄奇山水賦能聚勢
賽事流量撬動經濟增量
8月8日,2025年“全民健身日”重慶市公開水域游泳比賽現場,隨着發令槍響,400名游泳健將縱身躍入風光旖旎的太陽湖,與推開的道道白浪構成一幅動感畫卷。歷經16載的積澱,該項賽事已經成為重慶市全民健身的重要品牌賽事和一張亮麗名片。
城市是賽事的“賽場”,賽事是城市的“秀場”。賽事舉辦地石柱縣黃水鎮,平均海拔1500米,森林覆蓋率85%以上,負氧離子平均每立方厘米1500個以上,夏季平均氣溫21℃,是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
今年比賽期間,不少選手攜家人提前抵達黃水鎮避暑游玩。“這裡景色很美,也很涼快,比賽完準備繼續耍!”來自渝中區的王先生説。也有行程緊張的選手笑稱,過段時間要故地重游,把比賽時錯過的風景補回來。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體育運動中心相關負責人&&,賽事依託太陽湖優質環境,創新打造“一日比賽、多日停留”的“1+N”消費模式,有效帶動了景區及周邊文旅經濟發展。
近年來,重慶倡導“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跟着賽事去旅行”等促消費品牌活動。今年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發展賽事經濟,以高水平辦賽賦能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
但賽事經濟是買方市場,重慶吸引大家“為一場比賽,奔赴一座城”的底氣何在?
其實,有山的城市很多,有水的城市也很多,而有特色的山水城市則很稀少。作為山水之城、美麗之地,重慶的獨特之處,就在於既有山的雄偉,又有水的柔情,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水城立體交融的超大城市。雄奇山水正為重慶發展賽事經濟聚勢賦能。
重慶市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上半年,全市舉辦了重慶馬拉松、重慶市第五屆龍舟公開賽、重慶市全民健身運動會等區縣級以上體育賽事共789場次,176.5萬人次參賽,3.3億人次觀賽,持續點燃全民健身熱情的同時,間接拉動消費超116.96億元。

五台山足球公園效果圖。
“上天入地”“見縫插針”
健身陣地持續拓展
體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也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重要手段。
夏日傍晚,九龍坡區五台山立交橋下,市民奔跑在嶄新的足球場上,汗水在落日余暉中勾勒出一道金色的弧線。如果不説,你很難將這一足球公園和違規搭建的菜地&&在一起。
原來,這裡是7萬餘平方米的空地,一直處於閒置狀態、雜草叢生,後來,慢慢有人在此種菜,不僅影響市容市貌,散發的氣味也成為周邊群眾的一大困擾。
為喚醒“沉睡的資産”,結合周邊小區眾多、運動場所欠缺的情況,“五台山足球公園”民生項目應運而生,預計今年9月底完成建設。
“五台山足球公園涵蓋了足球場、籃球場、羽毛球館、兒童活動區、登山步道等場所,是集商業多元性、交通便捷性、形象獨特性於一體的全齡段體育公園。建成後,不僅能為市民提供一個休閒、運動、消費、觀光的場地,更能通過場地出租、招商合作,賦予地塊‘造血功能’,真正‘變廢為寶’。”九龍坡區相關負責人&&。
健身陣地的新增量還向這座“8D城市”的空中延伸——渝北區金紫山文創園將老舊廠房倉庫樓頂改造成標準五人制足球場,還可用作飛盤等運動場地;南岸區彈子石片區,一座購物中心樓頂建起“空中運動場”,吸引市民前來跑步、打球、練太極,每天熱鬧非凡……
“上天入地”“見縫插針”。受限於山城獨特的地形地貌,近年來,重慶聚焦群眾“健身去哪兒”的痛點難點,向橋下、屋頂、堡坎、閒置車庫等邊角地要空間,實施“微更新+體育”計劃,打造城市“活力場”。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體育場地超19萬個,總面積超1億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3.22平方米,已基本形成市、區縣、街道(鄉鎮)、社區(行政村)四級全民健身設施網絡。如今,市民無論是想散步、打球還是使用各類運動器材,基本都可以在家附近實現,“15分鐘健身圈”舉步可達。

