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客戶端重慶3月29日電(楊義 梁燕)菜花飄香的田野裏,一架無人機緩緩升空,然後按照“指定”的電力通道開始數據採集,一個個實時監測數據不斷同步傳送到地面工作人員的管理後&,自動進行驗收分析。
“改造前後的數據情況,在系統裏就能完成比對,提升效果一目了然。”近日,在重慶市梁平區四方村1號&區配網改造工程智能化驗收現場,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簡稱國網重慶經研院)配網工程管理中心專責蘭倢看著一組組數據,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重慶是一座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於一體,城鄉二元結構較為明顯的城市。為了助力農村供電質量提升,近兩年來,國網重慶經研院自主開發了配電網電能質量精準治理軟體、三維可視化軟體及工程無人機智能驗收應用平台,通過“三鏈融合”發展,在多個&區進行示範,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我們非常關注電網新技術,聽説有這方面的創新項目後,就主動申請了試點。”在驗收點,看著整個智能化操作過程,國網重慶萬州供電公司梁平分公司副總經理張懷密感慨萬千,“常規的農村供電質量治理工作開展方式比較單一和原始,主要是現場走訪,然後爬坡上坎靠雙腳‘丈量’現場,再憑藉經驗和簡單的測量儀確定電桿位置、檔距長度等,這種人為經驗主義治理,完成一個&區收尾一般要耗時一兩天,拿出的設計圖紙也沒有現在精準。”
“現在用無人機進行測量,不到半天就能輕鬆搞定。”國網重慶經研院配網工程管理中心專責李音潔説,依託無人機能全面掃描工程現場地形,結合建模軟體可以完成項目周邊地形地貌、桿塔路徑及房屋建築的三維實景建模,直觀地展現規劃設計的合理性,降低設計、施工變更的風險,確保項目精準投資。
農村供電質量提升問題是一個長期、動態的系統性問題,隨着空調、取暖等大負荷用電設備的逐漸普及,加之節假日、農業開發等季節性大負荷衝擊,存在很大的用電波動性,原本供電半徑偏大、線徑偏小、變壓器容量偏低的農網經受着嚴峻的考驗。“這種動態形式下,傳統規劃設計方案‘眉毛鬍子一把抓’,要治理就整個片區一起‘手術’的方案存在很大的漏洞。”張懷密解釋,現實中,每家每戶都會出現不同的用電峰谷,比如一些距離變壓器近的住戶,因為電壓降小,線路其實根本不用改。
針對這種用戶差異,國網重慶經研院讓大數據“多跑腿”,用系統對片區每家每戶的用電峰谷進行模擬,然後再進行精準設計,就像醫生給人看病,“對症下藥”,根據不同農戶的“體質”特徵,開出“差異化調理”方案,極大減少前期“診斷”漏洞。

重慶梁平區四方村1號&區配網改造工程智能化驗收過程,更是給大家上了一場生動的“驗收課”。技術人員依託無人機採集的高清桿基圖像,自動形成竣工路徑圖,完成線路真實檔距計算,識別統計物料類型及數量,研判施工質量缺陷,形成“自動識別+人工調整+無人機協助”的快捷驗收模式,降低了人工核查強度。
“我們此前的驗收,不僅要爬桿,還要挨着數配件,同樣的區域,至少需要大半天,沒想到現在用無人機驗收,2個小時左右就能完成現場數據收集。”張懷密道,不僅能節省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還能避免肉眼觀察帶來的可能性偏差。
“創新技術改善了客戶滿意度,提高了電網企業的數字化管理水平,還促進了清潔能源的普及和生態環境保護,可推動電力行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國網重慶經研院院長項維稱,創新永不停步,服務永無止境,院裏將進一步加快系統軟體模型推廣應用,積極助力能源轉型,為美好生活賦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