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鍛造”新未來 “老牌”化工企業的追新逐綠新故事-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信息 > 正文
2025 07/21 10:19:42
來源:建峰集團

新材料“鍛造”新未來 “老牌”化工企業的追新逐綠新故事

字體:

  巍巍武陵山、滔滔烏江畔。涪陵白濤工業園區,重慶建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建峰集團”)尿素造粒塔似“脊梁”挺立。

  這裡曾是中國核工業的重要基地之一。如今,建峰集團正積極布局新材料領域,推動産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展現傳統化工企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探索實踐。

跨越半個多世紀,歷經三次創業,歷經歲月的洗禮,建峰歷久彌新。

  傳統化工企業競逐“新賽道”

  今年,建峰集團年産6萬噸PBAT/PBS(聚己二酸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丁二酸丁二酯)可降解塑料項目將在重慶建成投産,填補當地産業空白。新材料産業是建峰集團重要的轉型方向之一。

  面對傳統化肥單一産業結構的挑戰,建峰集團多年前便將目光投向更具增長潛力的化工新材料領域。依託成熟的化肥工業技術為基礎和重慶以天然氣為主要原料的特色化工産業,公司重點發展了BDO(1,4-丁二醇)及其下游産業。BDO作為重要的有機化工原料,廣泛應用於氨綸、可降解材料、鋰電池溶劑等領域,産業鏈很長,市場需求增長快。當地豐富的頁巖氣資源為BDO生産提供了穩定原料保障。

  目前,建峰集團已建成包括年産6萬噸BDO、年産6萬噸三聚氰胺、年産2500噸聚全氟乙丙烯等在內的新材料生産裝置。預計到2025年,新材料板塊營業收入將佔集團總收入的30%以上。

  技術創新積蓄增長“新動能”

  技術創新是建峰集團轉型的關鍵支撐。公司加大研發投入,聯合科研機構突破核心技術瓶頸。2023年,建峰集團建成國內首套利用合成氨弛放氣提取高純氦氣的工業化裝置並穩定運行,氦氣純度達99.999%以上,實現了對戰略資源氦氣的國産化替代,每年可新增産值1000余萬元。此前,合成氨弛放氣僅作為“廢氣”處理。

  創新是從根本上打開增長之鎖的鑰匙。

  “當前,在化工産業領域,行業發展面臨資源約束瓶頸、創新能力短板、結構性矛盾等困境。”建峰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余河海認為,企業需研發新産品或開發新工藝,推動傳統化工産業轉型升級,不斷提升産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使産品更具競爭力。

  近年來,建峰集團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整合科技創新資源,推進技術攻關、成果應用全鏈條突圍,積蓄髮展“新動能”。

  在技術攻關方面,公司新材料烯醇(BED)合成新工藝達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並獲多項專利。同時,建峰集團積極與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成達公司、西安交通大學、蘭州大學等機構合作,開發乙炔及BDO下游産品,並與長江師範學院共建重慶市頁巖氣化工新材料重點實驗室。

  與此同時,建峰集團還聚焦尿素應用材料化,將尿素作為工業原料而不僅僅是化肥使用,結合新型催化技術,廉價的尿素可以為新材料提供很強的成本支撐。

  智能化、綠色化是另一重點。近年來,建峰集團建設了10個智能化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培育了6家“專精特新”企業、4家高新技術企業和2個國家級綠色工廠,持續推進5G全連接工廠、未來工廠等建設。

  服務地方發展肩起“新擔當”

  這段時間,建峰集團旗下年産5萬噸碳酸二甲酯(DMC)項目建設現場,工程車來回穿梭,一派熱火朝天景象。

  碳酸二甲酯是一種新興的化工産品,可替代光氣、硫酸二甲酯等劇毒或致癌物,用於有機合成或作為溶劑,被譽為“有機合成新基石”和“集清潔性及安全性於一身的綠色溶劑”,也在新能源汽車發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果説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心臟”,那麼作為新能源電池電解液核心溶劑和高端材料合成關鍵原料的碳酸二甲酯就好似“血漿”。

  “生産碳酸二甲酯所需主要原料為尿素,集團現有年産132萬噸尿素産品生産能力,供應充足。”建峰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可間接減排二氧化碳,也是集團響應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的積極嘗試。

  據悉,建峰集團年産5萬噸碳酸二甲酯項目總投資5.25億元,建設用地面積150畝,包含電子級碳酸二甲酯1萬噸/年,工業級碳酸二甲酯4萬噸/年,將成為重慶新能源汽車和鋰電材料産業的一塊重要拼圖。

  重慶市正着力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製造業、先進材料三大萬億級産業集群。建峰集團緊扣這一戰略,在新材料與現代生産性服務業作了産業布局,目前已在氟化工、聚酰胺、聚酯、電子化學品等方向論證項目儲備,奠定了發展基礎。

  緊盯高端精細專用化學品市場,特別是電子級化學品,建峰集團厚植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丙烯酯、碳酸甲乙酯等電子級、電池級新能源電解液賽道,催生氟化液、乙炔特種電子氣,研究跟蹤氨儲能和氫能應用新技術,瞄準“雙碳”,擴展二氧化碳驅替劑産品,做細新賽道。

  從核工業到化肥生産,再到進軍新材料,建峰集團歷經三次創業轉型,始終秉持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使命。其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正書寫着傳統化工企業依託科技創新,追“新”逐“綠”、轉型升級的新篇章。

【糾錯】 【責任編輯:李華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