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6月25日電(劉磊)裝備,是應急管理體系的“筋骨”與“利器”,是提升基層應急響應速度和處置效能的物質基礎。今年以來,重慶為全市應急救援隊伍分批配發了3.1萬台(套)應急救援裝備。
日前,4位重慶市應急管理系統不同層級以及學術研究領域的嘉賓做客新華網,圍繞“着力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裝備能力”,從市級統籌規劃、區縣落地實施、鄉鎮(街道)實戰應用以及專家視角把脈問診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度剖析與交流,共同探討如何更好為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增添“硬核”力量,建設具有重慶辨識度的應急救援力量體系。

4位重慶市應急管理系統不同層級以及學術研究領域的嘉賓做客新華網。新華網 彭浩然 攝
7大類3.1萬台(套)裝備
增添重慶“硬核”救援力量
重慶市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於一體,山高路陡,地區地質結構複雜、地質災害、森林火險、洪澇災害風險較高。
“近年來,我們一直致力於建設具有重慶辨識度的應急救援力量體系,目前已建成‘市,區縣、鄉鎮(街道)’三級力量體系。”重慶市應急管理局救援協調和預案管理處副處長寧葦杭説。
隊伍建立了,人員到位了,能力如何提升就成了當務之急。
寧葦杭介紹,今年重慶基於全市自然災害風險普查成果,聚焦防災重點區域和薄弱環節,通過大量數據分析、專家論證,根據重慶市自然災害發生特點及規律,按照“鄉鎮街道先期處置、區縣常態應對、市級專業攻堅”的總體目標,制定了“體系化、梯次化、模塊化、實戰化”應急救援裝備配備方案。
其中,市級配備“高精尖”和重型裝備,重點提升指揮調度、立體通信等6大能力;區縣配備“通用+專用+小快輕”裝備,重點強化預警感知、兵力投送、“三斷”通信等5大能力;鄉鎮標配“六個一”裝備,重點突出叫應報災、快速響應、救早救小等4個能力。
寧葦杭介紹,本次裝備配備為各級救援隊伍配備了7大類3.1萬台(套)救援裝備,主要包括森林滅火、防汛救援、地災地震救援、通信保障等裝備,具備實戰、實用、先進等特點。重慶市應急管理局積極調研科研院所、裝備生産企業,創新性地開發了如應急前突車、應急叫應終端等一批適合重慶市實際的應急裝備。
“我們着力解決了過去極端條件下救援裝備種類不全、數量不足、能力不夠的問題。同時為各級隊伍配備了裝備運輸車輛,實現基層救援隊伍‘5分鐘響應,15分鐘到達,20分鐘內開展施救’的快速響應要求,全面提升了全市各級救援隊伍應急救援效能。”寧葦杭説。

嘉賓們共同探討如何更好為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增添“硬核”力量。新華網 彭浩然 攝
能用、會用、好用
讓市級應急管理謀劃部署在基層落地生根
市級層面的系統性謀劃和部署如何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本次市應急管理局配發的救援物資裝備,可以説為我們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注入了強勁的動能,助力重塑一體化的指揮調度體系、構建模塊化的應急救援體系。”合川區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政委周松&&。
其中,在助力構建模塊化的應急救援體系方面,本次重慶市應急管理局配發的裝備,聚焦防汛抗旱、森林滅火、地災救援等重點災害類別,堅持“通用裝備+專業裝備”的原則,科學制定了“一區縣一方案”的差異化配發方案。
“以我們合川為例,三江匯流、防洪形勢較為嚴峻,在這次的配發方案中,我們防汛裝備的配發就有明顯的傾斜。”周松介紹,通過模塊化和差異化的配發方式,促進了全市應急力量的有機融合,各類資源得到有效整合,構建了“區域協同、模塊互補”的應急救援格局,實現了應急救援從“單點處置”向“模塊化作戰”的轉變。
配發的救援裝備是否“趁手”,應急救援隊伍最有發言權。
在渝北區玉峰山鎮專業應急救援大隊副隊長林通看來,該鎮應急救援隊伍作戰能力正由“粗放”轉型為“高精尖”。
玉峰山鎮有森林4.5萬畝,最高海拔630米,主要災害是森林火情。目前,該鎮配備有無人機1架,消防車2&,高揚程水泵、手抬機動泵、便攜式機動泵共13&,單兵作戰帽等防護裝備560余件,破拆工具組等救援器材1240余件。
“這些裝備讓我們基層救援人員在監測預警方面,可實現智能預警;滅火救援方面,可實現多元裝備協同;通信指揮方面,可保障指令暢通;防護保障方面,能守護隊員安全。”林通説。
據悉,為進一步發揮好裝備設備的作用,讓基層應急救援人員能用、會用、好用,新裝備下發後,重慶已經組織了全市應急救援隊伍骨幹裝備實操輪訓,下一步還將強化指導區縣和各級隊伍,開展人裝結合訓練,並視情組織開展全市應急技能競賽,加快科技裝備賦能,着力提升全市應急救援能力。

訪談現場。新華網 彭浩然 攝
深化裝備智能化、無人化、輕量化
形成可複製推廣的應急管理經驗
“近年來,重慶在提升基層應急裝備能力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實現了裝備配備從‘有’到‘優’的跨越式發展。特別是自主感知設備、智能診斷系統、輔助決策平台以及遠程操控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升了基層應急管理的‘硬體’條件,推動了從‘單點突破’到‘系統賦能’的轉變,為應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重慶科技大學高級工程師張蘭博士分析。
提升基層裝備能力,既要“低頭走”,立足當下解決實際問題,也要“抬頭看”。張蘭認為,面向未來,還可以在以下兩個方面持續發力:
第一,在技術上,繼續深化裝備的智能化、無人化和輕量化。
裝備智能化是未來發展方向。張蘭認為,要充分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開發能夠具備自主預測預警、規劃路徑、識別障礙、自主決策和協同作業能力的智能化裝備,實現從“能用”到“好用”的進化。針對危險、複雜和人難以進入的環境,特別是重慶這種特殊的山地地形,可配備無人應急裝備,以減少人員傷亡,提高救援效率。同時,面對很多基層隊伍裝備攜帶困難、運輸不便的問題,研發更輕便、更集成化的裝備,讓救援人員能夠更靈活、更持久地開展工作是未來必然發展趨勢。
第二,在戰略上,立足重慶實際,着力總結具有重慶辨識度的標誌性成果。
一是立足重慶特色。重慶的地理環境複雜多樣,山地、丘陵、江河並存,這本身就為應急管理帶來了獨特的挑戰,也孕育了獨特的經驗。張蘭認為,未來應該立足於重慶的實際,將行之有效的裝備配備模式、智能化應用場景、隊伍訓練體系等進行系統總結、提煉和固化。二是形成“重慶辨識度”。針對重慶“江城+山城”的複合地形,打造“空天地水”一體化裝備體系;張蘭認為,要聯合四川、貴州、湖北等周邊省份,建立跨區域裝備共享機制,將“重慶辨識度”升級為“西南影響力”。三是打造可複製的標誌性成果:要立足“山城”“江城”特色,總結高山峽谷人員搜救、城市內澇立體排水等戰法,以及山地應急裝備研發、培訓、運維經驗,制定地方及國家甚至國際標準,形成可複製的經驗,為其他地區提供借鑒和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