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豬養殖。

實時監管。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裏,養豬似乎是一件“靠天吃飯”“憑經驗辦事”的農事活動。但在重慶市萬州區,一場數字化革命正悄然改變着延續千年的傳統養豬方式。當人工智能遇上畜牧業,當大數據碰撞養殖場,會迸發出怎樣的創新火花?近日,記者深入萬州生豬養殖場和有關部門,探尋萬州的生豬産業數字化轉型之路。
傳統監管難題催生數字變革
近年來,萬州生豬産業發展迅猛。2024年,生豬出欄110.22萬頭,年末存欄64.32萬頭,産值約23億元。産業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産業服務和監管的壓力也與日俱增。以病死豬無害化處理為例,2023年處理25.7519萬頭,2024年處理約21萬頭;生豬投保方面,2023年投保143.9448萬頭,2024年投保172.9萬頭。面對如此龐大的數量,傳統的監管方式捉襟見肘。
區畜牧産業發展中心檢疫組吳春霞回憶:“過去比對保險理賠和無害化處理數據,要登錄三四個系統手動查詢,一忙起來就容易出錯。”而且各部門間數據不互通,形成了“數據孤島”,監管如同“盲人摸象”,不僅效率低下,還存在諸多隱患。
為破解這些難題,萬州區依託全域數字鄉村平台,打造了“數字畜牧監管平台”,並開發了“萬州區數字畜牧駕駛艙”。該平台設置了屠宰監管、無害化處理監管、“保處”聯動監管、養殖監管、防疫預警、糞污資源利用監管等功能,形成了一個涵蓋生豬産業生産閉環式的監管體系,開啟了生豬産業數字化治理的新篇章。
AI攝像頭當“監工”:從“人眼計數”到“智能識別”
近日清晨5點30分,位於龍沙鎮的牧邦生態農業發展(重慶)有限公司養殖場已熱鬧起來。運輸車緩緩駛入出欄通道,數百頭膘肥體壯的生豬排隊“上車”。與以往不同的是,現場沒有拿着記錄本埋頭點數的飼養員,取而代之的是通道上方閃爍着藍光的AI攝像頭。
“過去出欄全靠人工點數,忙起來難免出錯。”養殖場負責人夏天説,“現在系統自動計數,誤差超過3%就會報警,省心又準確。”
這樣的智能化場景在萬州區60家規模化養殖場同步上演。區畜牧産業發展中心分管負責人閆修魁介紹,目前全區已在重點養殖場部署了300&具有AI識別功能的攝像頭,覆蓋了出欄、無害化處理、屠宰等關鍵環節。
在無害化處理區,全景攝像頭和AI計數攝像頭組成了“雙保險”。工作人員將死豬搬運至指定區域後,系統立即開始自動計數。“每頭死豬都要在這裡拍照存檔,AI會自動記錄數量、時間等信息,並與市級監管平台數據比對。”閆修魁説,“過去可能存在虛報、漏報的情況,現在系統裏一目了然。”
福建博思軟體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師透露,為萬州定制開發的AI算法能夠準確識別不同體型的生豬,即使在夜間或惡劣天氣下也能準確識別。
在屠宰環節,智能化監管同樣發揮着重要作用。藍希絡屠宰廠負責人&&,他們在進豬口、待宰圈、屠宰線等關鍵位置都安裝了AI攝像頭。“過去每天要安排專人統計屠宰量,現在系統自動生成‘屠宰日報’,駐場官方獸醫只需核對確認即可。”
數據“破壁”聯動:構建透明高效的監管新生態
病死豬無害化處理一直是畜牧業監管的難點痛點。過去,由於數據分散在不同系統,部門間信息溝通不暢,導致監管難度極大。閆修魁坦言:“有的養殖戶擔心理賠難,有的保險公司怕遭遇騙保,部門間數據不互通,監管就像‘盲人摸象’。”
“數字畜牧駕駛艙”的建成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在數字工作&&屏上,實時顯示着全區生豬産業的各類數據:存欄量、出欄量、無害化處理量、保險投保量……這些原本分散在不同系統的數據如今實現了“一屏統覽”。
