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孫仁斌 王 瑩 丁非白 李曉婷
清澈見底的河流、鬱鬱蔥蔥的竹林,用稻稈編一隻蝴蝶、枕着稻香數星星……當城市居民尋求逃離擁擠的人群和快節奏的城市生活時,鄉村提供了舒適的環境和舒緩的節奏。今年一季度,全國鄉村旅游接待總人次超7億。憑藉獨特的自然景觀、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蘊和豐富的農業資源,鄉村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成為推動鄉村經濟發展、促進産業轉型、提升鄉村知名度的重要力量。
從“小眾打卡”到“大眾剛需”
晚風輕拂稻田,掀起層層綠浪。夜幕降臨時,游客王女士一家躺在遼寧省瀋陽市沈北新區“星禾院裏”民宿的恬靜院落中,耳邊是此起彼伏的蟲鳴,眼前是璀璨星河與田野燈影交織的畫卷。“孩子用稻稈編了只蝴蝶,晚上一家人一起數星星,這樣的體驗太特別了!”她感慨道。
這座被稱為“藏在田園間的治愈烏托邦”的民宿,正成為瀋陽鄉村旅游的“網紅打卡地”。“星禾院裏”民宿主理人蘭玉明説,端午假期前一週,房間已被預訂一空,“許多客人點名要體驗田園手作和夜間觀星”。

5月2日,小朋友在遼寧瀋陽沈北新區“星禾院裏”民宿的庭院裏玩耍 潘昱龍 攝
今年以來,鄉村旅游的熱度持續攀升,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文化和旅游部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全國鄉村旅游接待總人次為7.07億,同比增長8.9%;全國鄉村旅游接待總收入4120億元,同比增長5.6%;全國鄉村旅游從業總人數為712萬,同比增長2.2%……
從濕地觀鳥到星空露營,從古法農耕到低空翱翔,一場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代潮流的鄉村旅游盛宴次第上演。在遼寧瀋陽,從沈北新區的“尋己民宿”美學空間,到康平臥龍湖畔的銀河營地,30余處特色民宿如珍珠散落於鄉野;在朝陽市朝陽縣西五家子鄉,樹齡上千年的“夫妻桑”、晚清時期的舉人故居、從北京傳至當地的牡丹花海等景觀,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在錦州凌海,“驚喜露營季”為游客搭建了親近自然、體驗鄉村生活的橋梁,夜晚,游客們圍坐在篝火旁,聽着村民講述古老的故事……
數據顯示,全國搜索熱度Top20鄉村不僅有浙江余村、安徽宏村、江西篁嶺村等中東部地區村莊,也有四川明月村、貴州肇興侗寨、甘肅扎尕那等西部地區村莊。
這些受國內游客追捧的僻靜之地,還成為國際游客夢寐以求的去處。在重慶北碚區柳蔭鎮東升村,莓果飄香,乾淨整潔的院落點綴於群山之間,一批越南游客手提竹籃,在草莓基地體驗農事採摘的樂趣。
柳蔭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負責人付筱蕓感慨:“以往外國游客來中國主要是去城市,如今一些人更願意到鄉村體驗不一樣的風情。”今年以來,柳蔭鎮已接待國內外團隊超80個,游客突破2萬人次,其中國際游客超6000名,僅4個草莓園就帶動村民增收約20萬元。
在線旅行平台數據顯示,2024年來自海外的鄉村旅游訂單量同比增長了71%。截至目前,中國入選聯合國旅游組織的“最佳旅游鄉村”總數達到15個,位列世界第一。昔日的小眾旅游選擇,如今已成為大眾出游的剛需。
鄉村游“吸粉”的密碼
鄉村游究竟有着怎樣的“吸粉”魅力?答案就藏在生態、文化與休閒的深度融合之中。
生態之美,是鄉村游的天然底色——
每到春季,鴨綠江畔的遼寧丹東寬甸河口村萬畝桃林粉霞漫卷,這個邊境村落因連續舉辦19屆“寬甸河口桃花季”蜚聲全國。河口村是我國種植燕紅桃最北的地方,全村燕紅桃種植面積達15000畝。漫山遍野桃花盛開,與碧波蕩漾的鴨綠江相映妖嬈,河口村因此贏得了“桃花島”的美譽。今年桃花節期間,當地民宿預訂率達95%,部分高品質民宿出現“一房難求”的火爆景象。
重慶柳蔭鎮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打造觀賞性農業基地和水果採摘園。越南游客Nguyen Mai Anh驚嘆:“這裡的鄉村既有現代化的便利,又有自然的愜意,顛覆了我對中國農村的想象!”
