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人新農事 “巴渝糧倉”春耕備耕見聞-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03/14 08:37:4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農人新農事 “巴渝糧倉”春耕備耕見聞

字體:

  新華社重慶3月13日電(記者柳昌林 李松 周濱滔)人勤春來早。農民操作農機下田翻耕、在水田裏覆膜育秧……巴渝大地已是一片農忙景象。

  今年春耕備耕時節,記者在“巴渝糧倉”重要産糧區的梁平區、長壽區走村串戶,除了傳統的農忙場景之外,又看到了不少新農人新農事。

  重慶近年來在實施千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工程等基礎上,通過扶持新農人、發展“新農服”、推廣新農機,持續發展“巴渝糧倉”,提高糧食生産能力。

  新農人競相學起“新農技”,種糧更有底氣。

  在梁平區星橋鎮星橋社區,這幾天區裏30多名種糧大戶,聚在重慶田中秧農業科技股份合作社開辦的“田間學校”,爭相學起各類種糧智能新技術。

  種糧大戶孫遠濤站在田坎邊,學的是操作無人插秧機。剛上手練,還不熟悉機器性能,孫遠濤操作的無人插秧機在掉頭時,時常壓到秧苗。“學新技術就要反復練,學成之後我準備馬上買台機器,今年春耕正好派上用場。”

  “從人力插秧,到人操作機器插秧,再到無人插秧機的應用……種糧新技術更新迭代快,不學就會落伍。”梁平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羅紹岳告訴記者,種糧大戶“學藝”勁頭足,想節本增效,讓種糧更掙錢。

  這時,孫遠濤也接過話茬説:“以無人插秧機為例,根據田塊形狀,事先規劃路線,然後精準定位、導航、栽插,一台機器起碼節省一個勞力,每天多幹兩個小時,畝均節約將近200元成本。”

  技多不壓身。在梁平區這所“田間學校”,田裏動的、空中飛的都能學。種糧大戶文濤幾年前上了農用無人機操作“基礎班”,今年他報名參加“進階班”。“這次重點想把無人機物資吊運、無人機維修技術學會。熟悉掌握更多‘新農具’,種糧才能事半功倍。”文濤説。

  新“農服”也有新氣象,貼心服務送到了農民家門口。

  在長壽區雲台鎮小岩村,今年辦起的片區社會化服務基地,吸引了十里八鄉種糧大戶關注。這個基地由長壽區供銷合作社、重慶壹稻農業股份合作社聯合社共同打造,可以輻射長壽區雲台、石堰等鄉鎮的5萬多畝農田。水稻育秧、栽插、機耕、機收、烘乾等農業社會化服務,在這兒能一站式辦齊。

  記者採訪時,這個新“農服”基地的工廠化育秧車間正滿負荷運轉,只見一個個秧盤經過基質入盤、均勻撒種、覆土、噴淋等程序後,被整齊地送入暗化室催芽。

  “相比於傳統田間育秧,工廠化育秧出芽整齊度更高、苗情更壯,受到很多種糧大戶歡迎。”重慶壹稻農業股份合作社聯合社負責人鄧中告訴記者,今年春耕,長壽區種糧大戶已預定的工廠化育秧秧苗可以栽種6000多畝水田。

  受撂荒地復墾整治、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等利好政策的吸引,越來越多的長壽區新農人投身到規模化種糧之中。區裏種糧大戶數量從2021年的20多戶,增長到2024年的120多戶,對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也“水漲船高”。

  “持續完善新‘農服’基地建設,逐步把全區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比例提高到五成左右,預計一年能節省農業投入8000多萬元,有利於穩定糧食産量、促進農民增收。”長壽區農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何曉偉説。

  新農機還有新應用,遠程遙控就能自動下地犁田。

  在長壽區石堰鎮,中國科學院智能農業機械裝備工程實驗室長壽伏羲農場項目有一處300多畝的種植基地,這裡不少新農機的新應用讓人耳目一新:借助5G信息傳輸和高精準北斗導航,管理人員用一部平板電腦,就能遙控農機,翻耕犁田。通過傳感數據,還能實時監控田間小氣候、土壤墑情、作物生長等情況。

  “我們正在以重慶這樣的丘陵山區作為試點區域,量身定制研發推廣智慧農機裝備,讓農民種糧更輕鬆、更智能。”中國科學院智能農業機械裝備工程實驗室長壽伏羲農場負責人蘇曉陽説。

  “讓更多新農人成為種糧主力軍,讓更多新農機下田作業……重慶發展‘巴渝糧倉’,正持續夯實産糧穩糧的基礎。”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説。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