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碚區縉雲山縉閒居民宿,旅客正在拍照留影。
兩會期間,市人大代表、北碚區澄江鎮縉雲村黨支部書記陳貞向大會提交了一份《關於推動民宿産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引發廣泛關注。
建議提出,加快鄉村民宿轉型升級,做大縉雲山民宿集群,從而做好縉雲山綜合提升“後半篇文章”,更好貫徹落實“兩山論”。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對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違建突出問題作出批示,重慶第一時間啟動了為期三年的縉雲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作為整治親歷者,陳貞見證了當地百姓從反對抵觸,到理解支持,再到積極配合參與的全過程。如今的縉雲山,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如果説,生態環境改善是縉雲山綜合提升“前半篇文章”的重點,那麼在作答“後半篇文章”時,北碚區又該如何交出一份滿意答卷呢?
“我想帶着村民把産業搞起來,荷包鼓起來”
隆冬時節的縉雲山,成片的紅豆杉、香樟林蒼勁挺拔,綠樹掩映下的農家小院屋舍儼然,構成一幅秀麗的生態畫卷。
縉雲山是我市唯一一個位於中心城區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很長一段時間裏,依託良好的生態和區位優勢,山上的村民將自家農房改造為農家樂,又逐年投入在周圍私搭亂建,一處處違規建築蠶食着林地資源,嚴重破壞了當地生態。
縉雲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啟動以來,我市三年累計投入28.95億元,拆除違法建築,探索生態搬遷,系統修復生態,使山林資源得以休養生息。截至2020年底,縉雲山自然保護區累計拆除保護區違法建築8.8萬平方米,整治突出環境問題269個,栽種植物77.4萬株(棵),生態修復約10萬平方米。
環境變好了,突如其來的疫情卻給山上的農家樂帶來沉重一擊。游客減少、客單價低、業態低端沒有吸引力,農家樂生意一落千丈。靠山吃山幾十年的村民,一度陷入迷茫。
來自西南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綜合整治後的縉雲山一度呈現“三低”現象:游客滿意度低、老百姓獲得感低、生態價值轉化效能低。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指出,要大力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重慶,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做好縉雲山綜合提升‘後半篇文章’,正是踐行總書記思想,回應民生呼籲的關鍵。”北碚區文旅委主任胡一珊説,在“前半篇文章”中,我們做了很多“減法”,在“後半篇文章”中,我們則要做更多“加法”,甚至是“乘法”,通過産業升級,實現生態價值轉化。
去年以來,北碚區加快推進縉雲山“一心四片”改造提升,以中共中央西南局縉雲山辦公地舊址為核心,統籌縉雲山東南西北四個片區,加快培育紅色研學、綠色科普、高端康養等文旅産業,以縉雲山綜合整治“後半篇文章”為牽引,全面推動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將農家樂升級改造成民宿,就是其中一個“小切口”。
區文旅委會同鎮街、村社,通過入戶走訪、召開院壩會等方式,尋求破解之道。陳貞全程參與,有段時間,她幾乎每個周末都忙着走訪村民。她説:“縉雲山環境整治時,村民們配合我做了很多工作,現在環境好了,我想帶着村民們再把産業搞起來,讓大家的荷包都鼓起來。”

北碚區縉雲山,雲霧繚繞的山峰,宛若仙境。整治後的縉雲山滿目翠綠,秀美如畫。(攝於2024年5月10日)
“這就是我們要找的那個人”
“王工,來我家坐坐”“王工,你上次設計的草圖我們一家很滿意”……走在山林間,個子不高、皮膚黝黑的王求安不時會遇到村民和他熱情地打招呼。
一位北京來的設計師為啥和村民這麼熟絡?
時間回溯到2023年3月。彼時,王求安作為演講嘉賓出席了海南國際文創周,在活動中遇到了專程尋來的北碚區相關負責人。
不同於社會資本主導的民宿改造項目,王求安和其團隊從事的鄉建以村民為主體,由政府負責引導、配套、指導,對一個村乃至一個片區實施民宿集群建設。
“在聽完王求安的主旨發言後,參加活動的北碚區領導當場&&‘這就是我們要找的那個人’!”胡一珊説,雙方一拍即合。王求安團隊受邀進駐縉雲山,聯動西南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着手縉雲山民宿集群的打造。
同年7月,一場題為《完全以村民為主體的鄉建實踐》的主題演講在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鄉村振興大講堂開講,主講人正是王求安。他以團隊在陜西省留壩縣打造的鄉建項目為切入點,回答了“在鄉村蓋房子,誰才是主體”的問題,並邀請到幾位留壩村民現身説法。
那天,陳貞帶着村民來捧場。在鮮活的案例中,村民們直觀感受到鄉建實踐的成效,希望的種子在心間悄悄發芽。
於是,陳貞趁熱打鐵召開了縉雲村民宿發展的第一次村民大會,沒想到,部分村民的反對異常激烈——
一棟農房的改造成本大約在一兩百萬元,有村民直接説最多只能拿出20萬元;考慮到空間優化和實施配套,民宿改造時往往需要將兩三個房間合併為一間,有村民擔心生意做不起來,打起了退堂鼓……
陳貞等人挨家挨戶走訪,蒐集村民的顧慮、建議,會同鎮裏及相關部門反復商討,形成意見上報。經過綜合研判,北碚區委區政府決定:由政府整合480萬元,聘請王求安團隊提供陪伴式設計,同時&&貸款貼息、完善配套、培訓業主、宣傳營銷等一攬子政策。
2024年2月8日,是縉雲山首批民宿改造簽約的截止日期。一大早,胡一珊的辦公室就擠進了四五戶縉雲村村民。大家最關心的就兩個問題,一是政策會不會變,二是陳貞會不會走。疑慮打消後,當場就有3戶農戶率先簽訂了民宿改造協議。春節過後,又有8戶農戶陸續簽約。
去年3月,北碚區正式啟動縉雲山鄉村生態民宿營造項目,對核心區及緩衝區以外的農家樂進行集中改造升級,打造區域民宿品牌“縉雲·山宿”,首批簽約農戶20余戶。

北碚區縉雲山,正在進行改造的民宿。
“鄉村是誰的?是村民自己的”
看著鋪滿屋頂的一排排青瓦,任清海站在院壩前驚嘆:“真好看!”