萬州區打通了“重慶智慧動監”“重慶市畜牧獸醫管理服務雲平台”及“養殖場直聯直報信息平台”三大系統的數據壁壘,還接入了保險公司的理賠數據,實現了“保處聯動”的自動化核驗。
這種透明化的監管機制也倒逼行業規範發展。今年年初,系統發現某養殖場上報的死豬數量比AI計數少10頭,經核查發現是運輸環節的疏忽所致。“要是放在過去,這種小誤差可能就糊弄過去了。”閆修魁説,“現在系統自動預警,我們必須查個水落石出。”
數據“破壁”聯動不僅提升了監管效率,還增強了養殖戶與保險公司之間的信任。養殖戶不再擔心理賠難,保險公司也能有效防範騙保風險,實現了多方共贏。
疫病預警“一張圖”:為生豬健康裝上“智能雷達”
在數字工作&&屏上,一張動態預警地圖格外醒目:60家規模化養殖場的位置、存欄量、死淘率等信息實時更新,某個區域若顯示黃色預警,意味着疫病風險上升。
這套預警系統的“嗅覺”來自多重數據融合。系統不僅接入了AI攝像頭記錄的人員車輛進出數據,還整合了料塔稱重傳感器監測的飼喂量變化、無害化處理平台的死豬數據,甚至還包括周邊地區的疫情通報信息。
“當某養殖場死亡量突增,系統15分鐘內就能發出預警。”區農業農村委科教信息科科長張科立介紹,系統設置了多級預警機制:超過基線值15%觸發藍色預警,30%觸發黃色預警,50%觸發紅色預警。“不同級別的預警會推送給不同層級的管理人員,確保響應速度。”
更智能的是,系統還能進行初步的疫病溯源分析。閆修魁舉例説,如果相鄰幾個養殖場同時出現死淘率上升,系統會自動標記為“聚集性異常”,並提示可能的傳播路徑。“這為我們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提供了重要線索。”
養殖戶對“智慧防疫”更是讚不絕口:“以前豬生病了都是後知後覺,現在系統提前預警,我們就能及時採取措施。這就像給每頭豬都戴上了‘健康手環’。”疫病預警系統為生豬健康築起了一道堅固防線,有效降低了疫病傳播風險,保障了生豬産業的穩定發展。
成本與效益:算好數字化改革的“經濟賬”
萬州生豬産業數字化改革不僅提升了監管水平,還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萬州區將製造領域廣泛應用的AI攝像頭計算法首次引入生豬養殖監管領域,運用“生豬産業大數據+養殖場個體數據+模型算法”三者結合的方式,在生豬狀態識別、病死豬計數識別、屠宰通道計數等關鍵環節實現數字監管模式突破,示範引領區域畜牧産業監管智能化轉型。周邊地區紛紛前來考察學習,為推動整個畜牧業的數字化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結合生豬監管大數據、AI攝像頭、料塔稱重傳感器、生豬預警相關算法等技術與人工數據核驗的雙重保障,構建起一套高效的預警系統,能夠為養殖戶提供疫病溯源、風險評估等定制化服務,有效降低養殖疾病發生的風險,提升養殖效益。據統計,自數字化監管實施以來,萬州區生豬疫病發生率降低了30%,養殖效益提升了20%。
以線上監控為“切入點”,以現場監管為“落腳點”,全面探索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現場定點核查+非現場遠程監控”,逐步構建起“技防+人防”並重的監管體系。圍繞“收集數量、處理率”等重點因素,依託全域數字鄉村平台,定期強化數據比對分析,全面推進“大數據+分析”模式,及時發現摸排重點對象(養殖場)異常原因,充分發揮無害化處理在動物疫病防控工作中的“哨兵”“探頭”作用。“保處聯動”機制通過引入系統自動化核驗,有效替代了以往每季度需進行的人工核驗流程,不僅顯著減輕了工作負擔,還極大提升了效率,確保能夠迅速獲得所需的核驗結果。(應鳳林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