文化底蘊,是鄉村游的靈魂所在——
一場沉浸式情景劇正在重慶忠縣忠州巷子上演,扮演忠州刺史白居易的演員身着漢服,重現千年前忠州繁華的市井生活。忠縣“忠文化”源遠流長,唐太宗賜名忠州,客居此地的白居易留下諸多動人詩篇。近年來,忠縣不斷發掘“沉睡”的文化遺産,打造“忠州八景”文旅IP,帶動鄉村游持續火熱。
在遼寧盤錦大洼區西安鎮小亮溝,具有350餘年歷史的小亮溝葦編工藝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讓泰國留學生李文龍驚嘆不已,他甚至想將這樣的非遺傳承經驗帶回泰國。文化的注入,讓鄉村游不再只是簡單觀光,而是一場深度文化體驗之旅。
慢節奏的生活方式,契合了現代人的心理需求——
城市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壓力催生了人們暫時“逃離都市”的心理需求,驅使人們回歸自然,尋求慢節奏的田園體驗。而鄉村的生態環境、農耕體驗、民俗文化、特色美食等差異化內容,恰好契合了人們追求個性化、沉浸式旅行的趨勢。

游客在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核桃園鎮前王莊村一處民宿喝茶休閒 臧東明 攝
在瀋陽沈北新區,白天,游客可以在“稻夢空間”的田間參與插秧研學;傍晚,“稻夢小鎮”民宿將稻田化作露天劇場,稻田與星河相接,傳統與現代交融。游客張建在朋友圈中寫道:“這裡沒有城市的喧囂,只有土地的呼吸和文化的脈動——鄉村振興的詩意,就在轉身處。”
鄉村全面振興戰略的強力支撐
鄉村游的火爆絕非偶然,背後是鄉村全面振興戰略的強力支撐。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開展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提升鄉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規範化水平。此後,全國各地紛紛加強鄉村旅游新形象建設,完善接待設施,提高服務品質。
推動農村基礎設施跨越式發展。夏日裏,本溪滿族自治縣東營坊鄉新城子村內的各個“農家樂”客流不斷,充滿歡聲笑語,但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交通是村民們最大的心病,“上哪兒都遠,村裏的特産運不出去”。
為了給全縣鄉親修好這條振興之路,縣裏以平均每年新建130公里的速度全力推進,困住村民的泥濘路得到徹底改觀,並由窄變寬,由“通”向“好”。“有了好路,城裏來旅游度假的人就多了,累是累了點,但心裏高興啊。”村民朱興林指着眼前寬敞平坦的村路高興地説。
促進産業發展,激發鄉村活力。各地大力促進餐飲、住宿、零售等相關産業發展,旅游業帶來的人流和消費讓閒置的農舍等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還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從民宿管家、導游到手工藝製作,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增收。
憑藉桃花季優勢,寬甸農家樂實現長足發展。目前,河口村已擁有126家農家樂,形成規模化接待能力,其中最大單日接待量達8700人次,直接帶來3000個就業崗位。村民李全的農家院從最初3間客房擴展至15間,年收入從2萬元躍升至25萬元。“以前賣桃子,現在賣風景,連腌辣白菜的手藝都能變現。”李全説。
人才回流為鄉村振興注入活水。各地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等方式,吸引人才返鄉創業。在鄉村旅游領域,專業的旅游管理人才、文創人才、手工藝人等紛紛投身其中。
全國旅游學科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族旅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呂君認為,政府推動鄉村基礎設施改善、打造特色小鎮和精品民宿,極大提升了鄉村旅游的吸引力。人才憑藉專業知識和創新思維,開發出豐富多樣的旅游産品和體驗活動,提升了鄉村旅游的品質和服務水平。
在鄉村全面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下,中國鄉村的“詩和遠方”將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