煥新歸來的大田灣體育場。
科技點亮體育新場景
全民健身盡顯“新韻”
前不久,2026美加墨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18強賽最後一輪,中國隊迎戰巴林隊的比賽在重慶舉行,可容納6萬人的龍興足球場化作一片躍動的紅色海洋。
作為國內最大的專業級足球場之一,龍興足球場內有個“智慧大腦”——足球智慧指揮艙&&,利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手段,讓龍興足球場實現智能應用全覆蓋,協助管理員清楚了解場館的整體態勢。這也是國內專業足球場中首次應用智慧指揮艙,打造場館數字化和信息化的“智慧大腦”。
一些老體育場館也煥新歸來。始建於1955年的大田灣體育場是重慶全民健身的策源地。幾年前,經過修繕改造的大田灣體育場重啟開放。
無人值守閘機自動識別放行,智慧步道記錄運動數據並提供個性化建議,AI防溺水系統守護安全,手機掃碼即可預約場地、查看空余車位……這些新增的智慧便捷服務讓市民讚不絕口。
目前,重慶已有近30座公共體育場館實現了智能化管理和運用,市民可通過手機微信公眾號或者智能終端,享受微信自助預訂場地、活動報名、一卡通充值、場館導航等快捷服務。其中,部分場館經過升級改造,還引進了自助業務一體機、自助手環機、水量精控終端等物聯網設備。
近年來,重慶市推進數字重慶建設,積極運用數字科技賦能體育事業,推動全民健身與數字體育深度融合。從數字&&建設到智能設備推廣、場館數字化升級,數智賦能為全民健身增添“新韻”,進一步激發了市民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
“接下來,我們還將推出‘渝悅·健身’應用,整合全市584個體育場地、95個公共場館、67家體育協會資源,服務端上線4大功能板塊,為群眾提供便捷的體育服務。”重慶市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同時加速編制配套用戶手冊及標準規範,完善智慧健身服務體系;迭代升級體育大數據中心,開展全市體育資源普查,繪製“體育資源一張圖”。

重慶社會體育指導員走進敬老院開展太極扇教學,點亮“銀發族”健康生活。
科學指導傳遞健康快樂
體育惠民為幸福加碼
在重慶每一個健身公園、每一個群眾體育賽事賽場、每一處健身點,有一群人你可能熟悉又陌生。
他們或許是普通的健身達人,是退役或現役運動員、教練員和裁判員,同時他們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社會體育指導員。
音樂響起,來自九龍坡的祝師英和十多位柔力球運動員風姿飛揚。作為一名社會體育指導員,將健身知識和活動帶給身邊的人,是68歲的祝師英的日常。
祝師英從小學習體操和舞蹈,工作時曾是文工團的一員,退休後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接觸到了柔力球,從零基礎開始持續多年學習。再後來,她連續十多年代表重慶參加全國比賽,斬獲眾多獎項,並成為柔力球國家級裁判、國家級教練。這幾年,她還多了一個身份——社會體育一級指導員。
“現在我接觸的人包含各個年齡段,有不少是年輕人。”祝師英表示,和年輕人接觸和互動的同時,自己心態也變得年輕,這讓她非常開心。
通過社會體育指導員把科學運動理念帶給更多人,是打通全民健身“最後一公里”的重要環節。在重慶,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已擴大至9.9萬人。
科學指導廣泛覆蓋是重慶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重慶加碼惠民舉措。
今年上半年,重慶市體育局啟動鄉村振興和興邊富民項目建設,推動巫溪縣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和維修;積極下達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補助資金,推動全市95個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低收費開放。全民健身日期間,重慶還推出體育培訓優惠、免費骨齡檢測和場館促銷直播等內容。
運動的魅力,不僅在於賽場上的勝負,更在於它能激發一座城市的無限可能。接下來,重慶還將錨定建設體育強市目標,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更好擁抱幸福生活。(劉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