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好房子”?重慶萬科璞園的人居答案-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信息 > 正文
2025 03/28 11:04:46
來源:重慶萬科

什麼是“好房子”?重慶萬科璞園的人居答案

字體:

  房屋作為美好生活的載體,圍繞人們對人居産品的底層需求,如何讓好産品真正落地?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好房子”首次被明確定義為“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居住空間。

  一直以來,重慶萬科扮演着“美好生活場景師”角色,立足中央公園北的核心區位,以低密生態、精研戶型、完善生活配套,為這座城市打造了符合時代需求的人居示範區,重慶萬科璞園組團則是對“好房子”內涵的全新解讀。

  項目樣板間實景

  不斷延展生活場景的寬度與深度

  在現代城市生活中,人們對居住環境追求的是一種融合自然、社交和文化的高品質生活空間。重慶萬科璞園正是秉持這一理念,通過打造完善的社區底盤和積極建設社群環境,構建全新的生活體驗。

  在萬科璞園,社區不只是房屋的堆砌,更是一個相互連接、共同成長的社交環境,其中,項目在南側規劃了約6000平方米的社區交互營地。

  在兒童游樂區,趣味起伏的地形設計,結合兒童鞦韆、樹池沙坑等設施,打造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兒童樂園。孩子們可以在這裡自由奔跑、嬉戲,度過歡樂的童年時光;在戶外露營基地,自由帳篷區由圓形大帳篷、錐形小帳篷以及露營座椅組成,形成了一個區域級的“社交生活中心”。居民可以在這裡舉辦戶外聚會、親子活動,享受自然與社交的雙重樂趣。​

  萬科璞園深知,歸家是一種情感的回歸。為此,項目還精心打造了三重歸家禮序,帶來溫馨的歸家體驗。從煙火氣的社區商業,到開放式的社交街區,璞園打造了一種更開放、更互動、更具溫度的生活方式。這裡,每一個細節都經過雕琢,連接着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品質與需求的雙重“進階”

  生活的改善需求不僅限於一所更大的房子,而是居住體驗的提升,生態環境的宜人,更有前景的城市地段以及更為合理的社區人文與整體性的現代式規劃。

  依託中央公園北的區位,圍繞“好房子”的內涵,項目涵蓋居住舒適度、社區環境、可持續性等多個維度精準契合。

  在內部空間的塑造上,項目打造臻裝純洋房,“爆款”戶型不僅是空間的革新,更是居住理念的升級,每一處設計都源自對現代生活方式的深刻理解。

  “爆款戶型傾注了重慶萬科先進的設計理念,深入研究房間的空間利用率,通過生活細節的深度考量,打造大面寬,南北朝向,讓日照充足、空氣流通,實現真正的全景採光體驗。”置業顧問現場介紹説。

  空間的價值,不止於大小,更在於布局的合理性,當居住不再只是房子的組合,而是空間、情感、社交、自然的交匯,才有了人們對“好房子”的期待。

  

  優化動線,提供全新的居住解決方案。

  在璞園建築面積88-142㎡的戶型中,巧妙優化動線,提供全新的居住解決方案。例如,四房雙廳雙衛布局,讓三代同堂的家庭生活更加從容;多功能房靈活改造,既可作為瑜伽室、書房,也可變身客房、兒童房,滿足不同階段的家庭需求。

  兒童房樣板間。

  頂樓附贈的露&,打造是私人的一方小天地。夜幕降臨,與好友在露&小酌,遠眺城市燈火,感受璀璨都市夜色。在這裡種植四季花卉、休閒桌椅,品茶、曬太陽、觀星,享受獨處時光。

  與區域共成熟 與城共發展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透過窗紗灑落在客廳,推開窗戶,視野所及是廣闊的綠意。腳下的步道蜿蜒向遠方,璞園不僅是一個住處,更是美好生活的載體。

  便捷的生活配套是衡量“好産品”的重要標準,從地理區位上看,萬科璞園組團位於中央公園北。作為兩江國際商務區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公園被定位為“以高端創新服務業為支柱、文化交往和活力消費為拓展、生態智能的宜居建設為基礎的、面向國際面向未來的國家中心城市聚集區”。

  在城市升級、區域兌現的第5年,項目也成為了城市發展的參與者。目前,600萬方體量兩江國際商務中心正在打造中,其中核心區商業商務420萬平方米,大悅城、公園天街、吾悅廣場等國內商業綜合體已經開業,而新商業綜合體光環花園城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滿足業主吃喝玩樂的休閒生活。

  璞園項目社區商業。

  出門即見綠意,在“渝北公園城市建設七大攻堅行動”中,提出通過提升“空間、生態、交通、服務”四大城市環境,中央公園片區約33平方公里範圍繼續進行提檔升級,“鹿山公園、花石公園”等六大主題公園,正在逐步完善,即將建成中心城區首個生態公園群落。

  以自然生態為基底,萬科璞園移步入園的生活場景漸顯。在交通方面,璞玉組團直線距離輕軌5號線悅港大道站最近大約30米,便捷的交通路網快速連接江北、渝中、沙坪壩等區域。

  如今,商圈品質的提升、公園城市的建設,資源配套優化,一大批生活場景陸續“上新”,隨着中央公園片區優勢資源的持續導入,萬科璞園與城市共畫“同心圓”,共繪品質生活新藍圖。

【糾錯】 【責任編輯:李華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