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科賽樂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生産車間。
日前,萬州區經濟信息委、區財政局聯合印發《萬州區支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明確五大支持方向、35條支持措施,以真金白銀助力“3233”現代製造業體系建設,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支持培育壯大産業集群
圍繞培育壯大産業集群,共有11條支持措施。
比如,對冶金、建材、化工等先進材料領域重點項目,爭取市級最高不超過500萬元的支持。對納入全市重點打造的“4+4+N”現代先進材料産業體系的關鍵技術改造升級項目,爭取市級最高150萬元的支持。
對在有效期的首&(套)重大技術裝備,爭取市級最高不超過500萬元/年的保費支持。對首&(套)重大技術裝備研製生産方,爭取市級最高不超過500萬元的支持。
支持工業母機、智慧醫療裝備、低空裝備、動力裝備、電工裝備等領域重點企業開展“訂單式”研發製造,爭取市級最高不超過300萬元的支持。
設立和發揮25億元的製造業發展基金的招投引作用,採取戰略性項目直投和市場化子基金的運作模式,重點支持“3233”現代製造業體系項目。
對引領帶動中小企業發展突出的製造業企業,區級給予最高不超過100萬元的補助。
支持智改數轉綠色化提升
圍繞企業智改數轉綠色化提升,共有8條支持措施。
比如,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賦能中心等創新載體建設,按不超過投資總額的10%,爭取市級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的支持。
支持企業開展設備更新及技術改造,項目投資500萬元以上的,區級給予最高不超過200萬元的補助。
支持電力、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紡織(印染)、造紙等重點行業企業對標先進能效水平進行節能降碳技術改造,對單個項目固定資産投資總額不低於1500萬元的,爭取市級最高不超過200萬元的支持。
對獲評國家級綠色園區,爭取市級最高不超過100萬元的支持。對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以及國家級能效領跑者、水效領跑者的企業,爭取市級最高不超過50萬元的支持。對市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體系建設單位,爭取市級最高不超過200萬元/個的支持。
支持優質企業梯度培育
圍繞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共有5條支持措施。
比如,對首次升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區級給予最高不超過20萬元的獎勵;對國家樣本村內新增的規下工業樣本企業,區級給予1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對新認定的市級單項冠軍企業,爭取市級最高不超過50萬元的支持;對新認定或覆核通過但未獲得過同類項目支持的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爭取市級最高不超過100萬元的支持。對新認定或覆核通過的市級專精特新企業,區級給予最高不超過20萬元的獎勵。
對認定有效期內的潛在獨角獸、獨角獸企業的首次融資,實際融資總額在4000萬元及以上,分別爭取市級最高不超過100萬元、500萬元的支持。對新認定的重慶市瞪羚企業,區級給予最高不超過2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支持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
圍繞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共有9條支持措施。
比如,對新認定或評估結果為優秀、良好的市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爭取市級最高不超過500萬元、2000萬元的支持。對新認定、通過覆核(含評價為優秀)的市級及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業和信息化重點實驗室、工業設計中心等創新平台,區級給予最高不超過100萬元的獎勵。
對牽頭制定國際、國家標準的企業,爭取市級最高不超過50萬元、30萬元的支持。對參與國際、國家標準制(修)訂並獲批發布但未獲市級獎勵的企業,區級給予最高不超過20萬元的獎勵。
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根據企業上年度研發費用,區級給予一定比例的補助,最高不超過100萬元。支持企業開發新産品並在萬實現産業化,區級給予單個産品最高不超過300萬元的補助。
支持企業人才引育
圍繞企業人才引育,共有2條支持措施。
比如,對納入軟體人才“超級工廠”的建設單位,爭取市級最高不超過50萬元的支持。
支持企業引進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領域的海外高層次人才,為入選人才爭取市級最高不超過60萬元研究支持經費,入選人才到崗後按照人才實際年薪的50%,爭取市級連續三年向企業發放補助,每人累計補助總額不超過100萬元。(解書睿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