搞了20多年農家樂,任清海以前信奉的原則是“要致富、多鋪床”,高峰時期,他的青龍山莊一共有60多個床位,一個月的流水就有上萬元。
可這幾年,任清海明顯感到生意越來越難做。為搶奪客源,農家樂之間拼命殺價,客單價從100元一天包吃包住,降到80元、60元,有時甚至還要出去拉客。
“再這樣下去,連稀飯也喝不起了!”改建民宿的想法,任清海老早就有了。2018年,村裏組織農家樂業主到浙江莫幹山學習考察,他親眼見證了好山好水帶來的美好前景。“同樣是農房,改造成民宿後,一杯冷飲就要賣28塊!”回憶起這個細節,他至今感慨不已。
在成為首批簽約農戶後,王求安為他家專門建了一個微信群,駐場設計師結合他的喜好和實際需求,為其量身定制了設計方案。
“設計師幫我把很多想法變成了現實。”任清海告訴記者,他喜歡中式建築,設計師就將外墻原來的白瓷磚鏟掉,設計成灰白色的塗料墻,營造出巴渝民居的氛圍感;用原木設計飄檐,涂上啞光質地的油漆後古樸別致;重新規劃了房間結構,將不必要的擋墻推掉,原來的兩三個房間合併成套房,又設置了露&、洗漱間等功能分區,原來黑黢黢的房間一下子變得敞亮,風景撲面而來。
看著煥然一新的農房,任清海高興不已,特意給青龍山莊換了一個頗具詩意的名字:山隱民宿。
“團隊為每戶改造村民都建了一個微信群,一共建了20多個。”王求安説,從項目開始到結束,設計師會隨時與村民溝通,第一時間獲悉他們的想法和建議,幫忙出主意,怎麼省錢、怎麼賺錢,“這不僅是出於對村民意願的尊重,也是為了挖掘他們的個性特點和在地文化傳統,打造‘一戶一特色’的民宿業態。”
在設計師的引導下,連順山莊老闆肖鳳發揮自己的茶藝愛好,採用去客廳化設計,將客廳改建為茶室,用摻雜了稻草的墻面漆進行全屋粉刷,成為全村唯一一家以茶文化為賣點的民宿;縉閒居老闆劉武在客廳裏安裝了壁爐,劈裏啪啦的柴火聲將民宿的煙火氣瞬間拉滿,主打的就是一個情緒價值;任清海則把心思放在菜品創新上,自創了鮮筍的四季吃法,春天用楠竹筍燉雞,夏季有涼拌刺竹筍,秋冬則用新鮮的方竹筍清炒臘肉。
“鄉村是誰的,是村民自己的。”西南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教授潘家恩&&,有的地方搞鄉建是“領導點菜、幹部炒菜”,但炒給誰吃沒人關心。在做縉雲山民宿改造時,北碚區委區政府首先想到的就是將設計師與村民鏈結起來,發動老百姓參與,並從中獲利,“而不是將整個民宿項目包裝成一場藝術家在鄉村的‘自嗨’。”
“現在民宿前景很好,不比在城裏找的工作差”
走進縉閒居民宿,壁爐傳導出的熱量溫暖了整個房間,架在爐子上的開水壺正燒得呼呼作響,兩隻貓咪蜷縮在爐邊,慵懶地打着盹。
去年7月13日完成整體改造後,縉閒居民宿開門迎客,這也是“縉雲·山宿”集群裏首家開業的民宿。為了紀念這個日子,劉武給他家的兩隻貓分別取名為“七月”和“十三”。兒子劉豪將兩隻貓的日常剪輯成視頻發布到網上,收穫了一大波粉絲,甚至吸引不少游客專程到民宿來擼貓。“現在我們的房間數少了,收入卻增加了,因為客單價上去了。”劉武告訴記者,民宿剛開業,就有位上市公司老總來住了半個月,消費了一萬多元。
同樣嘗到甜頭的還有任清海。改建後的山隱民宿雖然只有10多個房間,但客單價有四五百元。游客量減少後,他有更多時間來打理民宿的裝潢和佈置。
截至目前,縉雲山已有3家民宿提檔升級後開門營業,其餘20余家正加緊改造中。“到2025年底,我們力爭新建改建近80戶。”胡一珊説。
産業發展了,鄉村面貌也在悄然變化——
過去,縉雲山上的“90後”“00後”大多在重慶中心城區上班,逢年過節都不願在家裏久住。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回到山上,和父母輩共同經營民宿。“爸爸媽媽當廚師,我負責運營推廣。”任清海的女兒、26歲的任文巧成了山隱民宿的主理人,她説,現在民宿前景很好,不比在城裏找的工作差。
村民的向心力也在增強。“千年紅豆杉不言,扎根在古老的縉雲山……”走在鄉間小道上,時不時能聽到村民們哼唱着小調。這是他們自創的村歌,質樸的歌詞唱出了村民心聲,反映了縉雲山的新變化。
山上的民宿産業還帶動山下旅游發展。去年底,縉雲村就聯動山腳的新北溫泉公園,推出了住民宿、泡溫泉的活動,吸引不少機關單位、大型國企過來搞團建。

